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座(九)/20101211
時間:2010年12月11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圓覺經》〈淨諸業障品第九〉。
〈淨諸業障品第九〉可以說是消業障的最高境界。對我們而言,目前這一品很重要。我們現在修行的重點就是放在消業障,業障沒有消除,所有一切的修行都沒有效,要讓自己的修行有效,先要把業障消除。所以消除業障,是我們目前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後才有下一步。今天要講的〈淨諸業障品第九〉就是消業障的最高境界。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長跪就是單腳右膝跪地;叉手就是右拳朝左胸一比的禮節,西方很多國家的禮就是這樣子,原來這就是佛法經典裏面提到的叉手。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這一段是淨諸業障菩薩對佛說的,祂綜合前面經文講的種種內容說:「爲我等輩演說如是不思議事」,前面八品講了很多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一切如來在成佛之前,開始修行,這就是因地。「行相」就是祂們所做、呈現出來的狀況。「令諸大衆得未曾有」,讓我們大家看到、聽到、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事。「睹見調禦」,「調禦」就是佛、如來,「曆恒沙劫」經過很長的時間,劫是指時間;一劫就是一個時代。「勤苦境界」那麼努力辛苦的修行狀況,「一切功用,猶如一念」,這些內容,好像才一個念頭就聽完了。「我等菩薩深自慶慰」我們菩薩都很高興。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一段就是淨諸業障菩薩要的問題。祂說:「若此覺心」,我們這個心,我們的覺性、我們的心「本性清淨」,本來是清淨的,是幹淨的、好的,「因何染汙」爲什麼汙染了,「使諸衆生迷悶不入」?衆生都有覺心,這個覺心本來是清淨的,是什麼原因受了汙染,讓衆生沒有辦法回到這個清淨的覺性?沒有辦法恢複這清淨的覺性?「唯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希望如來爲我們開悟,我們就能夠解讀原因是什麼。
讓我們對這一個法性有所開悟。這邊的法性,你可以把它解讀成自性,也可以把它解讀成覺性,也可以把它解讀成佛性,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讀成法性。就你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做你需要的解讀。說法性的話,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有人要把它解讀成自性,那你就是屬于羅漢乘的人。羅漢乘的人要解讀成自性,他才能懂、才能了解;或者是獨覺、圓覺、辟支佛乘也是。如果你要把它解釋成覺性、佛性你才懂,才覺得這個合我意,那麼你是菩薩乘的人。每一乘的人,所需要解讀的模式不一樣。這個法性是可以把自性、覺性、佛性都包羅到裏面,所以說法性是毫無問題的。這裏的經文說「開悟法性」,因爲佛當時說法的對象,有大菩薩、有衆生、什麼層次都有,所以要說最恰當的文字,那是用法性最恰當。「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爲了這一次來參加講《圓覺經》這個法會的大衆,以及末法時期的衆生,爲了他們將來的修行,希望世尊能夠解答這些問題。
祂主要的問題就是問:「本來這個覺心是清淨的,是什麼原因,什麼汙染,使得衆生回不到他原來就有的這一個清淨的覺心?」「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這個就不解釋了。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谘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時候世尊就說了,祂告訴淨諸業障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爲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了這麼好的問題,「方便」的意思,就是這麼實際、而且又很需要的一個問題。「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們現在好好聽,我爲你們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個就不解釋了。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祂說:所有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從不知道什麼就開始的那個開始,就「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都是自己想的,又對自己的妄想執著。執著什麼東西呢?執著于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就是我,人就是人相,衆生就是衆生相,壽命就是壽命相,妄想執有這四個相。這四個相是「妄想」,就是你自己亂想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想出來以後,又執著它,所以就有了這四個相。
「認四顛倒爲實我體」認爲這四個相,四顛倒就是指我、人、衆生、壽者相,這四個相是真實的。認爲這四個相,「爲實我體」是我一個真實的身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從這裏就生出,對這四個相有些滿意的,我就喜歡、就愛,不滿意的,我就不喜歡、就討厭,所以這就産生了憎愛。對這四個虛幻的相,順我意的我就喜歡,不順我意的我就憎恨、不喜歡,就産生憎愛這兩個狀況。
「憎愛」這兩個狀況是什麼呢?「于虛妄體重執虛妄,」憎愛是由那本身就是虛妄的四相,在虛妄上面再生出憎愛這種虛妄。「二妄相依」這兩種妄,哪兩種妄呢?就是四相、以及愛憎。兩個妄互相互生,「相依」就是互相又製造出更多的虛妄。他們加在一起,互相再生出更多的東西來,「二妄相依,生妄業道。」生出了妄業、業障,虛妄的業道叫妄業道。原來我們的業障,我們的六道輪回,都是這樣生出來的,都是二妄相依,互動之下再製造、再生出來的。「有妄業故」因爲有這個虛妄的業障的緣故,「妄見流轉」就妄見了輪回,流轉就是輪回;就使得你看見了六道輪回,讓你覺得真的有六道輪回,很真實啊!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前面問爲什麼衆生都迷悶,回不到自己原本就有的清淨覺心呢?這裏就說了,就因爲這樣子妄見,就迷悶啦,當然就回不去了。「厭流轉者」看見了那個六道輪回流轉,不喜歡,覺得不好,他就會「妄見涅槃」,他就會看到涅槃。他的那個涅槃還是虛妄的,並不是說他看見了涅槃就解脫了,他沒有解脫,那個涅槃還是虛妄。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不喜歡有這種六道輪回,這個六道輪回就是相;有相的這個境界他不喜歡,他就執空,感覺要空才好。所以他努力之下,就讓他看到了空得很徹底的涅槃境界;但是那個還是虛幻的,「由此不能入清淨覺」,所以他還是入不了清淨覺心,還是回不去。
他這樣子回不去,「非覺違拒諸能入者」不是這個清淨的覺性要拒絕他進來,清淨的覺性沒有要拒絕他進來。「諸能入者」不是覺性;並不是說,啊,我這個清淨的覺性拒絕覺性再回來,不是這個情況。因爲覺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祂哪裏有拒絕,祂也沒有拒絕你。所謂被違拒,是你在有相的狀態,想要進到、回到這清淨的覺性這裏來,回不來。「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我們要從有相進入覺性,覺性沒有阻礙你,是什麼東西阻礙你呢?是從有,要進到清淨的覺性,那個有相本身,它是一個障礙;這個有相所形成的障礙把你擋住了。
「非覺入故」就是,你是在「有」的狀態,想要通入到覺性,並不是覺性要回去而回不去。那麼你要怎麼樣才可以回去呢?只要把有相的這些障礙消除了,你就回去了。你沒有消除,它就一直障礙在那裏。障礙是哪些呢?就是四相、憎愛這兩個;之後又生出業障、六道輪回,這麼龐大的「相」系統,就是這麼妄生出來,把你障礙住了。你就沒有辦法從有相的這個狀態,回到清淨的覺性這邊來,就回不去了。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你動念就製造業障;息念就執空,就妄見涅槃。所以動念、息念,都還在迷悶中。所以皆歸迷悶,回不去了。「何以故?」爲什麼這些就把你障礙住了呢?爲什麼會回不去了呢?爲什麼是迷悶了呢?下面就要解答這個問題。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爲什麼?原因就從無始以來,本起無明。唉呀!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你就有無明了。這個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就是唯識學裏面講的阿賴耶識。很早很早以前,就是從前再從前,你就有無明了,你本來就有。這個無明是你的主宰,「爲己主宰」也就是無明掌握了主動權。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衆生自己是沒有慧眼的,「身心等性,皆是無明」他的身也好、心也好,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意思是什麼?這個要從 十二因緣來看,十二因緣就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最上面還有本明,本明不應該寫出來,但是不寫出來大家看不見。這裏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畫在無明與行之間,在這界線以下是被知,以上是能知。那麼,無明這個地方是你的能知,無明以下的部分是你的被知,這個時候,你沒有辦法知道無明。無明是你的能知,你就沒有辦法知道它;它掌…
《《圓覺經》講座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