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八▪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种种随顺而取至静」随顺种种因缘幻化,再变成安静下来。这过程到底是什么状况?「以变化力」起幻再起用,这样子一做以后,就发现,这个世间的因缘,并不是他自己单独的力量挑起来的,而是各式各样力量的汇合促成的。

  

  这个因缘当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独力挑起来的幻,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样力量汇集起来的。这种各式各样的力量,多至无量,根本数不清。因为祂起幻修三摩钵提,祂就发现祂在起幻。起幻时祂会知道:这个幻是我起的,是我要这样子去做的。但是后来祂发现,整个幻化的因缘变化,都是整体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现出来、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样、无量无边的幻化力量,所汇集起来的一个状况。

  

  那时祂就觉得,自己那个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来愈不用力了,也就是愈来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为自己那个幻化力量,在整体的这个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于是祂对自己的那个幻化力就不用了,愈来愈放下、不用了。因为祂放下了,愈来愈不用了,祂就愈来愈体会静的深度。祂就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渐渐地就融入法界,成为法界的一部份。

  

  所以才会说「种种随顺」因缘「而取至静」。祂这个至静是这样子来的。开头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后就发现自己的那个幻很渺小,整体的那个幻化太大了,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幻化的因缘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来愈不用,愈来愈放下;因为这样子放下了,祂就体会到静,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一静下来以后,祂就渐渐的融入法界。

  

  所谓融入法界,就是融入这个法界整体的因缘,那个幻化因缘。祂就整个融进去了;就成为整个法界的一部份,这个幻化因缘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其实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这样就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当祂这样子修到的时候,就等于是觉性与法界融成一体;也可以说,娑婆与涅槃不二的状态。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前面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是后修禅那。过程跟前面那个一样,只是祂后面是取寂灭,前面那一个是取至静。取寂灭和取至静一样吗?不一样。至静就是静下来,寂灭是看破了、了知了。这时候祂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没意思了,那就是寂灭。取至静不是这样;祂就是静下来,并没有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这情形。我们修行是会遇到这种状况的,当你觉得世间一切都没意思,不想干了,就会取寂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这个就是一心三观。先修假观,中修空观,后修中观,就是这个。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我想这个也不用解释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这也不用再解释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最后一个,就是第二十五个。

  

  那我们把 第二十五个来看一下。「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里的三种自性,就是那三种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大家读到这样子的文字会想,这一个修法,是不是就是把这三个合成一个修,也等于是齐修这三个。不是,不是这样子。那是什么样?它重要的地方,「圆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这个是它的重点。祂于性、于相,于佛性、于诸相,都没有离开觉性。

  

  祂的觉性最大了,已经作主了。祂是怎么修的呢?祂也没有要修哪一个,祂就是不离自性。祂在做的时候,那个过程,呈现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祂也可能单修这个、单修那个,也可能一下这个,一下又是那个;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种都可能呈现。这个圆修的状况,是一个活的、不定的呈现。祂在这个当下是,呈现这个就呈现这个,呈现那个就呈现那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没有说我要修哪一个模式,什么模式都没有。前面你还可以自己定出一个模式来,我先修哪一个、后修哪一个,或者中修哪一个、齐修哪一个,有模式。但是这个已经不定型了,没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圆修三种自性,祂的圆是这样子的圆。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一段是告诉你怎么做,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修哪一轮?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来,然后照这个模式来修,这样会比较快一点。怎么做呢?「当持梵行」,就是修清净。这个安静,就好像闭关这样子。「寂静思惟」把心静下来好好的想,「求哀忏悔」祈求、忏悔自己所有的一切业障、业报。这样子做「三七」二十一天,等于是要闭关二十一天。把这二十五轮做成抽签的标签,然后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个签出来,抽到哪一个就是哪一个,就照你抽到的那一个来修。如果抽到的时候,心想我是这种吗?「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无效了。无效了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个模式,你适合哪一个,就是这样子来找的。抽到哪一个,就是那一个。稍微怀疑反悔,「我好像不是这个,我认为自己应该是哪一个,怎么抽到这一个?」这样就不算数了。不算数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这个偈的意思是说,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祂们的无碍的清净慧,「皆依禅定生」都是依禅定生。禅定的意思,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个就是所谓的禅定生。「三法顿渐修」,这三法有顿、有渐,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轮,你可以选一轮来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这个方法,来证得菩提的。「唯除顿觉人」,只有顿觉的人是除外的。顿觉的人是什么呢?就突然就什么都会了,这就是顿觉人。顿觉人就没有用这三个法,他不用这么顿渐修,他就是会了。

  

  「并法不随顺」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法是不随顺的,不随顺什么?不随顺因缘,没有不随顺的。「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随顺因缘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这样以后就可以证涅槃。

  

  讲解就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问。

  

  【现场问答】

  

  问:如果做到睁眼闭眼都可以观见六字大明咒的咒轮,梵文的那个咒轮;这种定,在咒轮上的修法是属于哪一种?这三种里面哪一种?

  

  师:这三种里面的三摩钵提,只是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这个就是观想, 这个观想就是起幻,所以是属于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

  

  问:以这个定于咒轮为基础,如何做到摄心?

  师:那就再看啦!你去抽签嘛,你去抽签,该修哪一个。

  

  问: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无作自性。是否为无自性?

  

  师:不是。这个自性是无作的,所以无作自性,指的是无作。祂无作而变成起用,因为祂是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达到寂灭嘛!达到寂灭,就无作啊,什么都不做,无作而又起用了。有起用,所以这样就是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问: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常持梵行,如果不断除淫欲,可修此轮否?

  

  师:问题是如何定义淫欲?要看你怎么定义。如果我们定义说,只要夫妻行房就算淫欲,那么就不能行房了。如果说夫妻行房,这个不算淫欲,去找妓女行房的话,那个才算淫欲,这样子的话,夫妻行房又可以了。如果说,起了淫念就是淫欲,那么心里面都不能有这个心念,一起念就算淫欲了;就看你怎么定义。怎么定义才对呢?也没有耶,你怎么定义就怎么对,随你选的。所以,什么是梵行,也是你定义的。譬如说《圆觉经》里面也有讲到,如来随顺觉性,祂是什么呢?淫怒痴皆是梵行。这样子的话,祂什么都可以了。至于怎么定义,那是随便你的。但是你要照你的定义来做就是了。可不可以修此轮呢?那…

《《圆觉经》讲座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