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九

  

《圆觉经》讲座(九)20101211

  

  时间:2010年12月11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圆觉经》〈净诸业障品第九〉。

  

  〈净诸业障品第九〉可以说是消业障的最高境界。对我们而言,目前这一品很重要。我们现在修行的重点就是放在消业障,业障没有消除,所有一切的修行都没有效,要让自己的修行有效,先要把业障消除。所以消除业障,是我们目前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才有下一步。今天要讲的〈净诸业障品第九〉就是消业障的最高境界。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长跪就是单脚右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拳朝左胸一比的礼节,西方很多国家的礼就是这样子,原来这就是佛法经典里面提到的叉手。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这一段是净诸业障菩萨对佛说的,祂综合前面经文讲的种种内容说:「为我等辈演说如是不思议事」,前面八品讲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一切如来在成佛之前,开始修行,这就是因地。「行相」就是祂们所做、呈现出来的状况。「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让我们大家看到、听到、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事。「睹见调御」,「调御」就是佛、如来,「历恒沙劫」经过很长的时间,劫是指时间;一劫就是一个时代。「勤苦境界」那么努力辛苦的修行状况,「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些内容,好像才一个念头就听完了。「我等菩萨深自庆慰」我们菩萨都很高兴。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段就是净诸业障菩萨要的问题。祂说:「若此觉心」,我们这个心,我们的觉性、我们的心「本性清净」,本来是清净的,是干净的、好的,「因何染污」为什么污染了,「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众生都有觉心,这个觉心本来是清净的,是什么原因受了污染,让众生没有办法回到这个清净的觉性?没有办法恢复这清净的觉性?「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希望如来为我们开悟,我们就能够解读原因是什么。

  

  让我们对这一个法性有所开悟。这边的法性,你可以把它解读成自性,也可以把它解读成觉性,也可以把它解读成佛性,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读成法性。就你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做你需要的解读。说法性的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人要把它解读成自性,那你就是属于罗汉乘的人。罗汉乘的人要解读成自性,他才能懂、才能了解;或者是独觉、圆觉、辟支佛乘也是。如果你要把它解释成觉性、佛性你才懂,才觉得这个合我意,那么你是菩萨乘的人。每一乘的人,所需要解读的模式不一样。这个法性是可以把自性、觉性、佛性都包罗到里面,所以说法性是毫无问题的。这里的经文说「开悟法性」,因为佛当时说法的对象,有大菩萨、有众生、什么层次都有,所以要说最恰当的文字,那是用法性最恰当。「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为了这一次来参加讲《圆觉经》这个法会的大众,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为了他们将来的修行,希望世尊能够解答这些问题。

  

  祂主要的问题就是问:「本来这个觉心是清净的,是什么原因,什么污染,使得众生回不到他原来就有的这一个清净的觉心?」「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就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候世尊就说了,祂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了这么好的问题,「方便」的意思,就是这么实际、而且又很需要的一个问题。「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们现在好好听,我为你们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个就不解释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祂说:所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从不知道什么就开始的那个开始,就「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都是自己想的,又对自己的妄想执着。执着什么东西呢?执着于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就是我,人就是人相,众生就是众生相,寿命就是寿命相,妄想执有这四个相。这四个相是「妄想」,就是你自己乱想出来的,不是真实的。想出来以后,又执着它,所以就有了这四个相。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认为这四个相,四颠倒就是指我、人、众生、寿者相,这四个相是真实的。认为这四个相,「为实我体」是我一个真实的身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从这里就生出,对这四个相有些满意的,我就喜欢、就爱,不满意的,我就不喜欢、就讨厌,所以这就产生了憎爱。对这四个虚幻的相,顺我意的我就喜欢,不顺我意的我就憎恨、不喜欢,就产生憎爱这两个状况。

  

  「憎爱」这两个状况是什么呢?「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憎爱是由那本身就是虚妄的四相,在虚妄上面再生出憎爱这种虚妄。「二妄相依」这两种妄,哪两种妄呢?就是四相、以及爱憎。两个妄互相互生,「相依」就是互相又制造出更多的虚妄。他们加在一起,互相再生出更多的东西来,「二妄相依,生妄业道。」生出了妄业、业障,虚妄的业道叫妄业道。原来我们的业障,我们的六道轮回,都是这样生出来的,都是二妄相依,互动之下再制造、再生出来的。「有妄业故」因为有这个虚妄的业障的缘故,「妄见流转」就妄见了轮回,流转就是轮回;就使得你看见了六道轮回,让你觉得真的有六道轮回,很真实啊!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前面问为什么众生都迷闷,回不到自己原本就有的清净觉心呢?这里就说了,就因为这样子妄见,就迷闷啦,当然就回不去了。「厌流转者」看见了那个六道轮回流转,不喜欢,觉得不好,他就会「妄见涅槃」,他就会看到涅槃。他的那个涅槃还是虚妄的,并不是说他看见了涅槃就解脱了,他没有解脱,那个涅槃还是虚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有这种六道轮回,这个六道轮回就是相;有相的这个境界他不喜欢,他就执空,感觉要空才好。所以他努力之下,就让他看到了空得很彻底的涅槃境界;但是那个还是虚幻的,「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所以他还是入不了清净觉心,还是回不去。

  

  他这样子回不去,「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不是这个清净的觉性要拒绝他进来,清净的觉性没有要拒绝他进来。「诸能入者」不是觉性;并不是说,啊,我这个清净的觉性拒绝觉性再回来,不是这个情况。因为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祂哪里有拒绝,祂也没有拒绝你。所谓被违拒,是你在有相的状态,想要进到、回到这清净的觉性这里来,回不来。「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我们要从有相进入觉性,觉性没有阻碍你,是什么东西阻碍你呢?是从有,要进到清净的觉性,那个有相本身,它是一个障碍;这个有相所形成的障碍把你挡住了。

  

  「非觉入故」就是,你是在「有」的状态,想要通入到觉性,并不是觉性要回去而回不去。那么你要怎么样才可以回去呢?只要把有相的这些障碍消除了,你就回去了。你没有消除,它就一直障碍在那里。障碍是哪些呢?就是四相、憎爱这两个;之后又生出业障、六道轮回,这么庞大的「相」系统,就是这么妄生出来,把你障碍住了。你就没有办法从有相的这个状态,回到清净的觉性这边来,就回不去了。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你动念就制造业障;息念就执空,就妄见涅槃。所以动念、息念,都还在迷闷中。所以皆归迷闷,回不去了。「何以故?」为什么这些就把你障碍住了呢?为什么会回不去了呢?为什么是迷闷了呢?下面就要解答这个问题。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为什么?原因就从无始以来,本起无明。唉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你就有无明了。这个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就是唯识学里面讲的阿赖耶识。很早很早以前,就是从前再从前,你就有无明了,你本来就有。这个无明是你的主宰,「为己主宰」也就是无明掌握了主动权。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众生自己是没有慧眼的,「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他的身也好、心也好,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要从 十二因缘来看,十二因缘就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最上面还有本明,本明不应该写出来,但是不写出来大家看不见。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画在无明与行之间,在这界线以下是被知,以上是能知。那么,无明这个地方是你的能知,无明以下的部分是你的被知,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知道无明。无明是你的能知,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它;它掌…

《《圆觉经》讲座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