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五▪P3

  ..续本文上一页弥勒菩萨,「菩萨变化,示现世间」菩萨祂要入世间的,这个世间是什么?就是轮回,就是生死轮回的世界。祂入到这个生死轮回的世间,祂怎么做的?「非爱为本」祂不是用爱作为基础的,「但以慈悲令彼舍爱」祂是用慈悲来替代了爱,把爱舍掉了,拿慈悲来替代,祂是这样子做的。「假诸贪欲,而入生死。」祂要入生死,还是要假借贪欲和淫欲,才能够进入生死轮回的世间。祂如果不假借贪欲和淫欲,进不了这个世间的。所以祂是「假诸」,就是借用的,而不是祂自己有的。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祂是拿慈悲来取代了爱。「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 祂说,假如末世的一切的众生,能够舍掉欲望以及憎爱,「永断轮回」把轮回断掉了,「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他要的是如来的圆觉境界,就是大陀罗尼门,圆觉的大陀罗尼门,要这样子的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个时候,他的清净心就开悟了。

  

  那么我现在要问一个问题,「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先到这里。再来「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好到这里。这里跟前面那个增上善果,有什么不同?看不出来呀,这个地方,只是换一些文字来说嘛,跟那个增上善果,「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这两个不是一样吗?还滋爱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在文字上,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只是祂变了另外的文字来说。

  

  就文字上面来看,是没有什么不一样。那是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我觉得关键点是:「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个地方,重点在这里,这是关键点。如果他能够做到,「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他的清净心开悟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说,他没有「还滋爱本」,他就真的超脱出来了、超越了,他才能够永断轮回,也就是能够把诸欲及瞋爱都消除、舍去。所以我也不会同意,换一个名词,就是慈悲,就不是爱了。谁晓得你那个慈悲跟爱,一样还是不一样?谁晓得?你自己也不见得晓得啊!换一个名词就会不一样吗?真正的重点还是在「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是真正的重点。但是这个地方又说不出来。

  

  我们再看下面,「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接着世尊开始回答另外的问题。「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 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祂说:一切众生,由于他的贪、他的欲,「发挥无明」就生出了无明。那么从这个无明,就显出了五种不同的种性,就是轮回的种类。最前面不是有问吗?众生「有几种性」?祂这边就先告诉你,有五种。「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依两种障碍而显出这五种种类,五个种性的深浅。

  

  「云何二障?」是哪两种障碍呢?「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一种障碍就是理上的障碍,就是理论上的、了解性的障碍。那种障碍是障什么呢?障正知见,就会障碍住你的正知正见。理上不通的话,对你的理解和了解这方面,是会有障碍的,这就是理障,障正知见。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另外一种是事实的障碍,就是真实的事情、事实上的障碍,而不是了解上的障碍。那这个事障会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有事实的障碍,就会「续诸生死」,延续你的生死,把你的生死轮回延续下来,这就是事障。那我们想,好像这个事障比较大,理障比较小一点吧!事实上理障也很大,两者的障碍都很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云何五性?」 哪五种种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如果这两种障碍都有,理障也有、事障也有,这个样子就叫未成佛。还没有成佛,意思就是众生,好听一点就叫未成佛。这是第一个种性。

  

  第二种是什么呢?「若诸众生永舍贪欲」他把贪欲舍掉了,在什么地方舍掉呢?就是事实上,他做到了「先除事障」,但「未断理障」,理上面他还是不清不楚、不了解,可是在实践上面,他把贪欲舍掉了。这样「但能悟入声闻、缘觉」境界,这样子就能够修到声闻乘和缘觉乘喔,但是他们没有办法住在菩萨境界。这是第二个种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如果他能够把二障统统解决了,理障和事障全都解决了,「即能悟入菩萨境界」那么就能进入菩萨境界。这是第三个种性。

  

  「若事理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那个是二障已伏,已经把这二障控制住了,「伏」 的意思是把它控制住了。那么接着,「事理二障」 永远把它断灭了、完全没有了,这样的话就是进入佛的境界,就是「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如来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世尊说,一切众生皆可以证到圆觉境界,如果你遇到了善知识,「依彼」就是依照善知识所作的「因地法行」,就是在因地上面怎么修行,「尔时修习」就照他那样子修。这样子修的时候「便有顿渐」,有的时候是顿修的、有的时候是渐修的,就会有这种顿、渐的差别。「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如果你遇到了如来的无上菩提的正修行路,那么「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不论你的根器是大是小,都会成佛,也就是「皆证圆觉」。不过,你修行的过程,有的是顿的、有的是渐的,会有这种差别。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众生虽然是求善知识,但是遇到「邪见者,未得正悟」,遇到了见解不对的、错的人,那么就没有得到正确的体悟。这样子的众生,「则名外道种性」就是外道种性。这个外道种性,说是「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不是众生的问题,是那个老师不好的关系;不过这是说给众生听的,其实两方面都有关系;真正来说的话,两方面都有关系的。

  

  好,这样子就有这五种差别。这五种差别,我们看:未成佛、声闻和缘觉、菩萨、佛、外道种性,这五种。轮回里面有这五种,同时也说明了五种修行的方法,显示了教化的方便,也有这样五种。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菩萨都是以这个大悲心,也就是慈悲心,假借贪欲「入诸世间」,入到这个世间来。入这个世间做什么呢?「开发未悟」就是把那些未悟的众生,让他们也能够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所以菩萨会变成各种样子,以各式各样的形象,生活在你身旁,就是「示现种种形相」。

  

  但是祂不会说「我是菩萨、我是佛,现在你们都来看,菩萨现什么样子给你们看。」不是,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祂就在你身旁,跟你一样,「与其同事」就是跟你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就是你周遭的人。祂就变成你周遭的各式各样的人,然后,现出了逆的、顺的境界,让你感受到。意思就是:跟你处得好或跟你处得不好,什么状况都有;让你吃亏上当也有、让你得心应手也有;顺的也有、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就呈现在你周围。所以,你看你周围的人,不是让你觉得愤恨不平,就是让你心生欢喜,这两种就是「逆顺境界」,就在你周遭。我们不要以为周遭都是众生,可能有人就是菩萨也不一定喔!

  

  「化令成佛」祂做这些事情做什么呢?就是想要把你化成佛。所以你不要以为,让你欢喜的人就是菩萨化现,让你讨厌的人就不是。让你讨厌的人,说不定也是菩萨的化现。祂不管怎么化现,都是要帮助你成佛。祂们能够这样子做「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能够这样子做菩萨,祂们靠的是什么做动力?就是「无始清净愿力」,全都是靠愿力。

  

  讲到无始清净愿力,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的愿力。这种清净愿力有理由吗?什么理由都没有,就是没理由,有理由的话就不算清净愿力了。所以一讲到这个清净愿力,就什么理由都没有的,也没有根据,就是源源不绝的这么生出来了。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你如果想要得到这个大圆觉,「起增上心」,希望能够做得很好,你就要发「菩萨清净大愿」。为什么要发「菩萨清净大愿」?因为你一发了菩萨清净大愿,那个无始清净愿力就出来了;你不发,它不会出来。只要你心里发了这个菩萨清净大愿,莫名其妙的,那个无始清净愿力就出来了。

  

  所以你想要修行的话,重要的就是要发愿,要把这个菩萨的清净大愿发出来。你发愿的时候,「应作是言」应该这么说。等于这个就是你的誓词,发愿的誓词:「愿我今者」愿我现在,「住佛圆觉」能够住在佛的圆觉境界,「求善知识」希望能够遇到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做外道,也不要去做声闻缘觉。你看,把声闻缘觉看得那么低,那是不要的,等同于外道。

  

  「依愿修行」依菩萨大愿修行,「渐断诸障」把那些理障和事障渐渐的断掉,「障尽愿满」,这些障碍除…

《《圆觉经》讲座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