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七▪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内发寂静轻安」,就把你内在的,指的就是你的觉性、你的本明;便能「内发寂静」,你内在的那个寂静就显现出来了。

  

  那么为何又说「寂静轻安」呢?「轻安」就是这些身心客尘全空了,你感受不到压力,感受不到负担;没有压力、没有负担了,这就是轻安。不然的话,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很沉重,压力很大,那就不轻安了。轻安的意思就是全空了,一点负担、压力都没有。这是一种feeling,一种感受,你内在的那种寂静轻安,就从你的内心里面生起来,让你感受到了。

  

  「由寂静故」因为寂静的关系,「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十方各世界,无量无边的空间中,如来的心、佛的心,「于中显现」就在你寂灭轻安的内心里面显现了。这个显现,就好像镜中像这样子显现。

  

  文字语言只能说到这里了。至于这个是什么样子,你自己做到了就会知道;没做到,也只能说到这里了。「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这个奢摩他,以前我会说这个就是空观,我现在要跟大家说,空观只是奢摩他当中的一部份,祂包含的内容比空观要多很多。如果大家只学空观的话,只学到当中的一小部分。那一小部分是奢摩他没错,但是那个是很小的小部分。这里所说的,那个份量、那个内容,包含的广大深入多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跟前面是一样的,不再解释。「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因为觉性已经掌握主动权了,那么他以净觉心来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就知道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没有净觉心不会知道这样的事情,他用净觉心、就是用觉性,这么一看的时候,就「知觉心性」这里的心性是识心,就知道识心「及与根尘」,根就是六入,你的六根、就你的身体;尘就是「取」、「有」那里的六尘。意思是缘着十二因缘下去,我们整个的识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这个世界,「皆因幻化」都是幻化出来的。这个「因」就是由于,由幻化而生出来的。

  

  什么时候才能够知道?一定要用你已经清楚的觉性,也就是用十二因缘的本明,这么看下去才能够知道。不然的话,怎么看都是真的,怎么会是幻化的?没有办法看到它是幻化的。这一位菩萨,祂要修三摩钵提的话,祂就「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这个时候才能知道识心、六根与六尘,全都是幻化的。

  

  「即起诸幻」祂看到它幻化了,祂就来起幻。起幻就是来创造幻,「以除幻者」来消除幻。就是以幻修幻,创造这个幻化来消除另外的幻化。这样还不够,「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还变很多幻出来「而开幻众」。这个怎么解释?来开示、开导那一些幻化的众生吗?不是!这个要把它解释成来开启「众幻」,不是幻众。就像基督教《圣经》〈创世纪〉里神创造了天地,又创造亚当夏娃,这就是开启众幻。这里你就知道了,「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这些都是幻化的,都是创造出来的。

  

  「即起诸幻」,那我就来创造吧!创造这些各种的幻干什么呢?「以除幻者」,用来消除其他的幻,这是一种。另外还有一个「变化诸幻」,那也是创造很多幻,「而开众幻」创造出一大群、一大堆的幻化来。状况就像天神在创世纪一样,不但创造这个世界,还创造生命。这个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这样子起幻,也就是创造;由于创造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就把你内心的大悲开启了,然后是全面性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只有悲心。「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菩萨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做起来的。这当然是一点一点做上来的,不会一瞬间,就忽然地弄出来了。「渐次增进」,这个起幻也是一点一点,愈做愈多,渐次把它做出来的。

  

  菩萨愈这么起幻,祂的心就愈广大。祂的悲心、祂的慈悲也就愈广大;愈做就愈广大,这是从好的方面来看。从坏的方面来看的话,因为做得太多了,祂自己会被那个幻化淹没、灭顶,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祂愈这么做,祂的心就愈广大;但是做得不好,或者做过头了,祂会被灭顶的,会被祂创造出来的幻化淹没。这里就是要来教祂们,怎么避开那个会被灭顶的风险。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彼观幻者,就是创造这些幻的知觉者;这个知觉者就是能知。那个幻是被创造的,能创造幻的,我们就称祂「彼观幻者」。「非同幻故」祂跟这个幻是不一样的,被知和能知是不一样的,「非同幻观」祂不是被观出来的幻。那个能幻者,能起幻者,本身不是幻。知道这样,「幻相永离」你就能够离开这个幻相,你就不会被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淹没了。这个部分就用到我常用的一个东西,叫做「被知的都不是」,就不会被淹没了,不然是有风险的。遇到有这样子危险的时候,你只要记得 「被知的都不是」,被创造的都不是,就跳出来了。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菩萨这样子来修行的话,祂所修得的东西,就像什么呢?「如土长苗」就好像土地长出苗,那个苗长成小树,小树又变大树,祂就是这么不断的创造。这里创造、那里创造,一长就长成一大片森林。如土长苗,就好像土地里面,你把种子放下去,它就自己长。这样子的方法就叫做「三摩钵提」。

  

  这样子的三摩钵提,跟我们所学的假观一样吗?不太一样。我们假观是这个三摩钵提当中的一小部分。三摩钵提的范围,比我们所讲的假观要广、要深多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就是以你的觉性、以你的本明,「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前面三摩钵提就是起幻化,奢摩他就取静相;这里呢,这两个都不做。祂「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身就指肉体,心就是识心;知道身体和识心都是罣碍、都是妨碍、都是阻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何谓无知觉明?这个无知觉明指的就是你的觉性、你的本觉。「不依诸碍」祂是不要依靠身心那个障碍的。我们一般识心是要依靠这个身体的,没有这个身体,或者没有这个识心,就好像什么都不能做。你就是要靠这个识心、靠这个身体,才能够有动作,才能够做事,才能运作。但是祂知道,觉性不依靠这个,祂自己可以作用,可以运作。祂了知、清楚这件事情。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所以祂就能超越这些阻碍的境。如果你依赖它,要依靠它才能够动作,你怎么超越?你超越不了的。祂了解这样的事情,然后又能够超越;祂不依靠它,那么它也就阻碍不了祂了,身心对祂没有办法阻碍了。受用世界,就是六尘相的物质世界,身心就是你的身体和你的识心。「相在尘域」这些都是相,它都落在一个尘相的范围里面。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落在被知的范围中。那么被知的范围里面就是什么呢?就是这里所说的一些障碍,它就是障碍。受用世界及与身心都是在被知的范围中,都是障碍。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就像一个乐器,这个「器」就是一个乐器,「锽」是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声出于外」声音跑到乐器的外面去了,那个乐器留不住它,妨碍不了它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管是烦恼也好,不管是涅槃也好,这些对于觉性都不能产生阻碍的。

  

  「如器中锽」就像乐器的声音,乐器阻碍不了那个声音传到外面去。这个比喻就是,这些受用世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识心,对于我们的觉性是没有办法阻碍的。做到这样,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前面奢摩他是寂静轻安,这边是寂灭轻安,全部灭光了,没有了,不是安静的问题,连安静也没有了。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就是妙觉。这个妙觉可以把它看成就是圆觉。妙觉随顺的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的、别人的,身体和识心,都无法达到、无法赶得上的。「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这个时候,还讲有无量无边众生要度、还有什么众生相、什么寿命相,这些都是浮想,虚浮的想象而已,没有实质。「此方便者」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名为『禅那』」这就是 禅那。

  

  这样的禅那,我们又说这就是中观。其实中观只是禅那当中的一部分而已,禅那的内涵要比中观深广了很多。我们再回顾一下,祂举了很多例子、譬喻,如镜中像、如土长苗、如器中锽,那都是很提纲挈领的,让你直接感受到它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

  

  「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这三个方法都是圆觉亲近随顺。这三个法门就是告诉你,在这个幻化当中,都有觉性。也可以说,觉性可以顺着幻化而生起,「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如来就是靠这三个方法成佛的。「十方菩萨种种方便」菩萨祂们有各式各样的方法,「一切同异」不管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根据这三个变化出来的。「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如果得到圆证;意思是,这三个都要修的,都要修好的。不是修一个,不是三个里面就修一个就行了,不…

《《圆觉经》讲座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