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说最后面,因为这个《金刚经》可以一次、二次、三次一直用下去,愈用愈深,那也是没有底的;所以也不能说是最后,不过是很后面了。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你有念也好、没有念也好,都是解脱。那我到底要不要解脱?到底什么是解脱?这个也不用,因为祂真正说的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你成就功德、与毁坏功德都是涅槃,到这个地方不是用思惟。前面未入地时,连觉、连照都没有了,都不用了,这个地方你还用识心啊?祂也不是啊!所以这个层次,要真能懂的话,至少你要先入地,要先达到入地者的随顺觉性。所以我现在就随便念念、随便解解,反正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也无所谓。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懂。大家如果觉得不懂,不要勉强,不要勉强去懂。这里已经不是懂不懂的问题了,不在这个层次。还有呢,「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我们不是一定要修佛法吗,怎么可以去听外道的?现在祂告诉你,菩萨、外道所成就的法「同是菩提」,都是菩提。「无明、真如」真如就是本明,「无异境界」。祂说什么事呢?无明是不好的啊,要到本明这里才好、才成呀,祂居然说没有差别。
下面更让你吃惊了,「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都在修行。哇!众生在那里贪、瞋、痴、慢、妒也是在修行,也是梵行。到了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是人耶,国土是土地呀,这两个怎么是一样的呢?怎么是同一法性呢?为什么是一样的呢?是一样的,到了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一样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唉呀!我们不是要升天才快乐、才幸福吗?到地狱是痛苦万分的;都是净土喔?「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我们说,你要有觉性了才能够成佛,像那些石头,它没有觉性,它是无情;有情才能够成,无情就不行的。这里不是,有情、无情、有性、无性,齐成佛道,都会成佛。「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所有的烦恼,最后都会解脱的。「法界海慧,照了诸相」以能够照遍法界的智慧,看待一切的相,「犹如虚空」都像虚空一样。我们看虚空的话才是虚空,看这么多东西怎么会虚空呢?那么实实在在的在这里。祂不是啊,这些相被祂看到的,全部都像虚空一样,就是虚空。
这个境界比较像《无染觉性》里面提到的,娑婆与涅槃不二,娑婆苦海与涅槃极乐是一样的。这个就是「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如来级的随顺觉性,就是随顺如来的因缘而得到的觉性。所以有各种的差别,总共我们已经讲了四种差别渐次,有这四种差别渐次。现在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一段就是把前面几个随顺觉性的特质,综合起来,给大家,不管你的程度在哪里,都可以用的、可以实践的随顺觉性。这个随顺觉性,对于大家来讲,是最重要的、可用的,不管你的程度在哪里,最浅的也可以用,最深的也可以用;对于一般的末世众生更适用。这一个随顺觉性是第五个,祂是统摄整体而又可实践的。
祂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在他生命中的任何时刻、任何时候「不起妄念」,不要生出妄念来,这是第一点。「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如果妄心还是生出来了,生出来怎么办呢?不去消灭它,并不去把妄心消灭。你看到你的妄心又起来了,对于这个妄念、妄心,你也不必要把它息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在妄想境,不加了知。何谓妄想境?只要有相的部分。我们都是生活在有相的境界当中,不管他是什么相,是菩萨相也好、众生相也好、外道的相也好、善知识的相也好;不管你是什么相,慈悲喜舍的相也好、贪瞋痴慢妒的相也好,所有一切的相,你一定是住在这样的相中。在这些相中,就是妄想境。
你住在这些妄想境,也就是这些相中,做什么事呢?「不加了知」对于这些妄想境,不要去了解。祂这里教你的方法,不去了解。我们住在这个相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这些相,要分辨。到底这个是菩萨还是魔呢?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到底他是骗我的还是说真的呢?要了知嘛,对不对。这里告诉你,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对于这些东西不去了知,也就是无知,对无知,不去分辨它的真假。
很多人不行呀,就是要辨真实啊,你怎么可以不知道这东西它到底是真是假呢?要辨别它的真假啊。但是这里告诉你,不辨真实、不辨真假,「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我想大部分的人听到这样子的教法,这样子的法门;反应应该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惊又畏。如果是信解受持,不生惊畏的话呢,那就是「随顺觉性」,你就是得到了这个法门了。
当然我们只是读这个文字,这样子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惊畏的。如果你有一件真实的事情,给它连起来的时候,你就看见大家在那里惊畏的状况,那些惊畏就暴露无遗。如果说在这个时候,那个反应就是不信、不解、不受、不持、又惊又畏,那就是得不到、做不到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能够达到这个随顺觉性,能够接受这个法门的,这个众生,他一定是曾经供养了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种了非常多的功德,才会有这个结果的。如果没有种这么多善根、功德,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做到的人,佛现在就给你授记了,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这边的这个「遍随顺」,指的就是第五个那个随顺觉性。「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我想这里已经不需要再解释了,这个偈就只是让大家知道,那个「名为遍随顺」指的就是最后那一个,第五个随顺觉性。能够做到这样子的,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你自己做到了,佛已经给你授记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现场问答】
问:请问上师,经文中释尊开示「随顺觉性」时,教导菩萨及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修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识心当机、停止作用吗?
师:可以这么说。这个就算问的第一个问题好了。
这一个做起来也不难,我们原有的那些习惯,都把它停掉就是了。我们一般都觉得,如果这个东西不懂是奇耻大辱,什么东西都要弄懂,不懂的话就好像没有用功,没有学好。这里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懂,不要懂那些妄想境。这些妄想境的那些相,你不需要去弄懂。
什么是妄想境?佛法本身也是妄想境,所有的相都是妄想境,佛也是妄想境、魔也是妄想境、贪瞋痴慢妒是妄想境、慈悲喜舍也是妄想境。你对妄想境的相不需要那么下功夫,去把它了解,不需要。你需要做的,是要赶快随顺觉性。也就是你要去进入你的圆觉净性,这个才是重要的,先要做这一步。
我们说,不加了知以后呢?我们常常会对于那个不了知,在那里辨真、辨假;这个辨真辨假也不需要做的。譬如说,我们最近就有一个辨真辨假的问题,到底你沟通的华藏祖师是真的呢?还是假的?这个就是在辨真辨假。我的回答就是,我不辨它真假,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辨。我这个不去辨真假,是早在十几年前就这样子做。就是不辨真假。
可是大家对这个地方,就会产生「哇!这个真的才可以,假的怎么可以呢?你会不会被骗呢?」这些问题。我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如果祂教我的东西,我觉得很受用,我觉得被启发了,让我进步了,祂是假的我也接受。我并不是因为真的我才接受呀,假的我也会接受。如果祂教我的东西没有办法启发我,没有办法开我的智慧,没有办法让我更加了解、进步,祂是真的我也不接受呀!
所以这个跟真假一点关系都没有。回想起来,在我师父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我就问过这种问题了。当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问我自己:「如果师父所说的东西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正法,我还要不要跟他学?」因为他当时有做好多预言,有很多人是因为他做了那个预言,大家认为他预言会准,以后会应验的,所以大家就相信他。
我就问自己,如果那个预言后来是不应验的,那么他教我的佛法,我还要不要继续跟他学?我自己问了以后,就知道:那个预言准不准,跟我要不要跟他学没有关系。我现在会跟他学,是因为我觉得他能教我,我能学到东西,因为这样我才跟他学的。跟那个预言有没有应验,没有关系。没有应验又怎么样?我不是因为应验了才跟他学,没有应验我就不跟他学了。所以当我自己厘清楚了这个答案,我就去考问其他的同修,把他们考得哇哇叫。
问:能所双亡是否就是法身境界?
师:有的是,有的不是。因为能所双亡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
问:佛教的法身,和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有何不同?
师:这个,也可以说没有不同。但是你要说不同,也可以找得出不同来。有没有什么不同,我只能说,它们是相似。相似比这个不同、或者相同,要比较好一点。它是相似。
问:没有得失心的做,连自己有没有随顺觉性也不能有得失,才是真的随顺觉性?
师:对啊!对啊!那个随顺觉性不是嘴巴讲的。如果还有得失心,那就不算了。所以我们照这个随顺觉性做的时候,你的作法只不过就是信解受持,不惊不畏,只是这样子而已。
信就是相信,解──了解,受──接受,持──修持。就是信解受持,这个部分就是执行。这样一执行,就顺了你的觉性,你的觉性就达到了。接下来就有另外的作法。达到了以后,对这些相就要了知。我现在是对所有的相,我都再去了知。那么这个阶段就又不同了,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
我这个阶段,就是要做到如来随顺觉性;祂就是要有办法,把觉性和世间的相贯通。如果你对世间的那些相不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去贯通的,没有办法让觉性和世间的相贯通的。
做到这个阶段的话,就有另外要做的功课,那个功课是不同的。当你还没有随顺觉性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随顺觉性。当你随顺觉性成功了以后,那是有另外一个阶段的修行要做,你对妄想境就是要了知。这样子的话,能不能融合在这个随顺觉性呢?可以的,还是可以的。祂那个不加了知,是要达到「是名」不加了知,而不是只是不加了知。如果你把它达到了「是名」不加了知,「是名」不辨真实;把它做这样层次的解读的时候,即使我说我现在要去了知所有的一切相,都是OK的。都在这个法里面,全部都含摄在里面。所以这个就是你要分辨它的阶段是有不同的。那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圆觉经》讲座 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