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这三个都要修的,都修好了,三个全都会了,「即成圆觉」这样就会成为圆觉。
以前我就定义了,这个圆觉是什么?圆觉就是十三地。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十三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的含意其实比这个还要高,但是我们就不讲了。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
祂又说,「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有人修菩萨、或者佛道,在修行佛法,修得很好。他能「教化成就」不只是教化、还成就「百千万亿」,不是一个、两个「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教化成就了这么多阿罗汉、这么多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还不如,只要听到这个《圆觉经》讲的这三个法门,一听到以后,「剎那顷随顺修习」一听到以后就照修,所得到的成就,比前面那个要高。
大家赶快修就好了嘛。比你教了好多、好多罗汉果,成就了好多、好多罗汉果、辟支佛果,所得的成就还要高。可见这三个多么重要啊!大家不要以为,这就是以前听过的一心三观,这个不是,一心三观是它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你们如果今天这么一听,就赶快「我要学了!我要修了!照这个来修!」那就赚了好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这个就是指等觉,或者是觉性、或者是本明,「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果随顺不同的因缘,而找出不同的方法,那这个方法就多得不得了。「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归纳起来,就是有三种。「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这是奢摩他。「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这个三摩钵提,就像我们种的植物,这样子慢慢长出;譬如说一棵树苗,这样子慢慢长大的。我们在修的时候就是像这样子。
「禅那唯寂灭,」禅那就是寂灭,「如彼器中锽」,就像乐器的声音。「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觉随顺就是觉觉性。「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这三个都做成、做好了、圆满的达成了,那就叫究竟涅槃。
这一品〈威德自在品〉可以说提纲挈领的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就是这三个。你能够照着做,一听了立刻这样做,那就是一个大大的成就。这个是非常可贵、珍贵的。好,我就讲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就请问。
【现场问答】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不是问《圆觉经》今天的经文。他问《空行法教》的问题。
问:《空行法教》中说,献幔达时,剎那间生起本尊的佛慢。什么是本尊的佛慢?这边慢是快慢的慢,或傲慢的慢。
师:这个佛慢不是坏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尊。我们修行是入世自谦,出世自尊。这个就是说,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是自谦的,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是自尊的。等于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自卑。很多人面对自己是自卑的,面对别人的时候是傲慢。这是反过来了,不对的。面对别人的时候是谦虚的,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对自己要有信心、有自尊。
问:请问什么是净圆觉?
师:净圆觉就是干净的、清净的觉性。就是清净的觉性。
问:要修这三个修行法门,要先悟净圆觉心才能修?
师:对,没错。因为你没有悟净圆觉,没办法修,你不可能做的。你说你在做,那也是嘴巴说而已,实际上做不到,事实上你做不到。
要这样修的条件就是:这边的悟净圆觉,祂是百分之百的;我已经把条件讲低了,百分之六十。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你的觉性可以掌握主动权,你的主动权不会被识心抢去,这是最低要求。这样的最低要求,比我们一般所讲:「啊!我悟本来面目,我参一个话头,我就悟了!」高太多了。
我们要悟一点点本来面目,好像已经有困难了,何况要做到这里的悟净圆觉最低标准,百分之六十。这个还是有距离。如果不能,那没办法。大家就要怎么办呢?从消业障做起。业障消了之后,那时候再来修入解脱门。
你入解脱门做得成功了,不是把解脱门打一个小洞,不是。要打一个相当大的洞,那个洞对你来讲,就像一个门一样,你可以进进出出,很自由的。检查点就是,你的觉性能不能够掌握主动权。觉性不能掌握,不行。如果你的主动权,不时的、常常会被识心夺走、控制,那么你就不行。
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够用feeling,都要用思维的、要用想的、推理的才能做事情,那就是你的主动权还控制在识心手上。只有当你知道你的feeling、直觉,非常的运用自在了;你都没有思维,不靠思维就可以清楚明白做事情,依feeling而行。这样子的话,应该可以说,你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觉性了。
如果你还不能这样做,你的觉性根本没有掌握主动权。如果还要靠思维,也就是你的识心要用想的,你在那里「我想这样、我想那样……」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想的,那个是百分之百被识心控制了。那是没办法做的,你做也没有用,因为你根本就碰不到祂讲的那个层次,根本做不到。
这个是有难度的。我从以前就教大家要有feeling,很多人feeling来、 feeling去,弄得根本都不是feeling,全部是他的情绪。他常常把情绪当他的feeling了。情绪好像也没有思考,情绪是更糟糕的。如果还受情绪、爱欲所控制,那一个层次比用思维的还要低,还要糟糕。
但是有些人,就把那样子的,因为情绪常常没有用脑筋,不思维。他就以为这个就是我讲的feeling。那个不是,那个根本就不是feeling。所以情绪、愿望啊,很多人的愿望,他说:「我没有思维啊,打心里就有那样一个愿望啊!」那些都是被识心控制。那个愿望的层次,比这一个思维所控制的层次还要低,连这个地方都做不到,距离实在太远了。
对于这个部分,你必须达到清净的,我现在要把feeling加一个「清净的」才行,不然大家还会误解。要清净的feeling,这样子才算做到,你的觉性才掌握了主动权。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修,不然是没办法,你修也没有用嘛,你动来动去全部摸不到边,连边也摸不到。
问:寂静轻安、大悲轻安及寂灭轻安,是指体会到的觉性中,什么负担、压力都没有了,但仍会有寂灭悲心,寂灭的感受feeling吗?
师:差不多,差不多是这样子。因为这边的轻安都是一种feeling,祂是一种feeling。祂这个feeling就是全部空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寂静的话,就全部寂静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大悲轻安就是全部都幻灭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另外那个寂灭轻安,就全部都寂灭了,没有负担没有压力这样子。这是一种feeling,不是思维。如果还要我想一想才弄清楚,那个都在思维。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讲的这个高的,他们就走到低的来了。拿「我的愿」来说,那个愿还是识心,层次不会比思维这个层次高的。因为很多人讲的那个愿,都是有自己的欲求,是一种欲求的愿望。这种欲求的愿望,看起来像是没有思维,但是他有所谓的想。「想」比这个思维还要低呀,他是有想的:「我想怎么样、想怎么样,我希望怎么样、希望怎么样……」都是跟他的欲求是有关系的。
我们人道是一个什么道呢?就是把所有的,欲求不得满足的这些众生聚在一起,这个就称为人道。所以人道的特征,就是欲求不得满足。欲求是什么?欲求就是一种识心。情绪更加是一种识心。所以很多人嘴巴上说是愿,其实只是一个欲求,但是他换一个名称说这是我发的愿。你改了名称,但是改不了你的心,那个心还是一个识心。你现在就可以自我检查的。重点是你不要被识心蒙住。如果你还处在被识心控制、掌握主动权的状况下,那是没有办法的。
问:了知身心皆为幻化,和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为什么是不同的修观?
师:这个不一样呀!任何一个东西,你把它看成:「啊,这个是幻化出来的,像变魔术这样子变出来的。」跟你看它是一个障碍,怎么会一样?当然不一样啊!可能那个东西是一样啦,但是你的看法不同,你去面对它的那个态度是不同的。
就像那个魔术师,他在一个帽子里面,变出一个鸽子来了。你觉得:「咦,本来帽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怎么弄一弄就跑出来了?」这个就是幻化。那你就会觉得:「好好玩喔!怎么变出来的,好稀奇。」对不对?这跟你面对:「这是个障碍、是有罣碍的!」那心情就不一样嘛!
所以,当然东西可能都是一样的,对象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你的态度不一样,感觉就不一样了嘛。所以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里面,他会看到美好,有的人在同一件事情,是看到恶劣。那个东西是一样的,生出美好、跟生出恶劣,是随你的心性而生的。你是这样子的心性,它就生出这样子来嘛!
譬如说,有的人看这个人:「这个是好人!」但是另外一个人看他是坏人。他还是一个同样的人,怎么有人看他是好人,有人看他是坏人?这个好人、坏人是你的心性所生,是你的心性生出来的。
问: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共同基础,都在悟净圆觉,以净圆觉心?
师:对。
问:师父说悟净圆觉,是掌握觉性的主动权?
师:不是掌握觉性的主动权,是觉性掌握了主动权。但是一般人还未掌握主动权,他的觉性还没有掌握主动权。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一般人如何开始修行,掌握主动权?
师:我们刚才讲过啦,刚才那一段就是在讲这一个。再重复一遍,就是你还没有掌握嘛,你的觉性还不能掌握主动权,都是你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那怎么办?你就先修消业障。这个步骤必须是这样,当你的业障消了,或者消到某一个程度了,你就可以修悟净圆觉,就是让你的觉性醒过来。
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要修「入解脱门」。入解脱门要做到通透,不是小小的这么悟一下,不是。要能非常圆熟的进入解脱门,进出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百分之六十,至少百分之六十。这个时候,你的觉性才可能掌握主动权,否则是你的识心在掌握主动权,这样你就还没有办法修这三个法门,步骤就是这样。
问:如何以佛法来理解特异功能、神迹与神变?
师:其实也没有用佛法来理解。对于佛法而言,这些特异功能、神通力、神变,都是我们佛法里面的家常便饭。表现这样子的神迹跟神力,就是修三摩钵提,修得很热火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
像基督教《圣经》里面的〈创世纪〉,讲的全是这些呀。佛法看起来好像不讲这些东西,其实佛法里面有这个东西,而且是家常便饭。像佛法就认为上帝也是菩萨,会认为祂就是菩萨。这些菩萨在修三摩钵提的时候有一个风险,就是祂会被祂创造的幻相,祂创造了天地、世界、众生,祂被那些东西迷惑了,就被埋在里面、淹没了。在经文里面就教祂,遇到这个状况怎么出来,怎么跳出来,在三摩钵提的这个方法里面就有。
所以这些事情,都是佛世界里面的;在佛法里面,对于这一类的事情是根本不排斥的。但是有一些小乘的佛法,也就是专门教罗汉的那个佛法,会排斥这种事情,会认为:「啊,这个不行的,这个不对。搞这个事情很容易着魔,那个是魔在搞的。」会有这样子的说法。
这样子的佛法就是小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在我们《圆觉经》里面算什么?不算嘛!你教了百千万亿的罗汉果,不是没有成哦,你把他教成,他已经成罗汉了,都比不上你能够好好来学这个。所以这种佛法还放不到这个桌面上。
问:是否可能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用以化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冲突矛盾,将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统一起来,并使二者能相互印证、相互发明?
师:可以的话,你可以做呀!你喜欢的话可以做,这个是可以的。
问:今天开示的三种修法,是出菩提路时才能修的吗?
师:应该是,应该是。这个问的很精准,应该是。
问:老师,我们毕竟是凡人,除非出家,如何才能有寂静之心?家人朋友间、亲友间仍有罣碍,请老师示意。
师:我们有家人有朋友,相互间都有罣碍来罣碍去的问题,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出家,问题是在你能不能悟净圆觉。如果你出家了,可是你没有悟净圆觉也没有用呀!你没有出家,但是你悟净圆觉了,你有很多亲朋好友,有很多冤亲债主,跟你纠结来纠结去、缠来缠去,对你都是罣碍。可是你的觉性,怎么可能被他罣碍住!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不相留碍,就是罣碍不住呀!像这个钟声,敲打了之后,声音都传出去了,那个钟不可能把他箍住,那个声音箍不住的,就是这样啊。
这个跟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没有关连。你以为出家了就没罣碍啊?罣碍可多啦!恐怕比在家人的罣碍还要多。重点不在你有出家没出家,重点是你有没有悟净圆觉。
你要怎么样子能够达到悟净圆觉?我再讲一遍,先把业障消除。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没有做,下面就不用谈了。第二步就修入解脱门,入解脱门成功了,就可以修这三个。因为这三个是出菩提路的修行方法,能够出菩提路的时候才能修。好,我们到这里,谢谢各位。
《《圆觉经》讲座 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