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說最後面,因爲這個《金剛經》可以一次、二次、叁次一直用下去,愈用愈深,那也是沒有底的;所以也不能說是最後,不過是很後面了。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你有念也好、沒有念也好,都是解脫。那我到底要不要解脫?到底什麼是解脫?這個也不用,因爲祂真正說的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成就功德、與毀壞功德都是涅槃,到這個地方不是用思惟。前面未入地時,連覺、連照都沒有了,都不用了,這個地方你還用識心啊?祂也不是啊!所以這個層次,要真能懂的話,至少你要先入地,要先達到入地者的隨順覺性。所以我現在就隨便念念、隨便解解,反正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也無所謂。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這是什麼意思啊?不懂。大家如果覺得不懂,不要勉強,不要勉強去懂。這裏已經不是懂不懂的問題了,不在這個層次。還有呢,「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我們不是一定要修佛法嗎,怎麼可以去聽外道的?現在祂告訴你,菩薩、外道所成就的法「同是菩提」,都是菩提。「無明、真如」真如就是本明,「無異境界」。祂說什麼事呢?無明是不好的啊,要到本明這裏才好、才成呀,祂居然說沒有差別。
下面更讓你吃驚了,「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都在修行。哇!衆生在那裏貪、瞋、癡、慢、妒也是在修行,也是梵行。到了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這樣。不但如此,「衆生、國土,同一法性」衆生是人耶,國土是土地呀,這兩個怎麼是一樣的呢?怎麼是同一法性呢?爲什麼是一樣的呢?是一樣的,到了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一樣的。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唉呀!我們不是要升天才快樂、才幸福嗎?到地獄是痛苦萬分的;都是淨土喔?「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我們說,你要有覺性了才能夠成佛,像那些石頭,它沒有覺性,它是無情;有情才能夠成,無情就不行的。這裏不是,有情、無情、有性、無性,齊成佛道,都會成佛。「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所有的煩惱,最後都會解脫的。「法界海慧,照了諸相」以能夠照遍法界的智慧,看待一切的相,「猶如虛空」都像虛空一樣。我們看虛空的話才是虛空,看這麼多東西怎麼會虛空呢?那麼實實在在的在這裏。祂不是啊,這些相被祂看到的,全部都像虛空一樣,就是虛空。
這個境界比較像《無染覺性》裏面提到的,娑婆與涅槃不二,娑婆苦海與涅槃極樂是一樣的。這個就是「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如來級的隨順覺性,就是隨順如來的因緣而得到的覺性。所以有各種的差別,總共我們已經講了四種差別漸次,有這四種差別漸次。現在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這一段就是把前面幾個隨順覺性的特質,綜合起來,給大家,不管你的程度在哪裏,都可以用的、可以實踐的隨順覺性。這個隨順覺性,對于大家來講,是最重要的、可用的,不管你的程度在哪裏,最淺的也可以用,最深的也可以用;對于一般的末世衆生更適用。這一個隨順覺性是第五個,祂是統攝整體而又可實踐的。
祂說「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在他生命中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不起妄念」,不要生出妄念來,這是第一點。「于諸妄心亦不息滅;」如果妄心還是生出來了,生出來怎麼辦呢?不去消滅它,並不去把妄心消滅。你看到你的妄心又起來了,對于這個妄念、妄心,你也不必要把它息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在妄想境,不加了知。何謂妄想境?只要有相的部分。我們都是生活在有相的境界當中,不管他是什麼相,是菩薩相也好、衆生相也好、外道的相也好、善知識的相也好;不管你是什麼相,慈悲喜舍的相也好、貪瞋癡慢妒的相也好,所有一切的相,你一定是住在這樣的相中。在這些相中,就是妄想境。
你住在這些妄想境,也就是這些相中,做什麼事呢?「不加了知」對于這些妄想境,不要去了解。祂這裏教你的方法,不去了解。我們住在這個相中,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這些相,要分辨。到底這個是菩薩還是魔呢?到底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到底他是騙我的還是說真的呢?要了知嘛,對不對。這裏告訴你,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對于這些東西不去了知,也就是無知,對無知,不去分辨它的真假。
很多人不行呀,就是要辨真實啊,你怎麼可以不知道這東西它到底是真是假呢?要辨別它的真假啊。但是這裏告訴你,不辨真實、不辨真假,「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我想大部分的人聽到這樣子的教法,這樣子的法門;反應應該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驚又畏。如果是信解受持,不生驚畏的話呢,那就是「隨順覺性」,你就是得到了這個法門了。
當然我們只是讀這個文字,這樣子不會覺得有什麼好驚畏的。如果你有一件真實的事情,給它連起來的時候,你就看見大家在那裏驚畏的狀況,那些驚畏就暴露無遺。如果說在這個時候,那個反應就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驚又畏,那就是得不到、做不到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能夠達到這個隨順覺性,能夠接受這個法門的,這個衆生,他一定是曾經供養了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種了非常多的功德,才會有這個結果的。如果沒有種這麼多善根、功德,是沒辦法接受的。所以「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做到的人,佛現在就給你授記了,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衆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這邊的這個「遍隨順」,指的就是第五個那個隨順覺性。「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我想這裏已經不需要再解釋了,這個偈就只是讓大家知道,那個「名爲遍隨順」指的就是最後那一個,第五個隨順覺性。能夠做到這樣子的,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你自己做到了,佛已經給你授記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請問上師,經文中釋尊開示「隨順覺性」時,教導菩薩及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修法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識心當機、停止作用嗎?
師:可以這麼說。這個就算問的第一個問題好了。
這一個做起來也不難,我們原有的那些習慣,都把它停掉就是了。我們一般都覺得,如果這個東西不懂是奇恥大辱,什麼東西都要弄懂,不懂的話就好像沒有用功,沒有學好。這裏告訴你,什麼都不要懂,不要懂那些妄想境。這些妄想境的那些相,你不需要去弄懂。
什麼是妄想境?佛法本身也是妄想境,所有的相都是妄想境,佛也是妄想境、魔也是妄想境、貪瞋癡慢妒是妄想境、慈悲喜舍也是妄想境。你對妄想境的相不需要那麼下功夫,去把它了解,不需要。你需要做的,是要趕快隨順覺性。也就是你要去進入你的圓覺淨性,這個才是重要的,先要做這一步。
我們說,不加了知以後呢?我們常常會對于那個不了知,在那裏辨真、辨假;這個辨真辨假也不需要做的。譬如說,我們最近就有一個辨真辨假的問題,到底你溝通的華藏祖師是真的呢?還是假的?這個就是在辨真辨假。我的回答就是,我不辨它真假,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辨。我這個不去辨真假,是早在十幾年前就這樣子做。就是不辨真假。
可是大家對這個地方,就會産生「哇!這個真的才可以,假的怎麼可以呢?你會不會被騙呢?」這些問題。我完全不擔心這個問題。如果祂教我的東西,我覺得很受用,我覺得被啓發了,讓我進步了,祂是假的我也接受。我並不是因爲真的我才接受呀,假的我也會接受。如果祂教我的東西沒有辦法啓發我,沒有辦法開我的智慧,沒有辦法讓我更加了解、進步,祂是真的我也不接受呀!
所以這個跟真假一點關系都沒有。回想起來,在我師父還沒有圓寂的時候,我就問過這種問題了。當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問我自己:「如果師父所說的東西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正法,我還要不要跟他學?」因爲他當時有做好多預言,有很多人是因爲他做了那個預言,大家認爲他預言會准,以後會應驗的,所以大家就相信他。
我就問自己,如果那個預言後來是不應驗的,那麼他教我的佛法,我還要不要繼續跟他學?我自己問了以後,就知道:那個預言准不准,跟我要不要跟他學沒有關系。我現在會跟他學,是因爲我覺得他能教我,我能學到東西,因爲這樣我才跟他學的。跟那個預言有沒有應驗,沒有關系。沒有應驗又怎麼樣?我不是因爲應驗了才跟他學,沒有應驗我就不跟他學了。所以當我自己厘清楚了這個答案,我就去考問其他的同修,把他們考得哇哇叫。
問:能所雙亡是否就是法身境界?
師:有的是,有的不是。因爲能所雙亡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
問:佛教的法身,和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有何不同?
師:這個,也可以說沒有不同。但是你要說不同,也可以找得出不同來。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只能說,它們是相似。相似比這個不同、或者相同,要比較好一點。它是相似。
問:沒有得失心的做,連自己有沒有隨順覺性也不能有得失,才是真的隨順覺性?
師:對啊!對啊!那個隨順覺性不是嘴巴講的。如果還有得失心,那就不算了。所以我們照這個隨順覺性做的時候,你的作法只不過就是信解受持,不驚不畏,只是這樣子而已。
信就是相信,解──了解,受──接受,持──修持。就是信解受持,這個部分就是執行。這樣一執行,就順了你的覺性,你的覺性就達到了。接下來就有另外的作法。達到了以後,對這些相就要了知。我現在是對所有的相,我都再去了知。那麼這個階段就又不同了,各個階段是不一樣的。
我這個階段,就是要做到如來隨順覺性;祂就是要有辦法,把覺性和世間的相貫通。如果你對世間的那些相不了解的話,是沒有辦法去貫通的,沒有辦法讓覺性和世間的相貫通的。
做到這個階段的話,就有另外要做的功課,那個功課是不同的。當你還沒有隨順覺性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隨順覺性。當你隨順覺性成功了以後,那是有另外一個階段的修行要做,你對妄想境就是要了知。這樣子的話,能不能融合在這個隨順覺性呢?可以的,還是可以的。祂那個不加了知,是要達到「是名」不加了知,而不是只是不加了知。如果你把它達到了「是名」不加了知,「是名」不辨真實;把它做這樣層次的解讀的時候,即使我說我現在要去了知所有的一切相,都是OK的。都在這個法裏面,全部都含攝在裏面。所以這個就是你要分辨它的階段是有不同的。那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圓覺經》講座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