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七

  

《圆觉经》讲座(七)20101009

  

  时间:2010年10月09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要讲的是《圆觉经》〈威德自在品第七〉。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这段经文前半,在前面的章节都说过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再解释。威德自在菩萨就说:「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指的是前面第六章里,有凡夫随顺觉性、未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觉性、如来的随顺觉性、最后还有一个随顺觉性;世尊总共分辨了这样子的随顺觉性。这一句「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指的就是前面那一章讲的内容。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使得我们菩萨的心、我们的觉性变得光明了。「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听了佛讲的这些随顺觉性,这样的佛法,就这么听而没有去修,就已经得到好处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祂说:「世尊!譬如大城」,譬如一个大的城,当然不是现代的城,古代的。就像台北市,现在还留下了南门的古迹;这样的城原先都有城墙,然后开了东南西北四个门。「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要进这个城的人,会从不同的门进来;不是只有一个门,所以他们来的路就不只一路了,进城是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进来。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一切的菩萨,要庄严佛国,要修成菩提也是一样,不是只有一个方法,也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条路的。「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希望世尊能够把所有的方法都告诉我们,还有怎么走上去的?那一步一步的阶梯、渐次,也跟我们说一说。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还有,修行人有多少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可以使得我们这一次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以及没有办法来的、未来的末世众生,想要求大乘法的,听到这样子的说法,都可以「速得开悟」都能很快的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进到佛的世界去遨游,好像去游戏、去旅游一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说完了以后,祂就五体投地做大礼拜,这样子做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称呼威德自在菩萨,「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你们能够为菩萨、为末世的众生,问如来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种;「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种?你们好好听,我会为你们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就很高兴的,要听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参加的其他大众也一样,静静的来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这个无上妙觉就是觉性、本觉,并不是称呼。像十一地菩萨我们称祂为等觉,十二地菩萨我们称祂妙觉;这边的妙觉不是这个意思。这边的妙觉是无上等觉,或者无上觉性。这个觉性「遍诸十方」,分布在各个空间,由所有的空间中,出生如来与一切法。从本觉生出这些如来、一切法等等,「同体平等」是同体平等、一体的。虽然有很多方法,也有好多、好多如来,但祂们是一体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对于修行而言,没有两种,就是一个。「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如果要讲到适应各别差异的状况,方法就有无量了、没有数量限制;各种修行的方法、法门是多的不得了。「方便随顺」是各式各样的、随顺各种不同的因缘而有的方法,或者因为考量各别差异,需要调整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同的方法是有无量无边的,多得不得了。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如果把它归纳来看,「循性差别」依几种明显不同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性质的修行方法。这三种方法就涵盖一切,涵盖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一种就叫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什么叫做悟净圆觉?这里的圆觉,指的还是觉性,就是悟净觉性的意思。我们来想禅宗的一个话语,「悟本来面目」指的就是这个。可是这个悟净圆觉,比悟本来面目还要广大。悟本来面目,常常所指的就是那么一悟;这里的悟净圆觉,是全部统统悟了,不是只悟一个,是把觉性全面性的觉悟了。并不是参一个话头、悟了,那只是一个话头,不是这样子的,是全面性的觉悟。

  

  对于觉性全面性的觉悟,这才是悟净圆觉。没有全面性,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六十。就是一定要很明确的超过百分之五十才行。为什么?这样的话,你的觉性才能够掌握主动权。否则你的觉性,虽然你悟了那么一下,你悟了本来面目、悟了那么一下,你的觉性并没有掌握主动权,并没有。我也要特别说明,过去我跟大家讲要独立自主,要掌握主动权,全部都是指觉性,不是识心。不是识心的独立自主,不是识心的掌握主动权,不是。

  

  如果你把它解释成识心的掌握主动权,那根本就弄错了,那不是我讲的。我讲的全部都是觉性在掌握主动权,觉性在独立自主。所以这里的悟净圆觉,指的就是觉性已经全面性的觉悟了。全面性的觉悟当然是百分之百了,但是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所以至少、最低限度,要觉悟了百分之六十。你的觉性已经有百分之六十是清醒的,这样觉性才可能掌握主动权,才能独立自主。不然祂不是独立自主的,祂也没有掌握主动权。那祂被什么控制?祂被识心控制。祂是被识心控制的,那就是众生。

  

  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只要悟了本来面目,我就清醒了,就什么都通了,不要以为是这样。你只是悟了这么一个而已,好比参一个话头就悟了,那个成分可能百分之一都没有。你的觉性,你所悟的本来面目的那个成分,连百分之一都没有。就算有了百分之一,你能掌握主动权吗?掌握不了啊!还是被识心控制啊。所以这里的悟净圆觉,就是你对觉性已经全面性的觉悟了。

  

  接下来,「以净觉心」指的就是觉性。你就用你的觉性,这个觉性能够独立,祂要用就可以用。以净觉心做什么呢?「取静为行」把所有的心、所有事情都静下来,这么一做的时候,就会「由澄诸念」。这样把识心静下来,识心才能够被你控制。你的觉性才能够说:「啊,我要把这个识心静下来。」由澄诸念,这个诸念就是识心,就把识心澄净下来了。

  

  「觉识烦动」这个时候你才会察觉,你的识心在那里躁动、在那里烦动。不然你看不到的。你识心在那里动,你怎么知道?你不会知道的。只有当你的觉性掌握了主动权,祂才可以看到,那个识心才是被祂看到,被祂控制的。那个识心才会是被知的对象,这个时候,你才能够要这个识心澄净下来。当你要它澄净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一点都不澄净。

  

  你才晓得它在那里烦动,在那里躁动,在那里活动,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啊。如果是这个躁动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它怎么会知道?它不会知道嘛!因为这个时候识心是能知,它自己不会知道自己。只有你的觉性,也就是你的本明,醒过来了,掌握了主动权了;那么你要它静下来,那个时候,识心是你的被知,你才能做这样子的要求,才能取静为行。不然你根本无法做这件事情,做不了的。

  

  这个时候你就「觉识烦动」,才发现这个识心在那里好不安定哦,在那里烦来烦去、动来动去。当你这样子察觉了,你还是继续做你的「取静为行,由澄诸念」,你还再继续这样做。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不去做什么别的动作,就是很坚定的这样子做。做下去以后,就会「静慧发生」,你的所有心都静下来了,那种智慧就出来了,这种智慧就会让你明白,祂不是识心的烦动。

  

  我们常讲:「我有智慧,就是我的识心转来转去,这样想、那样想,我就有智慧了嘛!」这里讲的不是那种,「静慧发生」识心没有动而产生的智慧。这个智慧从哪里生出来的?觉性生出来的。不是从识心生出来。大家应该听过我所讲的feeling,就是不思维,但是清楚明白。这个就是静慧,你不思维,你心是静的,可是你清楚明白,你就有智慧了。这就是静慧发生。

  

  当静慧一发生的时候,「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你做到的时候就会发生什么事?身就是包含了六根的这个肉体;心就是识心;客尘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有」和世界这个部分。这些六根、六尘、六识乃至整个世界,从此永灭,就没有了、不见了。这样子的状况一达到的时候,便…

《《圆觉经》讲座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