..續本文上一頁是。這叁個都要修的,都修好了,叁個全都會了,「即成圓覺」這樣就會成爲圓覺。
以前我就定義了,這個圓覺是什麼?圓覺就是十叁地。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爲十叁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的含意其實比這個還要高,但是我們就不講了。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祂又說,「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有人修菩薩、或者佛道,在修行佛法,修得很好。他能「教化成就」不只是教化、還成就「百千萬億」,不是一個、兩個「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教化成就了這麼多阿羅漢、這麼多辟支佛,「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還不如,只要聽到這個《圓覺經》講的這叁個法門,一聽到以後,「剎那頃隨順修習」一聽到以後就照修,所得到的成就,比前面那個要高。
大家趕快修就好了嘛。比你教了好多、好多羅漢果,成就了好多、好多羅漢果、辟支佛果,所得的成就還要高。可見這叁個多麼重要啊!大家不要以爲,這就是以前聽過的一心叁觀,這個不是,一心叁觀是它裏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們如果今天這麼一聽,就趕快「我要學了!我要修了!照這個來修!」那就賺了好多。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叁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锽。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這個就是指等覺,或者是覺性、或者是本明,「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果隨順不同的因緣,而找出不同的方法,那這個方法就多得不得了。「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歸納起來,就是有叁種。「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這是奢摩他。「如幻叁摩提,如苗漸增長;」這個叁摩缽提,就像我們種的植物,這樣子慢慢長出;譬如說一棵樹苗,這樣子慢慢長大的。我們在修的時候就是像這樣子。
「禅那唯寂滅,」禅那就是寂滅,「如彼器中锽」,就像樂器的聲音。「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覺隨順就是覺覺性。「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這叁個都做成、做好了、圓滿的達成了,那就叫究竟涅槃。
這一品〈威德自在品〉可以說提綱挈領的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就是這叁個。你能夠照著做,一聽了立刻這樣做,那就是一個大大的成就。這個是非常可貴、珍貴的。好,我就講到這裏,大家有問題就請問。
【現場問答】
師:這裏有一個問題,不是問《圓覺經》今天的經文。他問《空行法教》的問題。
問:《空行法教》中說,獻幔達時,剎那間生起本尊的佛慢。什麼是本尊的佛慢?這邊慢是快慢的慢,或傲慢的慢。
師:這個佛慢不是壞事情,是什麼呢?是自尊。我們修行是入世自謙,出世自尊。這個就是說,我們面對別人的時候是自謙的,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是自尊的。等于面對自己的時候不要自卑。很多人面對自己是自卑的,面對別人的時候是傲慢。這是反過來了,不對的。面對別人的時候是謙虛的,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對自己要有信心、有自尊。
問:請問什麼是淨圓覺?
師:淨圓覺就是幹淨的、清淨的覺性。就是清淨的覺性。
問:要修這叁個修行法門,要先悟淨圓覺心才能修?
師:對,沒錯。因爲你沒有悟淨圓覺,沒辦法修,你不可能做的。你說你在做,那也是嘴巴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事實上你做不到。
要這樣修的條件就是:這邊的悟淨圓覺,祂是百分之百的;我已經把條件講低了,百分之六十。做到什麼程度?做到你的覺性可以掌握主動權,你的主動權不會被識心搶去,這是最低要求。這樣的最低要求,比我們一般所講:「啊!我悟本來面目,我參一個話頭,我就悟了!」高太多了。
我們要悟一點點本來面目,好像已經有困難了,何況要做到這裏的悟淨圓覺最低標准,百分之六十。這個還是有距離。如果不能,那沒辦法。大家就要怎麼辦呢?從消業障做起。業障消了之後,那時候再來修入解脫門。
你入解脫門做得成功了,不是把解脫門打一個小洞,不是。要打一個相當大的洞,那個洞對你來講,就像一個門一樣,你可以進進出出,很自由的。檢查點就是,你的覺性能不能夠掌握主動權。覺性不能掌握,不行。如果你的主動權,不時的、常常會被識心奪走、控製,那麼你就不行。
你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夠用feeling,都要用思維的、要用想的、推理的才能做事情,那就是你的主動權還控製在識心手上。只有當你知道你的feeling、直覺,非常的運用自在了;你都沒有思維,不靠思維就可以清楚明白做事情,依feeling而行。這樣子的話,應該可以說,你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覺性了。
如果你還不能這樣做,你的覺性根本沒有掌握主動權。如果還要靠思維,也就是你的識心要用想的,你在那裏「我想這樣、我想那樣……」一天到晚都在那裏想的,那個是百分之百被識心控製了。那是沒辦法做的,你做也沒有用,因爲你根本就碰不到祂講的那個層次,根本做不到。
這個是有難度的。我從以前就教大家要有feeling,很多人feeling來、 feeling去,弄得根本都不是feeling,全部是他的情緒。他常常把情緒當他的feeling了。情緒好像也沒有思考,情緒是更糟糕的。如果還受情緒、愛欲所控製,那一個層次比用思維的還要低,還要糟糕。
但是有些人,就把那樣子的,因爲情緒常常沒有用腦筋,不思維。他就以爲這個就是我講的feeling。那個不是,那個根本就不是feeling。所以情緒、願望啊,很多人的願望,他說:「我沒有思維啊,打心裏就有那樣一個願望啊!」那些都是被識心控製。那個願望的層次,比這一個思維所控製的層次還要低,連這個地方都做不到,距離實在太遠了。
對于這個部分,你必須達到清淨的,我現在要把feeling加一個「清淨的」才行,不然大家還會誤解。要清淨的feeling,這樣子才算做到,你的覺性才掌握了主動權。掌握了主動權就可以修,不然是沒辦法,你修也沒有用嘛,你動來動去全部摸不到邊,連邊也摸不到。
問:寂靜輕安、大悲輕安及寂滅輕安,是指體會到的覺性中,什麼負擔、壓力都沒有了,但仍會有寂滅悲心,寂滅的感受feeling嗎?
師:差不多,差不多是這樣子。因爲這邊的輕安都是一種feeling,祂是一種feeling。祂這個feeling就是全部空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寂靜的話,就全部寂靜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大悲輕安就是全部都幻滅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另外那個寂滅輕安,就全部都寂滅了,沒有負擔沒有壓力這樣子。這是一種feeling,不是思維。如果還要我想一想才弄清楚,那個都在思維。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還有一個問題。因爲我講的這個高的,他們就走到低的來了。拿「我的願」來說,那個願還是識心,層次不會比思維這個層次高的。因爲很多人講的那個願,都是有自己的欲求,是一種欲求的願望。這種欲求的願望,看起來像是沒有思維,但是他有所謂的想。「想」比這個思維還要低呀,他是有想的:「我想怎麼樣、想怎麼樣,我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都是跟他的欲求是有關系的。
我們人道是一個什麼道呢?就是把所有的,欲求不得滿足的這些衆生聚在一起,這個就稱爲人道。所以人道的特征,就是欲求不得滿足。欲求是什麼?欲求就是一種識心。情緒更加是一種識心。所以很多人嘴巴上說是願,其實只是一個欲求,但是他換一個名稱說這是我發的願。你改了名稱,但是改不了你的心,那個心還是一個識心。你現在就可以自我檢查的。重點是你不要被識心蒙住。如果你還處在被識心控製、掌握主動權的狀況下,那是沒有辦法的。
問:了知身心皆爲幻化,和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爲什麼是不同的修觀?
師:這個不一樣呀!任何一個東西,你把它看成:「啊,這個是幻化出來的,像變魔術這樣子變出來的。」跟你看它是一個障礙,怎麼會一樣?當然不一樣啊!可能那個東西是一樣啦,但是你的看法不同,你去面對它的那個態度是不同的。
就像那個魔術師,他在一個帽子裏面,變出一個鴿子來了。你覺得:「咦,本來帽子裏面什麼都沒有,怎麼弄一弄就跑出來了?」這個就是幻化。那你就會覺得:「好好玩喔!怎麼變出來的,好稀奇。」對不對?這跟你面對:「這是個障礙、是有罣礙的!」那心情就不一樣嘛!
所以,當然東西可能都是一樣的,對象可能是一樣的,但是你的態度不一樣,感覺就不一樣了嘛。所以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裏面,他會看到美好,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是看到惡劣。那個東西是一樣的,生出美好、跟生出惡劣,是隨你的心性而生的。你是這樣子的心性,它就生出這樣子來嘛!
譬如說,有的人看這個人:「這個是好人!」但是另外一個人看他是壞人。他還是一個同樣的人,怎麼有人看他是好人,有人看他是壞人?這個好人、壞人是你的心性所生,是你的心性生出來的。
問:修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的共同基礎,都在悟淨圓覺,以淨圓覺心?
師:對。
問:師父說悟淨圓覺,是掌握覺性的主動權?
師:不是掌握覺性的主動權,是覺性掌握了主動權。但是一般人還未掌握主動權,他的覺性還沒有掌握主動權。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一般人如何開始修行,掌握主動權?
師:我們剛才講過啦,剛才那一段就是在講這一個。再重複一遍,就是你還沒有掌握嘛,你的覺性還不能掌握主動權,都是你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那怎麼辦?你就先修消業障。這個步驟必須是這樣,當你的業障消了,或者消到某一個程度了,你就可以修悟淨圓覺,就是讓你的覺性醒過來。
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要修「入解脫門」。入解脫門要做到通透,不是小小的這麼悟一下,不是。要能非常圓熟的進入解脫門,進出自在。自在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有百分之六十,至少百分之六十。這個時候,你的覺性才可能掌握主動權,否則是你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這樣你就還沒有辦法修這叁個法門,步驟就是這樣。
問:如何以佛法來理解特異功能、神迹與神變?
師:其實也沒有用佛法來理解。對于佛法而言,這些特異功能、神通力、神變,都是我們佛法裏面的家常便飯。表現這樣子的神迹跟神力,就是修叁摩缽提,修得很熱火的時候所顯現出來的。
像基督教《聖經》裏面的〈創世紀〉,講的全是這些呀。佛法看起來好像不講這些東西,其實佛法裏面有這個東西,而且是家常便飯。像佛法就認爲上帝也是菩薩,會認爲祂就是菩薩。這些菩薩在修叁摩缽提的時候有一個風險,就是祂會被祂創造的幻相,祂創造了天地、世界、衆生,祂被那些東西迷惑了,就被埋在裏面、淹沒了。在經文裏面就教祂,遇到這個狀況怎麼出來,怎麼跳出來,在叁摩缽提的這個方法裏面就有。
所以這些事情,都是佛世界裏面的;在佛法裏面,對于這一類的事情是根本不排斥的。但是有一些小乘的佛法,也就是專門教羅漢的那個佛法,會排斥這種事情,會認爲:「啊,這個不行的,這個不對。搞這個事情很容易著魔,那個是魔在搞的。」會有這樣子的說法。
這樣子的佛法就是小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在我們《圓覺經》裏面算什麼?不算嘛!你教了百千萬億的羅漢果,不是沒有成哦,你把他教成,他已經成羅漢了,都比不上你能夠好好來學這個。所以這種佛法還放不到這個桌面上。
問:是否可能建立新的理論框架,用以化解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沖突矛盾,將科學真理與宗教真理統一起來,並使二者能相互印證、相互發明?
師:可以的話,你可以做呀!你喜歡的話可以做,這個是可以的。
問:今天開示的叁種修法,是出菩提路時才能修的嗎?
師:應該是,應該是。這個問的很精准,應該是。
問:老師,我們畢竟是凡人,除非出家,如何才能有寂靜之心?家人朋友間、親友間仍有罣礙,請老師示意。
師:我們有家人有朋友,相互間都有罣礙來罣礙去的問題,問題不在于是不是出家,問題是在你能不能悟淨圓覺。如果你出家了,可是你沒有悟淨圓覺也沒有用呀!你沒有出家,但是你悟淨圓覺了,你有很多親朋好友,有很多冤親債主,跟你糾結來糾結去、纏來纏去,對你都是罣礙。可是你的覺性,怎麼可能被他罣礙住!如器中锽,聲出于外不相留礙,就是罣礙不住呀!像這個鍾聲,敲打了之後,聲音都傳出去了,那個鍾不可能把他箍住,那個聲音箍不住的,就是這樣啊。
這個跟出家不出家沒有關系,沒有關連。你以爲出家了就沒罣礙啊?罣礙可多啦!恐怕比在家人的罣礙還要多。重點不在你有出家沒出家,重點是你有沒有悟淨圓覺。
你要怎麼樣子能夠達到悟淨圓覺?我再講一遍,先把業障消除。第一步,這個第一步沒有做,下面就不用談了。第二步就修入解脫門,入解脫門成功了,就可以修這叁個。因爲這叁個是出菩提路的修行方法,能夠出菩提路的時候才能修。好,我們到這裏,謝謝各位。
《《圓覺經》講座 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