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座(七)/20101009
時間:2010年10月09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今天要講的是《圓覺經》〈威德自在品第七〉。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這段經文前半,在前面的章節都說過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再解釋。威德自在菩薩就說:「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指的是前面第六章裏,有凡夫隨順覺性、未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已入地菩薩的隨順覺性、如來的隨順覺性、最後還有一個隨順覺性;世尊總共分辨了這樣子的隨順覺性。這一句「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指的就是前面那一章講的內容。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使得我們菩薩的心、我們的覺性變得光明了。「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聽了佛講的這些隨順覺性,這樣的佛法,就這麼聽而沒有去修,就已經得到好處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祂說:「世尊!譬如大城」,譬如一個大的城,當然不是現代的城,古代的。就像臺北市,現在還留下了南門的古迹;這樣的城原先都有城牆,然後開了東南西北四個門。「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要進這個城的人,會從不同的門進來;不是只有一個門,所以他們來的路就不只一路了,進城是從各個方向都可以進來。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一切的菩薩,要莊嚴佛國,要修成菩提也是一樣,不是只有一個方法,也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條路的。「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希望世尊能夠把所有的方法都告訴我們,還有怎麼走上去的?那一步一步的階梯、漸次,也跟我們說一說。
「並修行人總有幾種」,還有,修行人有多少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可以使得我們這一次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以及沒有辦法來的、未來的末世衆生,想要求大乘法的,聽到這樣子的說法,都可以「速得開悟」都能很快的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進到佛的世界去遨遊,好像去遊戲、去旅遊一樣。「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說完了以後,祂就五體投地做大禮拜,這樣子做了叁次。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這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威德自在菩薩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善男子!」稱呼威德自在菩薩,「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你們能夠爲菩薩、爲末世的衆生,問如來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種;「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多少種?你們好好聽,我會爲你們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這個時候,威德自在菩薩就很高興的,要聽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參加的其他大衆也一樣,靜靜的來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這個無上妙覺就是覺性、本覺,並不是稱呼。像十一地菩薩我們稱祂爲等覺,十二地菩薩我們稱祂妙覺;這邊的妙覺不是這個意思。這邊的妙覺是無上等覺,或者無上覺性。這個覺性「遍諸十方」,分布在各個空間,由所有的空間中,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從本覺生出這些如來、一切法等等,「同體平等」是同體平等、一體的。雖然有很多方法,也有好多、好多如來,但祂們是一體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對于修行而言,沒有兩種,就是一個。「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如果要講到適應各別差異的狀況,方法就有無量了、沒有數量限製;各種修行的方法、法門是多的不得了。「方便隨順」是各式各樣的、隨順各種不同的因緣而有的方法,或者因爲考量各別差異,需要調整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同的方法是有無量無邊的,多得不得了。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如果把它歸納來看,「循性差別」依幾種明顯不同的性質,可以歸納出叁種不同性質的修行方法。這叁種方法就涵蓋一切,涵蓋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第一種就叫奢摩他。「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什麼叫做悟淨圓覺?這裏的圓覺,指的還是覺性,就是悟淨覺性的意思。我們來想禅宗的一個話語,「悟本來面目」指的就是這個。可是這個悟淨圓覺,比悟本來面目還要廣大。悟本來面目,常常所指的就是那麼一悟;這裏的悟淨圓覺,是全部統統悟了,不是只悟一個,是把覺性全面性的覺悟了。並不是參一個話頭、悟了,那只是一個話頭,不是這樣子的,是全面性的覺悟。
對于覺性全面性的覺悟,這才是悟淨圓覺。沒有全面性,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六十。就是一定要很明確的超過百分之五十才行。爲什麼?這樣的話,你的覺性才能夠掌握主動權。否則你的覺性,雖然你悟了那麼一下,你悟了本來面目、悟了那麼一下,你的覺性並沒有掌握主動權,並沒有。我也要特別說明,過去我跟大家講要獨立自主,要掌握主動權,全部都是指覺性,不是識心。不是識心的獨立自主,不是識心的掌握主動權,不是。
如果你把它解釋成識心的掌握主動權,那根本就弄錯了,那不是我講的。我講的全部都是覺性在掌握主動權,覺性在獨立自主。所以這裏的悟淨圓覺,指的就是覺性已經全面性的覺悟了。全面性的覺悟當然是百分之百了,但是要做到這樣是不容易的,所以至少、最低限度,要覺悟了百分之六十。你的覺性已經有百分之六十是清醒的,這樣覺性才可能掌握主動權,才能獨立自主。不然祂不是獨立自主的,祂也沒有掌握主動權。那祂被什麼控製?祂被識心控製。祂是被識心控製的,那就是衆生。
所以大家不要誤以爲,我只要悟了本來面目,我就清醒了,就什麼都通了,不要以爲是這樣。你只是悟了這麼一個而已,好比參一個話頭就悟了,那個成分可能百分之一都沒有。你的覺性,你所悟的本來面目的那個成分,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就算有了百分之一,你能掌握主動權嗎?掌握不了啊!還是被識心控製啊。所以這裏的悟淨圓覺,就是你對覺性已經全面性的覺悟了。
接下來,「以淨覺心」指的就是覺性。你就用你的覺性,這個覺性能夠獨立,祂要用就可以用。以淨覺心做什麼呢?「取靜爲行」把所有的心、所有事情都靜下來,這麼一做的時候,就會「由澄諸念」。這樣把識心靜下來,識心才能夠被你控製。你的覺性才能夠說:「啊,我要把這個識心靜下來。」由澄諸念,這個諸念就是識心,就把識心澄淨下來了。
「覺識煩動」這個時候你才會察覺,你的識心在那裏躁動、在那裏煩動。不然你看不到的。你識心在那裏動,你怎麼知道?你不會知道的。只有當你的覺性掌握了主動權,祂才可以看到,那個識心才是被祂看到,被祂控製的。那個識心才會是被知的對象,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要這個識心澄淨下來。當你要它澄淨下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一點都不澄淨。
你才曉得它在那裏煩動,在那裏躁動,在那裏活動,這個時候你才會知道啊。如果是這個躁動的識心在掌握主動權,它怎麼會知道?它不會知道嘛!因爲這個時候識心是能知,它自己不會知道自己。只有你的覺性,也就是你的本明,醒過來了,掌握了主動權了;那麼你要它靜下來,那個時候,識心是你的被知,你才能做這樣子的要求,才能取靜爲行。不然你根本無法做這件事情,做不了的。
這個時候你就「覺識煩動」,才發現這個識心在那裏好不安定哦,在那裏煩來煩去、動來動去。當你這樣子察覺了,你還是繼續做你的「取靜爲行,由澄諸念」,你還再繼續這樣做。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是不去做什麼別的動作,就是很堅定的這樣子做。做下去以後,就會「靜慧發生」,你的所有心都靜下來了,那種智慧就出來了,這種智慧就會讓你明白,祂不是識心的煩動。
我們常講:「我有智慧,就是我的識心轉來轉去,這樣想、那樣想,我就有智慧了嘛!」這裏講的不是那種,「靜慧發生」識心沒有動而産生的智慧。這個智慧從哪裏生出來的?覺性生出來的。不是從識心生出來。大家應該聽過我所講的feeling,就是不思維,但是清楚明白。這個就是靜慧,你不思維,你心是靜的,可是你清楚明白,你就有智慧了。這就是靜慧發生。
當靜慧一發生的時候,「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你做到的時候就會發生什麼事?身就是包含了六根的這個肉體;心就是識心;客塵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的「有」和世界這個部分。這些六根、六塵、六識乃至整個世界,從此永滅,就沒有了、不見了。這樣子的狀況一達到的時候,便…
《《圓覺經》講座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