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八

  

《圆觉经》讲座(八)20101113

  

  时间:2010年11月13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圆觉经》的〈辩音品第八〉。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关于前面这部分,因为每一章都一样,我们就不再解释。我们从「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这里提到前一品讲了奢摩他、三摩钵提、还有禅那,这三个修行方法。辩音菩萨就问说,一切菩萨在圆觉门,就是在圆觉宗里面要修的话,「有几修习」就是有几种方式。「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希望世尊能够举出修行的方式总共有哪些?让大家方便修行,能够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就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世尊说:「好,善男子!」就是称呼辩音菩萨。你们能够为大众及末世众生;这个大众,当然就是来参加这个法会的大众,那里面当然有很多菩萨。「及末世众生」,当时根本还不能参加这个法会的。所以辩音菩萨的问题不限于当时,也包含了未来。「问于如来」,有什么样子的修行方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也不解释了。

  

  接下来,释迦佛就开始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在如来圆觉清净的境界,根本没有修行这件事情,也没有修行者这件事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一切的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祂们是依于未觉幻力来修行的。这个未觉幻力就是执迷。还在执着与迷惑当中,才有修行这回事。如果你没有了执迷,就没有修行,也没有修行者。那执迷是什么?就是执着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觉幻力」,会以为满有水准的,也满神秘的;其实就是执迷。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样一来,就有二十五种修行的模式。这个「清净定轮」也是说好听的,其实说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种。有人因为读过《圆觉经》,以为这二十五种就是前面讲的那三种,排列组合出来有二十五种。不是!排列组合的话,哪里只有二十五种?几百种都可以,不会只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不是排列出来的,是菩萨与众生在修这三种的时候,自然出现的二十五种状态,是真实的出现。众生在修行时,他的修行状态就会有这二十五种。不是拿那三种来做排列组合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状态。

  

  接下来就依次讲这二十五种。第一个「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样子的修行模式就是单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静为行,就是静下来。「唯取极静」,把静做到极致,「由静力故」因为这么静下来的力量,「永断烦恼」就把烦恼断掉了。「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个是很快的,这么静下来就入涅槃了,这个算是顿悟的。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奢摩他」。

  

  事实上,这边所说的单修,不是说只做奢摩他,其他两项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没有断灭的,虽然讲单修,也不会把三摩钵提和禅那切得干干净净,只有奢摩他。这里的单修是指主要修这个,其他两个还是附带会有一点,这一点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两个切得干干净净,完全都没有,只修这一个,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没有这回事。譬如说「永断烦恼」,这个地方就是禅那,所以还是会有的。不要看到「单修奢摩他」,就以为只要修空观,其他假观、中观;三摩钵提和禅那,碰都不用碰、学都不用学了。

  

  第二个「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这位菩萨是第二个模式。祂「唯观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不是幻化。「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以祂的觉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觉性的力量,变化世界的种种幻化,让这个幻化起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这样起作用,就是在做菩萨行,在度众生,帮助这个,救度那个,就在做这种事。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样不是幻化的。

  

  然后祂就起幻,让这个幻起作用。肚子饿了就变出食物,让你填饱肚子。怎么弄出来的?不是变魔术弄出来,而是由厨房里面炒出来的呀!这样做出来就是变出来了。大家以为「幻化」就一定要像大卫魔术一样?不是!这个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厨房把菜饭做出来就是幻化出来。但是这么炒出来就可以填饱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来,吃饱了也是幻化,肚子饿也是幻化。这么一做,「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萨的六度万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对陀罗尼门并不会失掉寂灭的心念。「及诸静慧」寂灭就是禅那、静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并没有说没有禅那和奢摩他。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第三个是单修禅那。当然,所谓单修禅那,也不是只是单修,它也有三摩钵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诸菩萨唯灭诸幻」,祂不是观一切都如梦如幻,不是这样观。祂是怎么做呢?既然这些都是幻,我要把这些幻都消灭掉。祂的作法是要把这些幻化消灭掉。所以祂「唯灭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产生什么效果,好像肚子饿了就要把肚子填饱;祂不管这个的。「不取作用」祂没有起用,不去产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这些幻灭掉。你肚子饿,灭掉。肚子饱,灭掉。都是幻,都把它消灭掉。「唯灭诸幻」就是这样。

  

  「独断烦恼」,把烦恼也断掉,烦恼也是幻嘛,独断烦恼之后,祂就专注在哪里呢?「烦恼断尽,便证实相。」烦恼断光了,便证到实相,实相就是清净无染的觉性。这个方法,很像我用的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这样?把它统统灭掉了,灭光了,那就「便证实相」。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禅那」。要注意这个单修禅那,也并不是只有禅那而已,还是带有一点奢摩他、三摩钵提的。这三个都是单修,接下来就是另外的修法。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大家知道「取至静」就是奢摩他,「照诸幻」然后又「起菩萨行」那就是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这个就是奢摩他。「便断烦恼」,证到了静性以后,就把烦恼断了;这个烦恼一断,就是禅那,所以「后修禅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这个菩萨就是先修静,静到极点的时候,三摩钵提的力量就出来了。静到很静,祂就会起变化。起变化就不静啦,我们寂静,静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静下来以后,反而产生了智慧。人心没有静下来的时候没有智慧,静下来的时候智慧就生出来了。智慧一生出来,就产生种种变化可以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之后又断烦恼,又入禅那了。所以「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个都是自然现象。不是我要安排成这样,我再照这样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动变成这个样子。他自然会呈现这样子的结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就是奢摩他,「断烦恼已」这就是禅那,「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就是三摩钵提。所以这一个菩萨,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禅那,「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在断烦恼的同时就在度众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齐修。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祂是「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在静当中起变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齐修奢摩他和三摩钵提。这个是满特别的,有的人愈静就愈变化,他没有静下来的时候,还变不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静下来了、同时就在起变化,「后断烦恼」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应该满多这种状况的。因为静下来跟寂灭很难分、很类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在静的当中,就在寂灭了,之后才起种种变化,起作用;起用来变化世界。这样子就是「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状况要多解释一下,祂是怎么做的?「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静的,不是静下来…

《《圆觉经》讲座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