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叁▪P4

  ..續本文上一頁」到這裏世尊就告訴普眼菩薩,這就是菩薩的修行漸次。還是先從這個身體開始,一直走到整個法界性的來回;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裏面來來回回,有很多擺蕩,這樣子就是「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你求到這樣的法,這樣子的修法就不迷悶了。你就不會迷茫、不會迷悶,不會在其中搞不清楚。修行的漸次,做的方法,一步一步怎麼做,全部都告訴你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世尊最後說了一個偈,我們可以再解說一下:「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普眼啊,你要知道,一切的衆生,他的身和心皆是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這四大一分離,我們的身心就沒有了,它是一個和合相;要合起來才有,散開來這個和合相就不存在了。「如是漸修行」這樣子一步一步修行,開始是從身心如幻,一步一步做下去以後,就「一切悉清淨」,一切清淨了以後,「不動遍法界」這個不動就遍法界了。

  

  沒有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這個能證者就是能知者,也沒有了。「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一切的佛世界,就像虛空的花,虛空長出花都是幻化出來的,「叁世悉平等」,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畢竟無來去」根本沒有所謂的來和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想要求佛道,就應該像〈普眼品〉這一品中所講的佛法來修習。你這樣來修習,這樣來看待,就不會迷悶了。

  

  〈普眼品〉就講到這裏。這個內容實在高得不得了,這一篇,世尊已經把法性講得這麼透徹,這麼明白。各位聽的話,可能是有困難,大家如果覺得有困難,就放在一邊沒有關系,因爲要能touch到法性,先決條件是自性已經圓滿了。你的自性已經沒問題、已經圓滿了,才有機會去touch法性。要碰到法性,又能夠通透的話,非常不容易。要通透的話,幾乎要把這個宇宙裏面,不管是生命、無生命,這些世界的萬象全部弄通,才能夠感受。以前我沒有弄通的時候,這個經文看來看去,也無法看到我今天能夠講的這個層次。

  

  其實經文的文字還是一樣,但是我沒辦法感受,應該是這麼說,我最近也學了好多,還要把大家所認知的科學也要看透才行,沒有看透的話,也是不行,你會沒有辦法感受,沒有辦法 touch到。譬如我們現在覺得外星人的科技比我們人類高,外星人的科技好像已經到了很神奇、神秘的地步。沒錯,外星人是高科技,但我要告訴大家,佛菩薩比外星人的科技,還要高得不知道多少倍。

  

  當你懂了以後,就像我現在懂得這樣的境界,才會對法界性有體驗,才能夠觸碰到。如果你覺得經文所說的是一個幻想、是一個想象,那麼要碰到法界性是不可能的。

  

  我之所以能夠這樣子,因爲我現在知道,原來佛菩薩祂們高深的水准,簡直無法想象,是超出我們思議的程度。在這種狀況下,我才有機會體驗法性。不然的話,沒有到這個程度,你整個的想法、你的認知,就把你卡住,是不可能體會的。就算你以爲體會到了,那不是真實的體會,頂多是一個推測、一種推理而已。

  

  世尊這樣子講的,就是叁昧正受,就是進去了。《圓覺經》,真的深不可測。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請問何謂作止任滅?

  

  師:作止任滅是這樣子的。「作」就是我要去修,我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就是作。「止」就是停止,止息。所以作,你也可以把它視爲:我要修叁摩缽提、我要修假觀、我要修幻觀法,我要變這個、變那個,這就是作。止就是什麼呢?止就是修空觀,止息,什麼也不想了,什麼都不做了。

  

  所以這個作,其實就是在修;止呢,也是在修。可是這兩者都是有毛病的。「作」是有好處,但是它也有缺陷;「止」也是有好處,但是也有缺陷。我們什麼時候要用作和止呢?我們還沒有修好,所以我們開始還是要去作,還是要去修叁摩缽提;同時也還是要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空觀。

  

  它們之間有一個奇妙的關系,就是互爲病、互爲藥。作,修叁摩缽提、修幻觀法,修過頭了就是病;當過頭的時候,它成爲作病的時候,那就用止這個藥來醫它,對于所有一切,我就修空觀。也就是當你修假觀修出毛病的時候,就用修空觀來醫它的病。反過來說,如果你修空觀修出毛病了,怎麼辦呢?就用作,也就是以假觀來醫它。所以作、止是互爲病、互爲藥的。是可以用的,但是用的時候,用過頭就有病;所以它本身既爲藥,也是病。作和止這兩個,可以互相來醫的。

  

  「任」是什麼呢?任就是隨便他什麼都好,就是放任。像我們說:「啊,這個都是無修無證,修也是沒有修,證也是沒有證;都隨便他啦。」就是什麼都可以呀。這也可以代表你到這個程度,你水准好高,能夠做到這個樣子。但若做過了頭,它也會是病。「滅」也是;我什麼都寂滅,什麼都沒有,被知的都不是,全部都不要。但如果過頭了,也是病;它也會變成病。

  

  可以這麼說,任和滅都在中觀的階段,中觀有兩種,也就是禅那的狀況有兩種,一種是取寂滅,另一種是什麼都無所謂。這兩種狀態都是中觀,也可以說,有一種入世的中觀,還有一種是出世的中觀。

  

  滅是出世的中觀,任是入世的中觀;但是他們做過頭了,都會變成病;所以它既是一個病,也是藥。當你有任病的時候,就拿那個滅藥來醫它,當你有滅病的時候,就拿任藥來醫它。所以互爲病,互爲藥。那都是修行當中的過程。

  

  作止任滅,我們稱爲四病,這是修行修得很好才會得的病,如果根本沒有修的話,也不會有這四種病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圓覺經》講座 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