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六▪P2

  ..續本文上一頁那裏生滅、生滅、生滅。他不曉得自己的念頭在那裏生滅,他以爲那個念頭是持續不斷的。譬如這個我,他以爲這個我是很穩定的在那裏,那個愛也很穩定的在那裏;他並不知道,這些都是由那個妄想生出來的。

  

  妄想本身就是生生滅滅,生出來的那個我,當然也是生生滅滅啦。不是穩定的在那裏,不是穩定的存在啊!但是「曾不自知念念生滅」,他根本不曉得他的念頭一直在那裏生滅,生了又死了,不斷的在那裏生生死死。「故起憎愛」所以他的心就會生出憎恨心、以及愛心,嚴重一點,就是愛恨交織;輕微一點,就是喜歡和討厭。好討厭,那就是輕一點的憎恨;喜歡,那個就是輕一點的愛。「耽著五欲」因爲起了憎愛,就沈湎在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就浸在這五欲裏了。這裏爲什麼不講六欲呢?還有一個意根?因爲那個意根就是你的妄想,已經在裏面。

  

  衆生就是在這樣子的狀況。你審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這樣子的狀況?如果你是在這樣子的狀況,你就是衆生。這樣的衆生,「若遇善友」遇到一個善知識,「教令開悟淨圓覺性」教你開悟淨圓覺性,淨圓覺性是什麼?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用我的另外的話來說,就是你純粹的能知,那個不可被知的能知。從十二因緣來看的話,就是本明。

  

  「教令開悟淨圓覺性」就是教你怎麼悟本來面目,怎麼悟自性。我曾經教過的那個「攝心內證」,就是教你開悟圓覺淨性,就是這個悟。「發明起滅」你如果悟了本來面目,就能夠發明起滅了。何謂發明起滅?有人把它解釋成:「啊!就可以看到那個識心的生滅了,念念生滅就會被我看到了。」這邊的發明起滅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是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啊,現在上面的灰塵擦掉了,有的時候又被覆蓋了。」是這個起滅,是覺性的起滅。

  

  就是你的淨圓覺性,本身是被無明、汙垢、塵埃蓋住的呢?還是把它揭開了?你才知道啊!如果你從來沒有悟過本來面目,你就不知道「我現在是在悟的當中?還是又迷了?」只有教你悟了以後,你才曉得「啊!我現在是打開了,過去是被覆蓋的。」可能過一下,又會被覆蓋了;這個時候你才會知道「啊,我現在又被覆蓋了。」清楚這件事情,叫發明起滅。

  

  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在看識心的生滅,是清楚自己現在是開悟中,還是開悟已經消失了;啊,過一會兒又開悟了,清楚這個事情。當你清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即知此生」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你這一生「性自勞慮」,唉,根本就自己在那裏自找麻煩,自己在自找辛苦、自找苦吃、自找麻煩啦!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有人就能「啊,不要這麼辛苦啦,不要這麼自找麻煩啦,去跟那個識心,跟那個妄想境…」,所謂勞慮,就是在那個妄想境當中,有我以及愛我者,在那裏起憎愛心,沈湎在那個五欲當中。這個時候才會知道,唉呀,那個根本自找麻煩啦,自己在那裏自找辛苦吃,自找苦頭吃。那些都是虛妄的,又不是真實的,搞那些東西幹什麼?那個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我,真我在哪裏?真我就在圓覺淨性這裏。圓覺淨性這裏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好好過日子,跑到那邊去混,在那個假我那邊,去自討苦吃幹什麼?

  

  這個時候你才會知道「性自勞慮」。沒有開悟、沒有發明起滅,你根本不會知道啊,你還以爲在那裏很快樂。只有悟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才知道,才能夠辨別出來。「若複有人,勞慮永斷」當你能夠這樣子辨別了,趕快就把這個勞慮不要犯啦,就不要啦,把它斷掉。「得法界淨」這個時候就得到法界淨。得法界淨的意思,就是得到法身清淨。因爲那些勞慮都消除了嘛!把它消除了以後,當然就輕松啦,這個就是法界淨,也就是得到法身清淨了。

  

  這時候,他得到法界淨的這個解,把勞慮解掉啦;但是這個淨解呢,就變成他的障礙。「即彼淨解爲自障礙,」他得到了這個解,但是這一個解、他的解脫、或者他的了解,會成爲他的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圓覺本性就被那個解卡到了,就不是很順、就不自在了。所謂不自在,就是被卡到了。這個就叫做「凡夫隨順覺性」。這個名稱怎麼解呢?就是隨順凡夫的因緣而覺悟,隨順凡夫的因緣而達到覺性,所以就叫做凡夫隨順覺性。因爲他的位階、他的層次就是在這裏。第一個這個「凡夫隨順覺性」就講到這兒。

  

  我們再看經文:「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接下來就講再進一步的,「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這個地方就不是凡夫了,到這個地方是菩薩級的。一切菩薩,祂會看見這個解本身就是一個障礙,「得法界淨」這一個解就是祂的障礙。祂知道這個是障礙,就把這個障礙消除,把這個解礙消除。但是「雖斷解礙」,雖然把這個解礙消除了,「猶住見覺」,祂又會住在祂有覺,這個覺是什麼呢?就是我經常講的feeling。你會有覺,這個覺已經不是理解那樣子的層次了,而是不思議的。

  

  我跟大家說過,feeling是沒有經過思惟的,但是你就是覺得,你有所覺啊!菩薩把解礙消除了,可是祂又會住在「見覺」,祂會看見、祂會知道。這個見,就是祂會知道這個覺。就像我們知道有feeling,這個feeling就是啊。好,這個覺又變成障礙了。「覺礙爲礙」覺知這個覺礙,這個覺礙又變成障礙了。因爲有這個覺礙,也就是你的feeling還是會讓你不自在,還是會把你卡到。這就是「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還沒有入地的菩薩們的隨順覺性。

  

  不錯啦,總是從凡夫級升到未入地菩薩級了。大家會想:是不是一地菩薩就算入地?不是。在我的《圓覺經現代直解》,我把它定義在八地菩薩才算入地,八地以下就未入地。現在要更正,十一地,包含十一地都是未入地;進入十二地才是入地。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很高了。所以我以前教大家要有feeling,一下子就把你們提升到十一地以下這麼高了。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有照,就是能觀照;覺,就是我們講的feeling,這個都是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祂在覺中,但是祂不住于任何相,不住于任何被知。祂就會知道,有feeling、有觀照,那都是障礙。所以祂怎麼做?祂就保住覺性,不是feeling,不住于覺,也不住于照。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被觀照的與能觀照的,同時沒有。你在觀照的話,就是在看嘛,觀察、觀照,當然有被觀照的、也有能觀照者。同時沒有,這又是《金剛經》了,這又是能所雙亡。這個是怎麼做的?祂就譬喻給你聽,「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這個夠清楚吧!有一個人自己把頭 cut,一砍給砍掉了,頭斷了,還有一個能斷頭的人嗎?沒有啦!頭已斷了,那一個能斷頭者也不存在了,同時滅了。這個同時寂滅,就是這樣寂滅的。這個例子舉的夠真實、夠明確吧!

  

  「則以礙心」現在我們就以有照、有覺,那樣子的障礙、那個礙心,「自滅諸礙」自己把那個障礙統統砍掉。「礙已斷滅」礙已經斷滅了,「無滅礙者」能夠斷那個礙、能夠滅那個障礙者也沒有了,同時都消滅了。這個跟「自斷其首,無斷首者」一樣啊!就這樣斷的,就消滅啦。

  

  「修多羅教」就是佛教,也是般若之教、智慧之教。「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佛教教你的東西,都是標月的手指,指著月亮。大家看的時候,如果以爲手指是月亮,那就錯了。佛法講的東西都是標月指。意思是什麼?那不是真的,真的月亮在那一邊。「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如果你看見了天空上的月亮,你就會知道這個標月指不是月;如果你沒有看到那個月亮,你會把這個手指當作是月亮。看到月了,才知道這個手指不是月,如果你沒有看到月,就不會知道這個手指不是月。

  

  這個譬喻、這種說法,整個經文、整段經都是標月指,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如來所做的開示,教導這些菩薩們,也是這樣子的,都是標月指。你自己要看到月;祂真正要你看到的是月,而不是標月指。祂的開示是標月指,真正要你懂的是那個月。能做到這個程度的,當然就是能所雙亡,完全沒有了,很深的、非常深的能所雙亡。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到這個地方就是入地者的隨順覺性。這個入地者是什麼呢?就是十二地,就入了十二地的水准。當然,入了十二地就是入了解脫門,就進到解脫門裏面了。解脫門那個地方,我們有時候也稱它爲寂滅,當然是寂滅啊,什麼都滅光光了。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這個就是如來級,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十叁地的隨順覺性。這一段沒什麼好講了,要看比較詳細的這個狀態,這樣子的程度,你就讀《華嚴經》比較後段像〈離世間品〉,講的就是這種境界,就講的比較詳細。這裏我們很簡略的說一下。祂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的障礙就是最究竟的覺性。這個其實又來一次《金剛經》,到這個程度的《金剛經》是最後面了。也…

《《圓覺經》講座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