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六

  

《圆觉经》讲座(六)20100911

  

  时间:2010年09月11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们今天看到《圆觉经》第六品〈清净慧品第六〉。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就从座位站起来,走到佛前,在佛的足前顶礼。顶礼以后「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左胸前,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我等辈」为我们这些菩萨以及众生,「广说如是不思议事」就是指前面的五品经文,说了很多祂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这些事情,我们本来看不到、也没有听过,都是未见、未听的事情,「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我们今天得到佛的教导,身心都泰然了,得到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希望大悲世尊,能为这一次来听法的众生、菩萨,重新再宣说。所谓「法王」就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重宣法王圆满觉性」请祂再解说这一个圆满的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这个就是清净慧菩萨要问的主题了。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佛,祂们「所证所得,云何差别?」祂们的所证所得有什么不同?「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使得末法时期,就是当时还没有来的末世众生,听到这一个圣教,能够随顺开悟。每一位众生都会有他自己的因缘,这是个别的,随顺他自己的因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开悟,这就是随顺开悟。不是勉强的,好像我们特别给他做了一件什么特殊的、强迫性的动作,然后才开悟。不是,他随顺他的因缘,自然而然开悟,这个就是随顺开悟的意思。

  

  讲这个所证所得的差别,一切众生、诸菩萨、佛的所证所得,有什么样不同的差别,让末世的众生能够随顺开悟,「渐次能入」有阶梯的、一步一步进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清净慧菩萨说:很好,很好,「善哉!善哉!善男子!」称呼清净慧菩萨,「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你们能够为末世的众生,请问如来修行的渐次,以及差别在哪里。这一些渐次和差别,把它讲出来,对末世的众生来讲,就是他修行的阶梯,就有阶梯可循了。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清净慧菩萨就很高兴要听讲,大众也就静静的听。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开始讲了。「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世尊说:「善男子」称呼清净慧菩萨,「圆觉自性」这个圆觉的自性,也就是圆觉性,「非性性有」是无性而有性。祂是无性的,祂在无性中而有性,也就是祂没有自性而有自性。这一句话就已经呈现《金刚经》的是名状态了。所以圆觉的自性,不是有性也不是无性,祂是在一个是名状态。

  

  「循诸性起」,这个「诸性」是无性的话,当然不能循了。所以是有性的部分,也就是圆觉自性中,那个有特性、有祂的性质的部分,循着这个有性的部分,就生出相来了。「起」就是会生出有相的,会出现这一个现象。你会发现「无取无证」,祂没有取什么,没有要拿什么,也没有要得什么。虽然生出了相,但是没有要拿什么,也没有证。「无取无证」那个取,就是被知;证,那是能知;没有被知、没有能知。一开始就能所双超,一开始就是无取无证的。「循诸性起」循着祂那个有特性的性质,就生出相来了。生出的这些相,都是没有取、也没有证。就是没有被知,也没有能知;就是没有能所,无能无所。这里讲的,是「循诸性起」生出来的现象,这里本身就没有能所。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在实相里面是没有众生、也没有菩萨的,根本就没有。有菩萨、有众生,那都是相,都是循诸性而生出来的相。但是在实相中是没有的,实相指的是什么呢?实相指的就是圆觉自性,就是这句话一开始的「善男子!圆觉自性」,这个圆觉自性祂本身是没有相的,是没有众生和菩萨这样子的相的。

  

  「何以故?」为什么会是这样?「菩萨众生皆是幻化,」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全都是幻化的相。「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你把那个幻化消除了、去除了,就没有取,也没有证,无取无证,这是一个说明。祂知道这样说明大家还是不会懂,所以下面就有譬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就像我们的眼睛,能够看东西,看那些被我们看的东西,但是眼睛看不见自己。眼睛以外的东西它都能看,可是它不自见眼,它看不见自己。「性自平等」这样的性质就自然产生平等,而且没有出现一个主张平等的平等者说:「啊!应该要平等!」那个平等者本身也不存在,没有所谓的平等者这件事情。

  

  这个例子举得非常清楚,过去我强调的「能知不可被知」,也就是这个「不自见眼」。能知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能知,它不可被知,「譬如眼根,不自见眼」用我过去的话来讲,他自己没有办法看到自己,就是「能知不可被知」。这个能知,只要一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的,就是这句话。我讲的那个话比较不能够让大家亲身感受,比较是文字理论的,这里的譬喻是「譬如眼根,不自见眼」,你马上自己可以感受,可以去做,耶,是这样!

  

  循着这个特质,祂就是平等的。所谓平等的,就是没有分别。你的眼根、我的眼根,大家都是自己看不到的,有分别吗?没有分别啦!这个性质就导出平等无分别,就「性自平等」。同时也导出了「无平等者」。我们一讲到平等,好像还要有人来主张公平正义;这里没有,没有一个主持平等的人说:「大家要平等」,这一个平等者不存在。祂举的这一个例子,你如果能够体会的话,你自己立刻就可以实践。不自见眼,你马上就做到了。所以佛经讲的东西,都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你立刻可以做的。

  

  但是「众生迷倒」,众生对前面这个譬喻,不自见眼这个譬喻,是弄颠倒的,是弄错了、是迷的。他以为他可以看见他的眼,虽然跟他讲不自见眼,他也这么做了,但是他还是认为,我们有眼睛就可以看得到,他还可以指得出来啊!他认为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都不一样,是不平等的。不一样就是不平等,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但那都是别人的眼啊!每一个人看自己的眼,全部都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么眼。你根本就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眼。

  

  众生就是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因为颠倒,所以就错啦!他就从错的里面生出很多东西来;生出来那个东西,他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没有办法。「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要灭还没有灭的这个时候,你要灭它又没有灭成功的当中,就在这个妄中用功。「妄功用中」你就把它变成「妄中用功」,就在这个灭与不灭,都还是妄嘛,就在这个妄的、幻化的、虚幻的,这个里面下功夫。在那里下功夫的时候,便显出差别来了;也就是显出渐次、差别来了。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如果你得到了如来的寂灭随顺,什么是如来的寂灭随顺?就是随顺如来的因缘而寂灭。你能够得到如来的因缘,来达到寂灭的话,就没有寂灭与寂灭者。寂灭就是被知的,寂灭者是那个能寂灭的,所以这个正好又是一个能知和被知。在最后达到寂灭的时候,就出现这个被寂灭;寂灭是被你弄成的,那就是被寂灭了。寂灭者,就是能寂灭的。在这个时候,也没有能寂灭,也没有被寂灭,都没有,这里又是能所双超了。所以,你如果能够得到如来寂灭随顺的话,就根本没有寂灭与寂灭者。这样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差别也不见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接下来就是在介绍一级一级的差别。也就是在「于灭未灭」的这一个虚妄当中,从最浅的开始,一级一级的差别来介绍。祂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的,从那个源头都找不到的开始以来,都一直是「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有一个我,以及一个爱我的那个爱。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都觉得有一个我,这个我,大家都有啊。这个我,是妄想出来的,但是他自己不会知道,只不过佛在这里说而已。对众生而言,就是有我啊;不但有我,还有一个爱我的爱在那里。这都是妄想,都是妄想出来的。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他不晓得他的念头、他的心,是在那里生生死死,念念生灭。他的念一下子生出来、一下子就消失没有了,然后再生出来。不断的、很快的在…

《《圆觉经》讲座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