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內發寂靜輕安」,就把你內在的,指的就是你的覺性、你的本明;便能「內發寂靜」,你內在的那個寂靜就顯現出來了。
那麼爲何又說「寂靜輕安」呢?「輕安」就是這些身心客塵全空了,你感受不到壓力,感受不到負擔;沒有壓力、沒有負擔了,這就是輕安。不然的話,我們都會覺得自己很沈重,壓力很大,那就不輕安了。輕安的意思就是全空了,一點負擔、壓力都沒有。這是一種feeling,一種感受,你內在的那種寂靜輕安,就從你的內心裏面生起來,讓你感受到了。
「由寂靜故」因爲寂靜的關系,「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十方各世界,無量無邊的空間中,如來的心、佛的心,「于中顯現」就在你寂滅輕安的內心裏面顯現了。這個顯現,就好像鏡中像這樣子顯現。
文字語言只能說到這裏了。至于這個是什麼樣子,你自己做到了就會知道;沒做到,也只能說到這裏了。「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這樣子的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這個奢摩他,以前我會說這個就是空觀,我現在要跟大家說,空觀只是奢摩他當中的一部份,祂包含的內容比空觀要多很多。如果大家只學空觀的話,只學到當中的一小部分。那一小部分是奢摩他沒錯,但是那個是很小的小部分。這裏所說的,那個份量、那個內容,包含的廣大深入多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悟淨圓覺,以淨覺心」跟前面是一樣的,不再解釋。「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因爲覺性已經掌握主動權了,那麼他以淨覺心來用的時候,就會發現、就知道一切都是幻化出來的。沒有淨覺心不會知道這樣的事情,他用淨覺心、就是用覺性,這麼一看的時候,就「知覺心性」這裏的心性是識心,就知道識心「及與根塵」,根就是六入,你的六根、就你的身體;塵就是「取」、「有」那裏的六塵。意思是緣著十二因緣下去,我們整個的識心、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這個世界,「皆因幻化」都是幻化出來的。這個「因」就是由于,由幻化而生出來的。
什麼時候才能夠知道?一定要用你已經清楚的覺性,也就是用十二因緣的本明,這麼看下去才能夠知道。不然的話,怎麼看都是真的,怎麼會是幻化的?沒有辦法看到它是幻化的。這一位菩薩,祂要修叁摩缽提的話,祂就「悟淨圓覺,以淨覺心」,這個時候才能知道識心、六根與六塵,全都是幻化的。
「即起諸幻」祂看到它幻化了,祂就來起幻。起幻就是來創造幻,「以除幻者」來消除幻。就是以幻修幻,創造這個幻化來消除另外的幻化。這樣還不夠,「變化諸幻,而開幻衆;」還變很多幻出來「而開幻衆」。這個怎麼解釋?來開示、開導那一些幻化的衆生嗎?不是!這個要把它解釋成來開啓「衆幻」,不是幻衆。就像基督教《聖經》〈創世紀〉裏神創造了天地,又創造亞當夏娃,這就是開啓衆幻。這裏你就知道了,「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這些都是幻化的,都是創造出來的。
「即起諸幻」,那我就來創造吧!創造這些各種的幻幹什麼呢?「以除幻者」,用來消除其他的幻,這是一種。另外還有一個「變化諸幻」,那也是創造很多幻,「而開衆幻」創造出一大群、一大堆的幻化來。狀況就像天神在創世紀一樣,不但創造這個世界,還創造生命。這個就是「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就在做這樣的事情。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爲這樣子起幻,也就是創造;由于創造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就把你內心的大悲開啓了,然後是全面性的,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只有悲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一切菩薩都是這麼做的,這麼做起來的。這當然是一點一點做上來的,不會一瞬間,就忽然地弄出來了。「漸次增進」,這個起幻也是一點一點,愈做愈多,漸次把它做出來的。
菩薩愈這麼起幻,祂的心就愈廣大。祂的悲心、祂的慈悲也就愈廣大;愈做就愈廣大,這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從壞的方面來看的話,因爲做得太多了,祂自己會被那個幻化淹沒、滅頂,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祂愈這麼做,祂的心就愈廣大;但是做得不好,或者做過頭了,祂會被滅頂的,會被祂創造出來的幻化淹沒。這裏就是要來教祂們,怎麼避開那個會被滅頂的風險。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彼觀幻者,就是創造這些幻的知覺者;這個知覺者就是能知。那個幻是被創造的,能創造幻的,我們就稱祂「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祂跟這個幻是不一樣的,被知和能知是不一樣的,「非同幻觀」祂不是被觀出來的幻。那個能幻者,能起幻者,本身不是幻。知道這樣,「幻相永離」你就能夠離開這個幻相,你就不會被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幻相淹沒了。這個部分就用到我常用的一個東西,叫做「被知的都不是」,就不會被淹沒了,不然是有風險的。遇到有這樣子危險的時候,你只要記得 「被知的都不是」,被創造的都不是,就跳出來了。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菩薩這樣子來修行的話,祂所修得的東西,就像什麼呢?「如土長苗」就好像土地長出苗,那個苗長成小樹,小樹又變大樹,祂就是這麼不斷的創造。這裏創造、那裏創造,一長就長成一大片森林。如土長苗,就好像土地裏面,你把種子放下去,它就自己長。這樣子的方法就叫做「叁摩缽提」。
這樣子的叁摩缽提,跟我們所學的假觀一樣嗎?不太一樣。我們假觀是這個叁摩缽提當中的一小部分。叁摩缽提的範圍,比我們所講的假觀要廣、要深多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就是以你的覺性、以你的本明,「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前面叁摩缽提就是起幻化,奢摩他就取靜相;這裏呢,這兩個都不做。祂「了知身心皆爲罣礙」,身就指肉體,心就是識心;知道身體和識心都是罣礙、都是妨礙、都是阻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何謂無知覺明?這個無知覺明指的就是你的覺性、你的本覺。「不依諸礙」祂是不要依靠身心那個障礙的。我們一般識心是要依靠這個身體的,沒有這個身體,或者沒有這個識心,就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你就是要靠這個識心、靠這個身體,才能夠有動作,才能夠做事,才能運作。但是祂知道,覺性不依靠這個,祂自己可以作用,可以運作。祂了知、清楚這件事情。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所以祂就能超越這些阻礙的境。如果你依賴它,要依靠它才能夠動作,你怎麼超越?你超越不了的。祂了解這樣的事情,然後又能夠超越;祂不依靠它,那麼它也就阻礙不了祂了,身心對祂沒有辦法阻礙了。受用世界,就是六塵相的物質世界,身心就是你的身體和你的識心。「相在塵域」這些都是相,它都落在一個塵相的範圍裏面。用我的話來講,就是落在被知的範圍中。那麼被知的範圍裏面就是什麼呢?就是這裏所說的一些障礙,它就是障礙。受用世界及與身心都是在被知的範圍中,都是障礙。
「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就像一個樂器,這個「器」就是一個樂器,「锽」是樂器發出來的聲音。「聲出于外」聲音跑到樂器的外面去了,那個樂器留不住它,妨礙不了它的。「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不管是煩惱也好,不管是涅槃也好,這些對于覺性都不能産生阻礙的。
「如器中锽」就像樂器的聲音,樂器阻礙不了那個聲音傳到外面去。這個比喻就是,這些受用世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識心,對于我們的覺性是沒有辦法阻礙的。做到這樣,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前面奢摩他是寂靜輕安,這邊是寂滅輕安,全部滅光了,沒有了,不是安靜的問題,連安靜也沒有了。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這就是妙覺。這個妙覺可以把它看成就是圓覺。妙覺隨順的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的、別人的,身體和識心,都無法達到、無法趕得上的。「衆生壽命皆爲浮想。」這個時候,還講有無量無邊衆生要度、還有什麼衆生相、什麼壽命相,這些都是浮想,虛浮的想象而已,沒有實質。「此方便者」這樣子的修行方法,「名爲『禅那』」這就是 禅那。
這樣的禅那,我們又說這就是中觀。其實中觀只是禅那當中的一部分而已,禅那的內涵要比中觀深廣了很多。我們再回顧一下,祂舉了很多例子、譬喻,如鏡中像、如土長苗、如器中锽,那都是很提綱挈領的,讓你直接感受到它是什麼,它的方法是什麼。
「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這叁個方法都是圓覺親近隨順。這叁個法門就是告訴你,在這個幻化當中,都有覺性。也可以說,覺性可以順著幻化而生起,「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如來就是靠這叁個方法成佛的。「十方菩薩種種方便」菩薩祂們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一切同異」不管方法相同、還是不相同,「皆依如是叁種事業」都是根據這叁個變化出來的。「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如果得到圓證;意思是,這叁個都要修的,都要修好的。不是修一個,不是叁個裏面就修一個就行了,不…
《《圓覺經》講座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