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里生灭、生灭、生灭。他不晓得自己的念头在那里生灭,他以为那个念头是持续不断的。譬如这个我,他以为这个我是很稳定的在那里,那个爱也很稳定的在那里;他并不知道,这些都是由那个妄想生出来的。
妄想本身就是生生灭灭,生出来的那个我,当然也是生生灭灭啦。不是稳定的在那里,不是稳定的存在啊!但是「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他根本不晓得他的念头一直在那里生灭,生了又死了,不断的在那里生生死死。「故起憎爱」所以他的心就会生出憎恨心、以及爱心,严重一点,就是爱恨交织;轻微一点,就是喜欢和讨厌。好讨厌,那就是轻一点的憎恨;喜欢,那个就是轻一点的爱。「耽着五欲」因为起了憎爱,就沈湎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浸在这五欲里了。这里为什么不讲六欲呢?还有一个意根?因为那个意根就是你的妄想,已经在里面。
众生就是在这样子的状况。你审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这样子的状况?如果你是在这样子的状况,你就是众生。这样的众生,「若遇善友」遇到一个善知识,「教令开悟净圆觉性」教你开悟净圆觉性,净圆觉性是什么?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用我的另外的话来说,就是你纯粹的能知,那个不可被知的能知。从十二因缘来看的话,就是本明。
「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就是教你怎么悟本来面目,怎么悟自性。我曾经教过的那个「摄心内证」,就是教你开悟圆觉净性,就是这个悟。「发明起灭」你如果悟了本来面目,就能够发明起灭了。何谓发明起灭?有人把它解释成:「啊!就可以看到那个识心的生灭了,念念生灭就会被我看到了。」这边的发明起灭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是知道你的本来面目:「啊,现在上面的灰尘擦掉了,有的时候又被覆盖了。」是这个起灭,是觉性的起灭。
就是你的净圆觉性,本身是被无明、污垢、尘埃盖住的呢?还是把它揭开了?你才知道啊!如果你从来没有悟过本来面目,你就不知道「我现在是在悟的当中?还是又迷了?」只有教你悟了以后,你才晓得「啊!我现在是打开了,过去是被覆盖的。」可能过一下,又会被覆盖了;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啊,我现在又被覆盖了。」清楚这件事情,叫发明起灭。
所以这个地方,不是在看识心的生灭,是清楚自己现在是开悟中,还是开悟已经消失了;啊,过一会儿又开悟了,清楚这个事情。当你清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即知此生」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这一生「性自劳虑」,唉,根本就自己在那里自找麻烦,自己在自找辛苦、自找苦吃、自找麻烦啦!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有人就能「啊,不要这么辛苦啦,不要这么自找麻烦啦,去跟那个识心,跟那个妄想境…」,所谓劳虑,就是在那个妄想境当中,有我以及爱我者,在那里起憎爱心,沈湎在那个五欲当中。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唉呀,那个根本自找麻烦啦,自己在那里自找辛苦吃,自找苦头吃。那些都是虚妄的,又不是真实的,搞那些东西干什么?那个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我,真我在哪里?真我就在圆觉净性这里。圆觉净性这里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好好过日子,跑到那边去混,在那个假我那边,去自讨苦吃干什么?
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性自劳虑」。没有开悟、没有发明起灭,你根本不会知道啊,你还以为在那里很快乐。只有悟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才知道,才能够辨别出来。「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当你能够这样子辨别了,赶快就把这个劳虑不要犯啦,就不要啦,把它断掉。「得法界净」这个时候就得到法界净。得法界净的意思,就是得到法身清净。因为那些劳虑都消除了嘛!把它消除了以后,当然就轻松啦,这个就是法界净,也就是得到法身清净了。
这时候,他得到法界净的这个解,把劳虑解掉啦;但是这个净解呢,就变成他的障碍。「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他得到了这个解,但是这一个解、他的解脱、或者他的了解,会成为他的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圆觉本性就被那个解卡到了,就不是很顺、就不自在了。所谓不自在,就是被卡到了。这个就叫做「凡夫随顺觉性」。这个名称怎么解呢?就是随顺凡夫的因缘而觉悟,随顺凡夫的因缘而达到觉性,所以就叫做凡夫随顺觉性。因为他的位阶、他的层次就是在这里。第一个这个「凡夫随顺觉性」就讲到这儿。
我们再看经文:「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接下来就讲再进一步的,「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这个地方就不是凡夫了,到这个地方是菩萨级的。一切菩萨,祂会看见这个解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得法界净」这一个解就是祂的障碍。祂知道这个是障碍,就把这个障碍消除,把这个解碍消除。但是「虽断解碍」,虽然把这个解碍消除了,「犹住见觉」,祂又会住在祂有觉,这个觉是什么呢?就是我经常讲的feeling。你会有觉,这个觉已经不是理解那样子的层次了,而是不思议的。
我跟大家说过,feeling是没有经过思惟的,但是你就是觉得,你有所觉啊!菩萨把解碍消除了,可是祂又会住在「见觉」,祂会看见、祂会知道。这个见,就是祂会知道这个觉。就像我们知道有feeling,这个feeling就是啊。好,这个觉又变成障碍了。「觉碍为碍」觉知这个觉碍,这个觉碍又变成障碍了。因为有这个觉碍,也就是你的feeling还是会让你不自在,还是会把你卡到。这就是「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还没有入地的菩萨们的随顺觉性。
不错啦,总是从凡夫级升到未入地菩萨级了。大家会想:是不是一地菩萨就算入地?不是。在我的《圆觉经现代直解》,我把它定义在八地菩萨才算入地,八地以下就未入地。现在要更正,十一地,包含十一地都是未入地;进入十二地才是入地。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很高了。所以我以前教大家要有feeling,一下子就把你们提升到十一地以下这么高了。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有照,就是能观照;觉,就是我们讲的feeling,这个都是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祂在觉中,但是祂不住于任何相,不住于任何被知。祂就会知道,有feeling、有观照,那都是障碍。所以祂怎么做?祂就保住觉性,不是feeling,不住于觉,也不住于照。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被观照的与能观照的,同时没有。你在观照的话,就是在看嘛,观察、观照,当然有被观照的、也有能观照者。同时没有,这又是《金刚经》了,这又是能所双亡。这个是怎么做的?祂就譬喻给你听,「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这个够清楚吧!有一个人自己把头 cut,一砍给砍掉了,头断了,还有一个能断头的人吗?没有啦!头已断了,那一个能断头者也不存在了,同时灭了。这个同时寂灭,就是这样寂灭的。这个例子举的够真实、够明确吧!
「则以碍心」现在我们就以有照、有觉,那样子的障碍、那个碍心,「自灭诸碍」自己把那个障碍统统砍掉。「碍已断灭」碍已经断灭了,「无灭碍者」能够断那个碍、能够灭那个障碍者也没有了,同时都消灭了。这个跟「自断其首,无断首者」一样啊!就这样断的,就消灭啦。
「修多罗教」就是佛教,也是般若之教、智慧之教。「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佛教教你的东西,都是标月的手指,指着月亮。大家看的时候,如果以为手指是月亮,那就错了。佛法讲的东西都是标月指。意思是什么?那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在那一边。「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果你看见了天空上的月亮,你就会知道这个标月指不是月;如果你没有看到那个月亮,你会把这个手指当作是月亮。看到月了,才知道这个手指不是月,如果你没有看到月,就不会知道这个手指不是月。
这个譬喻、这种说法,整个经文、整段经都是标月指,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如来所做的开示,教导这些菩萨们,也是这样子的,都是标月指。你自己要看到月;祂真正要你看到的是月,而不是标月指。祂的开示是标月指,真正要你懂的是那个月。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当然就是能所双亡,完全没有了,很深的、非常深的能所双亡。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到这个地方就是入地者的随顺觉性。这个入地者是什么呢?就是十二地,就入了十二地的水准。当然,入了十二地就是入了解脱门,就进到解脱门里面了。解脱门那个地方,我们有时候也称它为寂灭,当然是寂灭啊,什么都灭光光了。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个就是如来级,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十三地的随顺觉性。这一段没什么好讲了,要看比较详细的这个状态,这样子的程度,你就读《华严经》比较后段像〈离世间品〉,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就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我们很简略的说一下。祂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的障碍就是最究竟的觉性。这个其实又来一次《金刚经》,到这个程度的《金刚经》是最后面了。也…
《《圆觉经》讲座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