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八

  

《圓覺經》講座(八)20101113

  

  時間:2010年11月13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圓覺經》的〈辯音品第八〉。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關于前面這部分,因爲每一章都一樣,我們就不再解釋。我們從「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這裏提到前一品講了奢摩他、叁摩缽提、還有禅那,這叁個修行方法。辯音菩薩就問說,一切菩薩在圓覺門,就是在圓覺宗裏面要修的話,「有幾修習」就是有幾種方式。「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希望世尊能夠舉出修行的方式總共有哪些?讓大家方便修行,能夠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這個就不解釋了。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世尊說:「好,善男子!」就是稱呼辯音菩薩。你們能夠爲大衆及末世衆生;這個大衆,當然就是來參加這個法會的大衆,那裏面當然有很多菩薩。「及末世衆生」,當時根本還不能參加這個法會的。所以辯音菩薩的問題不限于當時,也包含了未來。「問于如來」,有什麼樣子的修行方式?「『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這個也不解釋了。

  

  接下來,釋迦佛就開始說:「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在如來圓覺清淨的境界,根本沒有修行這件事情,也沒有修行者這件事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一切的菩薩以及末法時期的衆生,祂們是依于未覺幻力來修行的。這個未覺幻力就是執迷。還在執著與迷惑當中,才有修行這回事。如果你沒有了執迷,就沒有修行,也沒有修行者。那執迷是什麼?就是執著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覺幻力」,會以爲滿有水准的,也滿神秘的;其實就是執迷。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這樣一來,就有二十五種修行的模式。這個「清淨定輪」也是說好聽的,其實說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種。有人因爲讀過《圓覺經》,以爲這二十五種就是前面講的那叁種,排列組合出來有二十五種。不是!排列組合的話,哪裏只有二十五種?幾百種都可以,不會只有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不是排列出來的,是菩薩與衆生在修這叁種的時候,自然出現的二十五種狀態,是真實的出現。衆生在修行時,他的修行狀態就會有這二十五種。不是拿那叁種來做排列組合出來的,是一個真實的狀態。

  

  接下來就依次講這二十五種。第一個「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這樣子的修行模式就是單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靜爲行,就是靜下來。「唯取極靜」,把靜做到極致,「由靜力故」因爲這麼靜下來的力量,「永斷煩惱」就把煩惱斷掉了。「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這個是很快的,這麼靜下來就入涅槃了,這個算是頓悟的。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奢摩他」。

  

  事實上,這邊所說的單修,不是說只做奢摩他,其他兩項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沒有斷滅的,雖然講單修,也不會把叁摩缽提和禅那切得幹幹淨淨,只有奢摩他。這裏的單修是指主要修這個,其他兩個還是附帶會有一點,這一點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兩個切得幹幹淨淨,完全都沒有,只修這一個,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沒有這回事。譬如說「永斷煩惱」,這個地方就是禅那,所以還是會有的。不要看到「單修奢摩他」,就以爲只要修空觀,其他假觀、中觀;叁摩缽提和禅那,碰都不用碰、學都不用學了。

  

  第二個「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這位菩薩是第二個模式。祂「唯觀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沒有一樣不是幻化。「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以祂的覺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覺性的力量,變化世界的種種幻化,讓這個幻化起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這樣起作用,就是在做菩薩行,在度衆生,幫助這個,救度那個,就在做這種事。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這個世界裏面沒有一樣不是幻化的。

  

  然後祂就起幻,讓這個幻起作用。肚子餓了就變出食物,讓你填飽肚子。怎麼弄出來的?不是變魔術弄出來,而是由廚房裏面炒出來的呀!這樣做出來就是變出來了。大家以爲「幻化」就一定要像大衛魔術一樣?不是!這個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廚房把菜飯做出來就是幻化出來。但是這麼炒出來就可以填飽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來,吃飽了也是幻化,肚子餓也是幻化。這麼一做,「備行菩薩清淨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薩的六度萬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對陀羅尼門並不會失掉寂滅的心念。「及諸靜慧」寂滅就是禅那、靜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並沒有說沒有禅那和奢摩他。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第叁個是單修禅那。當然,所謂單修禅那,也不是只是單修,它也有叁摩缽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諸菩薩唯滅諸幻」,祂不是觀一切都如夢如幻,不是這樣觀。祂是怎麼做呢?既然這些都是幻,我要把這些幻都消滅掉。祂的作法是要把這些幻化消滅掉。所以祂「唯滅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産生什麼效果,好像肚子餓了就要把肚子填飽;祂不管這個的。「不取作用」祂沒有起用,不去産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這些幻滅掉。你肚子餓,滅掉。肚子飽,滅掉。都是幻,都把它消滅掉。「唯滅諸幻」就是這樣。

  

  「獨斷煩惱」,把煩惱也斷掉,煩惱也是幻嘛,獨斷煩惱之後,祂就專注在哪裏呢?「煩惱斷盡,便證實相。」煩惱斷光了,便證到實相,實相就是清淨無染的覺性。這個方法,很像我用的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這樣?把它統統滅掉了,滅光了,那就「便證實相」。這樣子修的菩薩就叫做「單修禅那」。要注意這個單修禅那,也並不是只有禅那而已,還是帶有一點奢摩他、叁摩缽提的。這叁個都是單修,接下來就是另外的修法。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大家知道「取至靜」就是奢摩他,「照諸幻」然後又「起菩薩行」那就是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這個就是奢摩他。「便斷煩惱」,證到了靜性以後,就把煩惱斷了;這個煩惱一斷,就是禅那,所以「後修禅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這個菩薩就是先修靜,靜到極點的時候,叁摩缽提的力量就出來了。靜到很靜,祂就會起變化。起變化就不靜啦,我們寂靜,靜下來的時候是沒有變化的,但是靜下來以後,反而産生了智慧。人心沒有靜下來的時候沒有智慧,靜下來的時候智慧就生出來了。智慧一生出來,就産生種種變化可以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之後又斷煩惱,又入禅那了。所以「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這個都是自然現象。不是我要安排成這樣,我再照這樣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動變成這個樣子。他自然會呈現這樣子的結構。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就是奢摩他,「斷煩惱已」這就是禅那,「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這就是叁摩缽提。所以這一個菩薩,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這是禅那,「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在斷煩惱的同時就在度衆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齊修。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祂是「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在靜當中起變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齊修奢摩他和叁摩缽提。這個是滿特別的,有的人愈靜就愈變化,他沒有靜下來的時候,還變不出什麼東西來。這就是靜下來了、同時就在起變化,「後斷煩惱」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應該滿多這種狀況的。因爲靜下來跟寂滅很難分、很類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在靜的當中,就在寂滅了,之後才起種種變化,起作用;起用來變化世界。這樣子就是「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狀況要多解釋一下,祂是怎麼做的?「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變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靜的,不是靜下來…

《《圓覺經》講座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