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八▪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種種隨順而取至靜」隨順種種因緣幻化,再變成安靜下來。這過程到底是什麼狀況?「以變化力」起幻再起用,這樣子一做以後,就發現,這個世間的因緣,並不是他自己單獨的力量挑起來的,而是各式各樣力量的彙合促成的。

  

  這個因緣當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獨力挑起來的幻,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樣力量彙集起來的。這種各式各樣的力量,多至無量,根本數不清。因爲祂起幻修叁摩缽提,祂就發現祂在起幻。起幻時祂會知道:這個幻是我起的,是我要這樣子去做的。但是後來祂發現,整個幻化的因緣變化,都是整體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現出來、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樣、無量無邊的幻化力量,所彙集起來的一個狀況。

  

  那時祂就覺得,自己那個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來愈不用力了,也就是愈來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爲自己那個幻化力量,在整體的這個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于是祂對自己的那個幻化力就不用了,愈來愈放下、不用了。因爲祂放下了,愈來愈不用了,祂就愈來愈體會靜的深度。祂就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漸漸地就融入法界,成爲法界的一部份。

  

  所以才會說「種種隨順」因緣「而取至靜」。祂這個至靜是這樣子來的。開頭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後就發現自己的那個幻很渺小,整體的那個幻化太大了,整個法界就是一個幻化的因緣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來愈不用,愈來愈放下;因爲這樣子放下了,祂就體會到靜,體會到靜下來的那個深度。一靜下來以後,祂就漸漸的融入法界。

  

  所謂融入法界,就是融入這個法界整體的因緣,那個幻化因緣。祂就整個融進去了;就成爲整個法界的一部份,這個幻化因緣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其實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這樣就是「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當祂這樣子修到的時候,就等于是覺性與法界融成一體;也可以說,娑婆與涅槃不二的狀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前面是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這個是後修禅那。過程跟前面那個一樣,只是祂後面是取寂滅,前面那一個是取至靜。取寂滅和取至靜一樣嗎?不一樣。至靜就是靜下來,寂滅是看破了、了知了。這時候祂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沒意思了,那就是寂滅。取至靜不是這樣;祂就是靜下來,並沒有覺得沒有意思,沒有這情形。我們修行是會遇到這種狀況的,當你覺得世間一切都沒意思,不想幹了,就會取寂滅。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這個就是一心叁觀。先修假觀,中修空觀,後修中觀,就是這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我想這個也不用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這也不用再解釋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這是最後一個,就是第二十五個。

  

  那我們把 第二十五個來看一下。「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這裏的叁種自性,就是那叁種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大家讀到這樣子的文字會想,這一個修法,是不是就是把這叁個合成一個修,也等于是齊修這叁個。不是,不是這樣子。那是什麼樣?它重要的地方,「圓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于諸性相,無離覺性」這個是它的重點。祂于性、于相,于佛性、于諸相,都沒有離開覺性。

  

  祂的覺性最大了,已經作主了。祂是怎麼修的呢?祂也沒有要修哪一個,祂就是不離自性。祂在做的時候,那個過程,呈現出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祂也可能單修這個、單修那個,也可能一下這個,一下又是那個;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種都可能呈現。這個圓修的狀況,是一個活的、不定的呈現。祂在這個當下是,呈現這個就呈現這個,呈現那個就呈現那個,是一種自然的呈現。沒有說我要修哪一個模式,什麼模式都沒有。前面你還可以自己定出一個模式來,我先修哪一個、後修哪一個,或者中修哪一個、齊修哪一個,有模式。但是這個已經不定型了,沒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圓修叁種自性,祂的圓是這樣子的圓。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一段是告訴你怎麼做,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應該修哪一輪?因爲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來,然後照這個模式來修,這樣會比較快一點。怎麼做呢?「當持梵行」,就是修清淨。這個安靜,就好像閉關這樣子。「寂靜思惟」把心靜下來好好的想,「求哀忏悔」祈求、忏悔自己所有的一切業障、業報。這樣子做「叁七」二十一天,等于是要閉關二十一天。把這二十五輪做成抽簽的標簽,然後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個簽出來,抽到哪一個就是哪一個,就照你抽到的那一個來修。如果抽到的時候,心想我是這種嗎?「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無效了。無效了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個模式,你適合哪一個,就是這樣子來找的。抽到哪一個,就是那一個。稍微懷疑反悔,「我好像不是這個,我認爲自己應該是哪一個,怎麼抽到這一個?」這樣就不算數了。不算數怎麼辦?重新再來二十一天,再來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叁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這個偈的意思是說,辯音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菩薩,祂們的無礙的清淨慧,「皆依禅定生」都是依禅定生。禅定的意思,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這叁個就是所謂的禅定生。「叁法頓漸修」,這叁法有頓、有漸,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輪,你可以選一輪來修。「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這個方法,來證得菩提的。「唯除頓覺人」,只有頓覺的人是除外的。頓覺的人是什麼呢?就突然就什麼都會了,這就是頓覺人。頓覺人就沒有用這叁個法,他不用這麼頓漸修,他就是會了。

  

  「並法不隨順」的意思是,沒有一個法是不隨順的,不隨順什麼?不隨順因緣,沒有不隨順的。「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隨順因緣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這樣以後就可以證涅槃。

  

  講解就到這裏。大家有問題可以問。

  

  【現場問答】

  

  問:如果做到睜眼閉眼都可以觀見六字大明咒的咒輪,梵文的那個咒輪;這種定,在咒輪上的修法是屬于哪一種?這叁種裏面哪一種?

  

  師:這叁種裏面的叁摩缽提,只是叁摩缽提裏面的一小小部分。這個就是觀想, 這個觀想就是起幻,所以是屬于叁摩缽提裏面的一小小部分。

  

  問:以這個定于咒輪爲基礎,如何做到攝心?

  師:那就再看啦!你去抽簽嘛,你去抽簽,該修哪一個。

  

  問: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無作自性。是否爲無自性?

  

  師:不是。這個自性是無作的,所以無作自性,指的是無作。祂無作而變成起用,因爲祂是以寂滅力,寂滅力就是達到寂滅嘛!達到寂滅,就無作啊,什麼都不做,無作而又起用了。有起用,所以這樣就是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問:末世衆生依此輪者,常持梵行,如果不斷除淫欲,可修此輪否?

  

  師:問題是如何定義淫欲?要看你怎麼定義。如果我們定義說,只要夫妻行房就算淫欲,那麼就不能行房了。如果說夫妻行房,這個不算淫欲,去找妓女行房的話,那個才算淫欲,這樣子的話,夫妻行房又可以了。如果說,起了淫念就是淫欲,那麼心裏面都不能有這個心念,一起念就算淫欲了;就看你怎麼定義。怎麼定義才對呢?也沒有耶,你怎麼定義就怎麼對,隨你選的。所以,什麼是梵行,也是你定義的。譬如說《圓覺經》裏面也有講到,如來隨順覺性,祂是什麼呢?淫怒癡皆是梵行。這樣子的話,祂什麼都可以了。至于怎麼定義,那是隨便你的。但是你要照你的定義來做就是了。可不可以修此輪呢?那…

《《圓覺經》講座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