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五▪P4

  ..續本文上一頁掉了、除幹淨了,菩薩大願就會圓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這樣就到了法界的、解脫的清淨法殿了。「解脫清淨法殿」就是修成了,就是「住佛圓覺」,就是「證大圓覺妙莊嚴域」,就是證到了大圓覺的、妙莊嚴的境界,這就是修到了、修成了。

  

  好,下面是偈。「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這個偈子是世尊說,彌勒你要知道,一切諸衆生,他得不到大解脫,皆由于貪欲的緣故,才墮落于生死輪回之中。若能斷憎愛以及貪、瞋、癡,也不論你屬于五種差別中的哪一種,「皆得成佛道」都會成佛的。「二障永消滅」理障、事障把它永遠消滅了,然後求善知識,得到正確的體悟,再隨順你的菩薩大願,「依止大涅槃」希望能夠達到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十方菩薩皆以這個無始的、清淨的大悲願力,「示現入生死」進入這個生死輪回。「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你勤于把這個對愛的看法斷除,「愛見」就是對于愛的見解、看法,把愛見斷除了,「便歸大圓覺」這樣便達到了大圓覺。

  

  好,這一段就講完了。

  

  下面,我要講一些這陣子以來我自己修行的心得。我在准備要講這一品的時候,是非常困惑的。因爲按照經文裏面所講的這個部分,是要怎麼修呢?就是要把貪欲、愛見,消除、斷除,以慈悲心來取代愛心,這樣子做的話才對,就能夠脫離輪回,入大圓覺,也就是入解脫門。這樣子的過程,我完全做到了。

  

  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我知道,我現在是要學怎麼出菩提路。所謂出菩提路,就是入生死輪回;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再來進入這個生死輪回。

  

  就在前幾天,我剛剛學會「什麼是愛」,喔,原來愛是這樣子,我懂了。以前我還不懂的時候,我是不能講愛的。在《零極限》裏面有四句話──「對不起」「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其中,「我愛你」這一句,我一講就會起雞皮疙瘩;我可以說慈悲,可以說感恩,但是就是不能說「我愛你」,一說「我愛你」就不對勁。後來,我懂了這個所謂的愛,就發現愛跟慈悲,只是名稱上不一樣,在最根本的地方,它們是一樣的。在外相上面,它們是不一樣的,愈有相它們就愈不一樣,愈到無相的部分,它們是一樣的。我說我懂的,不是指無相的部分,無相的部分我早就懂了。

  

  我現在所懂的是那個有相的愛,知道愛跟慈悲是不一樣,有它的獨特之處。但是我並不以爲那是可惡的相、要舍棄的東西,那不是需要舍棄的。但是我以前真的把它舍棄掉了,因爲把它舍棄了,所以現在入到這個世間,常常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以前「我愛你」這話我是不能說的,一說就會不對勁,我也不曉得哪裏不對勁,反正就是不對勁。但自從我懂了這個愛以後,再說「我愛你」,一點都沒有不對勁,一點都沒有。我反而覺得,唉,要把愛去除掉、把它丟掉,怎麼是教人這樣子的方式來修呢?不但要教人這樣修,甚至還有一個天界是專門這樣修的,不這樣修就是犯天條。怎麼會是這樣呢!

  

  不過,現在我把這個問題解掉了,因爲這是階段性的問題,在某一個階段的時候,是要照這樣做的。我們世間的修行者,大家是要照這樣修的。我是已經做完了,超越了,然後要再修另外一個階段,才覺得這個地方有矛盾。我也在想,佛菩薩他們爲什麼不先就講清楚呢?後來想,也不能講清楚,因爲你還沒有到這個程度,講給你聽,你還是不會清楚。所以,這是階段性的問題,到我現在這個階段,我自己知道,這個愛,它就不是問題。

  

  爲什麼不是問題呢?因爲到圓覺境界,生死輪回本身不是問題,它不是障礙,它跟大涅槃是融合爲一的。我們講的這個大圓覺,生死輪回跟大涅槃是融成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大圓覺。當你還沒有到這樣的程度,有的時候就會用一個名詞,叫做大涅槃,大涅槃就是跟生死輪回沒有融在一起,是分開的。因爲修行者在每一個階段會不一樣,要把那些階段的狀況,讓人有一個清楚的輪廓上的了解,就必須把一些名詞分割出來,這樣在說明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現在是在哪個階段。

  

  當你們還沒有修到我這個階段,聽我這個階段的人講的這些話,你會錯亂的,會讓你們混亂,沒有好處,所以我也不可以把我這個階段的話,講給你們聽。當你們這個階段做完了,要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時候,才會告訴你另外那個階段需要聽的、需要學的東西。只不過我剛剛換到另外一個階段(出菩提路),又要回到我已經不去做的、但是要教你們進入的階段(入解脫門),講你們可以聽的話,那麼,我心裏面就在打架。因爲它們在打架,所以我很難過,就覺得我該怎麼講呢?不會講了。因爲對我而言,我是在講假話,在騙你們。

  

  後來,我知道這不是講假話,因爲我之前也是聽這樣子的話,照這樣子修,而且都把它做到了。做到了就是還有一個缺點,什麼缺點呢?《零極限》中的「我愛你」那一句不能講。不能講是因爲內心對愛的了解有偏頗,才會有那樣的反應。這個偏頗,現在我自己把它解掉了,學到了:「啊,原來愛是這樣子!」這時再說「我愛你」,就一點偏頗都沒有了。

  

  這時候我看到經典裏面,正好要講這一段,我想,唉呀,我以前這樣做,以爲修得很好,原來還是有偏頗。像增上善果的天界的那些天人,祂們也以爲祂們自己很有成就,其實只不過增上善果而已。

  

  現在,我看到這一段,彌勒菩薩要教大家學的這個東西,其實還不究竟,後面還有要修的階段。當回頭來看這一段的時候,這樣子的修法,也是我過去完全都做到的,原來還是這麼不足。我心裏面就會想:那就不要做這些虛工嘛!後來了解了,不是這樣的,程度不到做不了,是無法做的,不可能跳過去的,是要真實的修了以後,你才能夠做下一步。這也就是今天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講,是這樣子。

  

  本來這個秘密不應該告訴你們的,但我還是講了。因爲我認爲,你們知道了也好。像我的話,因爲事先沒有人教我,我做到了,對于出菩提路就是一個障礙。其實照這個修法這樣修下去,入解脫門是OK的,但是要出菩提路的話,它是會變成障礙。但是我現在把這個講破了,當你們修到了以後,在出菩提路的時候,就不會成爲障礙。我把它講出來,對你們會有幫助。不過,這是我自以爲的好處,是不是真的這樣,我也不知道。

  

  這一個部分,我自以爲這樣子講了出來會對大家很好。不過釋迦佛祂認爲我是耍小孩子脾氣,只喜歡講自己心裏喜歡的東西,對于我不喜歡的東西就不想講,這樣子是耍小孩子脾氣。我聽聽覺得也有點道理,比較成熟一點的話,應該不是這樣子,應該是應聽者的需要而講的,不是應自己的喜好而講,成熟一點應該是這樣才對。我很喜歡依自己的喜好而講,這樣子的脾氣,還要修練。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現場問答】

  

  問:照〈彌勒品〉的教法去實行,人類是否會滅種?

  師:應該不會。因爲祂的教法裏面還有什麼呢,就是要菩薩「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所以就滅不了種。

  

  問:如何對境不起憎愛?

  師:對境心不起憎愛,就是把憎愛斷除,就不起了。

  

  問:如何觸而不染?

  師:你知道的東西,就是去觸及了,去碰到了;但是你觸及了以後,你對這個觸及,所知、所感、沒有執著。只要不執著,就不會染上,會染上都是因爲執著。

  

  問:爲何除事障只能悟入聲聞緣覺?

  師:這個問題問得不錯,因爲你除事障,好像我事情都做到了,怎麼還只是聲聞緣覺?爲什麼一定要把理障也做到了,才能夠進入菩薩境界?因爲你做任何事,你所做到的都是局部的;你不管怎麼做,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身旁的、你面臨的局部的事情。所以,你在做到的時候,你的心是沒有辦法擴散的,沒有辦法擴大,擴散,滲透出去,是沒有辦法的。

  

  只有在了解上、在理解上的障礙消除了,你的心才能夠擴大出去,才能夠滲透出去。所以理障沒有消除,只有事障完成了,你只是在局部的小地方做到,它不會擴散出去。要如何把你的事障消除的這個境界擴散出去呢?只有把理障消除,你的心就打開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就無量無邊的擴散,擴散到法界,滲透到各個層面,這是靠理障的消除才能夠達到的。所以除事障只能悟入聲聞緣覺,原因在這裏。

  

  這個心有多大?心,其實自性就是你的心,這個是小的,你還有一個更大的心,是法性。聲聞緣覺他們就是沒有辦法突破自性,進不了法性,或者進法性只進一點點,沒有辦法進得無量無邊,而且要透徹,透徹到底。

  

  問:什麼時候可以遇到「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的修行者?

  師:你現在不是遇到了嗎!

  

  問:告子曰:「食色性也」如何解釋?

  師:不需要解釋呀,食色性,人的本性呀,貪欲呀,就是你本來就有的嘛,你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一致的呀。

  

  問:有恩愛貪欲,故有輪回;這個恩是不是感恩的恩?

  師:這個是恩情的恩。

  

  問:有欲助發愛性,欲因愛生,請問是先有欲,還是先有愛?

  師:都可能。但是欲和愛是不一樣的,是不同的。有人是會把這兩個變成一樣,愛和欲是一體的,這也可以做到。至于哪一個先、哪一個後,都可能。有些人可能是先有愛才有欲,有的人是先有欲才有愛,不是大家都一樣。

  

  問:輪回,愛爲根本,博愛可行否?可以結婚嗎?

  師:可以啊,當然可以。你不結婚,菩薩怎麼進來呢?菩薩怎麼入諸生死?你們不結婚,祂進不來呀。

  

  博愛可行否?我想你這個裏面,對博愛可能有一點邪見。我特別問過耶稣,祂的博愛是什麼?因爲我體會到愛的時候,我知道那個不是慈悲,也不是感恩,也不是好心腸,通通不是。那它是什麼?它就是愛,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解釋,那些解釋統統不對。當我知道的時候,喔,原來愛是這樣!

  

  那個時候,我覺得我懂了耶稣的博愛;我知道,耶稣的博愛就是這個。當我懂了以後,我就找管道請教耶稣。我說:「我所懂的,是不是就是您說的博愛?」祂說:「是,但是比較高。」我聽耶稣說我懂的愛比較高,也不知道是褒獎呢?還是貶抑?我搞不太清楚。

  

  但是我聽出一點,喔,原來跟祂還是不一樣。那麼,我就問祂,我說:「不一樣在什麼地方?」耶稣沒有直接回答,祂說:「你能夠做到這樣,很不簡單了,很好。這樣子很厲害了,很不錯了。」就這樣講。我還是要問祂,那跟您有什麼不一樣?被我這樣追問,問多了,祂就告訴我,祂一說以後,其實也不能說祂告訴我什麼,我一下就懂了很多東西。

  

  我以前懂的那個愛是無分別的愛,是離相的、是無相的。但一有相的時候就不是這回事了。那這一回我說我懂了這個愛,是懂了什麼呢?不是無相的,是有相的,所以我才去請教耶稣。祂就說我很高了,很不錯了。但是我就覺得,好像還是有一點不同啊,不同在哪裏呀?

  

  祂後來告訴我,意思就是,那個相上面是清淨的、美好的,我才會有相的愛;如果那個相上面是惡劣的、是汙濁的,我就不會愛,那個有相的愛我就沒有了。祂這麼一講,啊,我一檢查馬上就知道了,真的是這樣子。那麼耶稣呢,祂不是!祂的博愛的意思是:無論好壞祂都愛!

  

  我一聽,哪裏是我比較高,是祂比較高;祂在有相上面的愛,已經無分別了,這是我還做不到的,我好佩服祂,也感謝祂告訴我。所以這個博愛不是說可以愛好多人,跟好多人結婚,不是,不是這樣。祂的博愛的意思是,不會因爲你的好壞而有所取舍,祂都一律一樣,就是沒有分別的愛。

  

  所以祂也會愛惡劣,這一點要我做有困難。你如果是可愛的,我才會愛;你是惡劣的要我愛,我還做不到。在離相的時候、無相的時候,我做得到,但入相的功夫還沒有那麼解脫自在,還要下功夫的。

  

  問:我們周遭的菩薩,知道他自己是菩薩嗎?

  師:不知道,很少數知道,絕大部分不知道。

  

  問:梁師我愛你。

  師:嗯,好。

  

  問:愛與斷愛如何不二?世俗谛與聖義谛如何不二?

  師:不二就要做到《金剛經》,要徹底的做到《金剛經》。《金剛經》也是有兩種,一種是離相的、無相的《金剛經》,還有一種是有相的《金剛經》。有相的《金剛經》很難做喔。這個無相的《金剛經》,對我來講完全沒有問題;那麼有相的《金剛經》,還要努力,部分做到了,部分做不到。這個沒有其他辦法,就是要做到。如何不二?就是做《金剛經》啊。喔,還有一個辦法,專心的念《金剛經真言》,以後就會做到。

  

  問:是否依《金剛經》愛欲即非愛欲,是名愛欲?並不容易實踐,所以要先斷除愛欲?

  師:那個呀,不是照這個句子念的,是要做的。《金剛經》愛欲即非愛欲是名愛欲,光念這個句子沒有什麼用處,是要去實踐的。那麼去實踐的話,就會有要斷除愛這些過程,你就是要有這些過程。這個過程要做到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要實踐。所以事障,你要把它消除,做起來是很麻煩的,很瑣碎的。

  

  而理障呢,當你一消除了理障,會有奇迹式的效果,咻一下就擴大了。但事障不會,事障就是要努力的,一個一個這樣子做出來。所以你在消除事障的時候,就是漸法,其實是在修漸法。你在消除理障的時候,開始會出現漸法,但是它在最後關頭會出現頓法,拍一下子,全部就通了,這個是理障才有的。

  

  好,謝謝各位,回答完畢。

  

《《圓覺經》講座 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