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彌勒菩薩,「菩薩變化,示現世間」菩薩祂要入世間的,這個世間是什麼?就是輪回,就是生死輪回的世界。祂入到這個生死輪回的世間,祂怎麼做的?「非愛爲本」祂不是用愛作爲基礎的,「但以慈悲令彼舍愛」祂是用慈悲來替代了愛,把愛舍掉了,拿慈悲來替代,祂是這樣子做的。「假諸貪欲,而入生死。」祂要入生死,還是要假借貪欲和淫欲,才能夠進入生死輪回的世間。祂如果不假借貪欲和淫欲,進不了這個世間的。所以祂是「假諸」,就是借用的,而不是祂自己有的。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祂是拿慈悲來取代了愛。「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 祂說,假如末世的一切的衆生,能夠舍掉欲望以及憎愛,「永斷輪回」把輪回斷掉了,「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他要的是如來的圓覺境界,就是大陀羅尼門,圓覺的大陀羅尼門,要這樣子的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這個時候,他的清淨心就開悟了。
那麼我現在要問一個問題,「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先到這裏。再來「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好到這裏。這裏跟前面那個增上善果,有什麼不同?看不出來呀,這個地方,只是換一些文字來說嘛,跟那個增上善果,「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這兩個不是一樣嗎?還滋愛本?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在文字上,看不出來有什麼不一樣,只是祂變了另外的文字來說。
就文字上面來看,是沒有什麼不一樣。那是什麼地方不一樣呢?我覺得關鍵點是:「于清淨心便得開悟」這個地方,重點在這裏,這是關鍵點。如果他能夠做到,「于清淨心便得開悟」,他的清淨心開悟出來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說,他沒有「還滋愛本」,他就真的超脫出來了、超越了,他才能夠永斷輪回,也就是能夠把諸欲及瞋愛都消除、舍去。所以我也不會同意,換一個名詞,就是慈悲,就不是愛了。誰曉得你那個慈悲跟愛,一樣還是不一樣?誰曉得?你自己也不見得曉得啊!換一個名詞就會不一樣嗎?真正的重點還是在「于清淨心便得開悟」,這是真正的重點。但是這個地方又說不出來。
我們再看下面,「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接著世尊開始回答另外的問題。「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 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祂說:一切衆生,由于他的貪、他的欲,「發揮無明」就生出了無明。那麼從這個無明,就顯出了五種不同的種性,就是輪回的種類。最前面不是有問嗎?衆生「有幾種性」?祂這邊就先告訴你,有五種。「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依兩種障礙而顯出這五種種類,五個種性的深淺。
「雲何二障?」是哪兩種障礙呢?「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一種障礙就是理上的障礙,就是理論上的、了解性的障礙。那種障礙是障什麼呢?障正知見,就會障礙住你的正知正見。理上不通的話,對你的理解和了解這方面,是會有障礙的,這就是理障,障正知見。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另外一種是事實的障礙,就是真實的事情、事實上的障礙,而不是了解上的障礙。那這個事障會有什麼問題呢?因爲有事實的障礙,就會「續諸生死」,延續你的生死,把你的生死輪回延續下來,這就是事障。那我們想,好像這個事障比較大,理障比較小一點吧!事實上理障也很大,兩者的障礙都很大。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雲何五性?」 哪五種種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如果這兩種障礙都有,理障也有、事障也有,這個樣子就叫未成佛。還沒有成佛,意思就是衆生,好聽一點就叫未成佛。這是第一個種性。
第二種是什麼呢?「若諸衆生永舍貪欲」他把貪欲舍掉了,在什麼地方舍掉呢?就是事實上,他做到了「先除事障」,但「未斷理障」,理上面他還是不清不楚、不了解,可是在實踐上面,他把貪欲舍掉了。這樣「但能悟入聲聞、緣覺」境界,這樣子就能夠修到聲聞乘和緣覺乘喔,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住在菩薩境界。這是第二個種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如果他能夠把二障統統解決了,理障和事障全都解決了,「即能悟入菩薩境界」那麼就能進入菩薩境界。這是第叁個種性。
「若事理二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那個是二障已伏,已經把這二障控製住了,「伏」 的意思是把它控製住了。那麼接著,「事理二障」 永遠把它斷滅了、完全沒有了,這樣的話就是進入佛的境界,就是「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如來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衆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世尊說,一切衆生皆可以證到圓覺境界,如果你遇到了善知識,「依彼」就是依照善知識所作的「因地法行」,就是在因地上面怎麼修行,「爾時修習」就照他那樣子修。這樣子修的時候「便有頓漸」,有的時候是頓修的、有的時候是漸修的,就會有這種頓、漸的差別。「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如果你遇到了如來的無上菩提的正修行路,那麼「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不論你的根器是大是小,都會成佛,也就是「皆證圓覺」。不過,你修行的過程,有的是頓的、有的是漸的,會有這種差別。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衆生咎,是名『衆生五性差別』。」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衆生雖然是求善知識,但是遇到「邪見者,未得正悟」,遇到了見解不對的、錯的人,那麼就沒有得到正確的體悟。這樣子的衆生,「則名外道種性」就是外道種性。這個外道種性,說是「邪師過謬,非衆生咎」不是衆生的問題,是那個老師不好的關系;不過這是說給衆生聽的,其實兩方面都有關系;真正來說的話,兩方面都有關系的。
好,這樣子就有這五種差別。這五種差別,我們看:未成佛、聲聞和緣覺、菩薩、佛、外道種性,這五種。輪回裏面有這五種,同時也說明了五種修行的方法,顯示了教化的方便,也有這樣五種。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菩薩都是以這個大悲心,也就是慈悲心,假借貪欲「入諸世間」,入到這個世間來。入這個世間做什麼呢?「開發未悟」就是把那些未悟的衆生,讓他們也能夠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所以菩薩會變成各種樣子,以各式各樣的形象,生活在你身旁,就是「示現種種形相」。
但是祂不會說「我是菩薩、我是佛,現在你們都來看,菩薩現什麼樣子給你們看。」不是,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祂就在你身旁,跟你一樣,「與其同事」就是跟你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工作,就是你周遭的人。祂就變成你周遭的各式各樣的人,然後,現出了逆的、順的境界,讓你感受到。意思就是:跟你處得好或跟你處得不好,什麼狀況都有;讓你吃虧上當也有、讓你得心應手也有;順的也有、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就呈現在你周圍。所以,你看你周圍的人,不是讓你覺得憤恨不平,就是讓你心生歡喜,這兩種就是「逆順境界」,就在你周遭。我們不要以爲周遭都是衆生,可能有人就是菩薩也不一定喔!
「化令成佛」祂做這些事情做什麼呢?就是想要把你化成佛。所以你不要以爲,讓你歡喜的人就是菩薩化現,讓你討厭的人就不是。讓你討厭的人,說不定也是菩薩的化現。祂不管怎麼化現,都是要幫助你成佛。祂們能夠這樣子做「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能夠這樣子做菩薩,祂們靠的是什麼做動力?就是「無始清淨願力」,全都是靠願力。
講到無始清淨願力,那就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就開始了的願力。這種清淨願力有理由嗎?什麼理由都沒有,就是沒理由,有理由的話就不算清淨願力了。所以一講到這個清淨願力,就什麼理由都沒有的,也沒有根據,就是源源不絕的這麼生出來了。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你如果想要得到這個大圓覺,「起增上心」,希望能夠做得很好,你就要發「菩薩清淨大願」。爲什麼要發「菩薩清淨大願」?因爲你一發了菩薩清淨大願,那個無始清淨願力就出來了;你不發,它不會出來。只要你心裏發了這個菩薩清淨大願,莫名其妙的,那個無始清淨願力就出來了。
所以你想要修行的話,重要的就是要發願,要把這個菩薩的清淨大願發出來。你發願的時候,「應作是言」應該這麼說。等于這個就是你的誓詞,發願的誓詞:「願我今者」願我現在,「住佛圓覺」能夠住在佛的圓覺境界,「求善知識」希望能夠遇到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做外道,也不要去做聲聞緣覺。你看,把聲聞緣覺看得那麼低,那是不要的,等同于外道。
「依願修行」依菩薩大願修行,「漸斷諸障」把那些理障和事障漸漸的斷掉,「障盡願滿」,這些障礙除…
《《圓覺經》講座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