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六

  

《圓覺經》講座(六)20100911

  

  時間:2010年09月11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們今天看到《圓覺經》第六品〈清淨慧品第六〉。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就從座位站起來,走到佛前,在佛的足前頂禮。頂禮以後「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單膝跪地,右手握拳置左胸前,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稱釋迦牟尼佛,「爲我等輩」爲我們這些菩薩以及衆生,「廣說如是不思議事」就是指前面的五品經文,說了很多祂們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這些事情,我們本來看不到、也沒有聽過,都是未見、未聽的事情,「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我們今天得到佛的教導,身心都泰然了,得到大饒益。「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希望大悲世尊,能爲這一次來聽法的衆生、菩薩,重新再宣說。所謂「法王」就是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重宣法王圓滿覺性」請祂再解說這一個圓滿的覺性。

  

  「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這個就是清淨慧菩薩要問的主題了。一切衆生以及諸菩薩、佛,祂們「所證所得,雲何差別?」祂們的所證所得有什麼不同?「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使得末法時期,就是當時還沒有來的末世衆生,聽到這一個聖教,能夠隨順開悟。每一位衆生都會有他自己的因緣,這是個別的,隨順他自己的因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開悟,這就是隨順開悟。不是勉強的,好像我們特別給他做了一件什麼特殊的、強迫性的動作,然後才開悟。不是,他隨順他的因緣,自然而然開悟,這個就是隨順開悟的意思。

  

  講這個所證所得的差別,一切衆生、諸菩薩、佛的所證所得,有什麼樣不同的差別,讓末世的衆生能夠隨順開悟,「漸次能入」有階梯的、一步一步進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清淨慧菩薩說:很好,很好,「善哉!善哉!善男子!」稱呼清淨慧菩薩,「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你們能夠爲末世的衆生,請問如來修行的漸次,以及差別在哪裏。這一些漸次和差別,把它講出來,對末世的衆生來講,就是他修行的階梯,就有階梯可循了。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這個時候,清淨慧菩薩就很高興要聽講,大衆也就靜靜的聽。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開始講了。「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世尊說:「善男子」稱呼清淨慧菩薩,「圓覺自性」這個圓覺的自性,也就是圓覺性,「非性性有」是無性而有性。祂是無性的,祂在無性中而有性,也就是祂沒有自性而有自性。這一句話就已經呈現《金剛經》的是名狀態了。所以圓覺的自性,不是有性也不是無性,祂是在一個是名狀態。

  

  「循諸性起」,這個「諸性」是無性的話,當然不能循了。所以是有性的部分,也就是圓覺自性中,那個有特性、有祂的性質的部分,循著這個有性的部分,就生出相來了。「起」就是會生出有相的,會出現這一個現象。你會發現「無取無證」,祂沒有取什麼,沒有要拿什麼,也沒有要得什麼。雖然生出了相,但是沒有要拿什麼,也沒有證。「無取無證」那個取,就是被知;證,那是能知;沒有被知、沒有能知。一開始就能所雙超,一開始就是無取無證的。「循諸性起」循著祂那個有特性的性質,就生出相來了。生出的這些相,都是沒有取、也沒有證。就是沒有被知,也沒有能知;就是沒有能所,無能無所。這裏講的,是「循諸性起」生出來的現象,這裏本身就沒有能所。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在實相裏面是沒有衆生、也沒有菩薩的,根本就沒有。有菩薩、有衆生,那都是相,都是循諸性而生出來的相。但是在實相中是沒有的,實相指的是什麼呢?實相指的就是圓覺自性,就是這句話一開始的「善男子!圓覺自性」,這個圓覺自性祂本身是沒有相的,是沒有衆生和菩薩這樣子的相的。

  

  「何以故?」爲什麼會是這樣?「菩薩衆生皆是幻化,」菩薩和衆生都是幻化的,全都是幻化的相。「幻化滅故,無取證者。」你把那個幻化消除了、去除了,就沒有取,也沒有證,無取無證,這是一個說明。祂知道這樣說明大家還是不會懂,所以下面就有譬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就像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東西,看那些被我們看的東西,但是眼睛看不見自己。眼睛以外的東西它都能看,可是它不自見眼,它看不見自己。「性自平等」這樣的性質就自然産生平等,而且沒有出現一個主張平等的平等者說:「啊!應該要平等!」那個平等者本身也不存在,沒有所謂的平等者這件事情。

  

  這個例子舉得非常清楚,過去我強調的「能知不可被知」,也就是這個「不自見眼」。能知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能知,它不可被知,「譬如眼根,不自見眼」用我過去的話來講,他自己沒有辦法看到自己,就是「能知不可被知」。這個能知,只要一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的,就是這句話。我講的那個話比較不能夠讓大家親身感受,比較是文字理論的,這裏的譬喻是「譬如眼根,不自見眼」,你馬上自己可以感受,可以去做,耶,是這樣!

  

  循著這個特質,祂就是平等的。所謂平等的,就是沒有分別。你的眼根、我的眼根,大家都是自己看不到的,有分別嗎?沒有分別啦!這個性質就導出平等無分別,就「性自平等」。同時也導出了「無平等者」。我們一講到平等,好像還要有人來主張公平正義;這裏沒有,沒有一個主持平等的人說:「大家要平等」,這一個平等者不存在。祂舉的這一個例子,你如果能夠體會的話,你自己立刻就可以實踐。不自見眼,你馬上就做到了。所以佛經講的東西,都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你立刻可以做的。

  

  但是「衆生迷倒」,衆生對前面這個譬喻,不自見眼這個譬喻,是弄顛倒的,是弄錯了、是迷的。他以爲他可以看見他的眼,雖然跟他講不自見眼,他也這麼做了,但是他還是認爲,我們有眼睛就可以看得到,他還可以指得出來啊!他認爲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都不一樣,是不平等的。不一樣就是不平等,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但那都是別人的眼啊!每一個人看自己的眼,全部都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麼眼。你根本就不知道!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眼。

  

  衆生就是迷倒,「未能滅除一切幻化」。因爲顛倒,所以就錯啦!他就從錯的裏面生出很多東西來;生出來那個東西,他沒有辦法把它消除,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沒有辦法。「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要滅還沒有滅的這個時候,你要滅它又沒有滅成功的當中,就在這個妄中用功。「妄功用中」你就把它變成「妄中用功」,就在這個滅與不滅,都還是妄嘛,就在這個妄的、幻化的、虛幻的,這個裏面下功夫。在那裏下功夫的時候,便顯出差別來了;也就是顯出漸次、差別來了。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如果你得到了如來的寂滅隨順,什麼是如來的寂滅隨順?就是隨順如來的因緣而寂滅。你能夠得到如來的因緣,來達到寂滅的話,就沒有寂滅與寂滅者。寂滅就是被知的,寂滅者是那個能寂滅的,所以這個正好又是一個能知和被知。在最後達到寂滅的時候,就出現這個被寂滅;寂滅是被你弄成的,那就是被寂滅了。寂滅者,就是能寂滅的。在這個時候,也沒有能寂滅,也沒有被寂滅,都沒有,這裏又是能所雙超了。所以,你如果能夠得到如來寂滅隨順的話,就根本沒有寂滅與寂滅者。這樣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差別,差別也不見了。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接下來就是在介紹一級一級的差別。也就是在「于滅未滅」的這一個虛妄當中,從最淺的開始,一級一級的差別來介紹。祂說:「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的,從那個源頭都找不到的開始以來,都一直是「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有一個我,以及一個愛我的那個愛。我們是不是這樣?我們都覺得有一個我,這個我,大家都有啊。這個我,是妄想出來的,但是他自己不會知道,只不過佛在這裏說而已。對衆生而言,就是有我啊;不但有我,還有一個愛我的愛在那裏。這都是妄想,都是妄想出來的。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他不曉得他的念頭、他的心,是在那裏生生死死,念念生滅。他的念一下子生出來、一下子就消失沒有了,然後再生出來。不斷的、很快的在…

《《圓覺經》講座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