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圆觉清净。」这一切都清净了,但这样做到只是你自己的一身清净,是自己一个人的清净,这样一身清净还不够,要扩大到其他人,要多身也一起清净。不是我一身清净就够了,其他的众生也一样清净。把其他的多身都清净,就扩大了。「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所有一切十方众生都圆觉清净,做到这样就是一世界清净。但到这里还不够喔!
所以后面就说「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就是各个方向的众生都清净,那是一个世界清净。这边所讲的一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这一个娑婆世界只能算一个世界,还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世界,那就是多世界。「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很多、很多世界都清净,到最后,所有的世界全部都清净,这样子的话,就达到「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整个法界全部清净了。这个时候,光说清净还不足以描绘,那是清净不动。
所谓不动,就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虚空是空间,三世是时间,两者是不同的。祂是「尽于虚空,圆裹三世,」虚空里面有三世,整个和在一起、没有办法分的,叫做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所有一切都平等不动。不只是觉性,不只是众生,不只是根、尘、识,连四大、佛法、时间、空间,全部都无边无际,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么广阔的虚空、时间、空间都平等不动,所以你就知道,你的觉性也是平等不动的。时间、空间它还是被知的,所有这些被知都是这么平等不动的,就知道你的觉性也是平等不动、你的能知也是平等不动的。
当然觉性的平等不动,是感觉到虚空的平等不动,是这样对应过来的,祂感知的部分是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这是祂感知的;这种感知,当然只能是一种三昧的状态,不是我们的思维、识心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就推知了「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空间、时间里面的六根、六尘,这些东西都不动了,当然四大也是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祂一一举出这些被知都平等不动了,所以就知道,觉性当然也是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里又倒回来;当我们感知到觉性平等不动的时候,你才会晓得你的觉性是遍布法界;时间、空间,三世所有一切都遍布,平等不动,遍布在那里,非常圆满,没有一点点地方漏掉;平等、遍布,清净不动,圆满遍布到没有边际。当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这个觉性是跟整个法界合一的、是融合的;祂就不是一个不被知的状态了。觉性在这个时候就是法性了,这样子的觉性,在这样子的状态下,已经跟法界合一了,所以是法界性,是法性了。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的六根,也就是你的身体,我们说这是幻的这个身体,也是遍满法界,清净不动的。到这个时候,这样子的六根已经不是刚开始我们所认定的这个身体了,透过这样的过程,它已经跟整个法界合一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的觉性清净,那么从你的觉性衍生出来的六根也是这样,是清净遍满法界的。「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你知道六根可以这样子遍布,六尘当然也是遍布、遍满的。「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当然你就会知道,地、水、火、风这四大也是遍满的。用我们现在讲的话,所有的基本粒子都遍满,到处都是。「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所有的陀罗尼门,也是遍满法界,到处都是。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由于妙觉性是遍满的缘故,六根的本性、六尘的本性,都是无坏无杂;没有什么破绽、缺失,都没有,圆满无缺。「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连所有的陀罗尼门,所有的佛法,都没有不好,都是圆满。
这个情况就像什么呢?「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世尊为了要让你知道那个无坏无杂,特别举了例子:就像百千个灯在一个房子里面,点了百千个灯,整个房子都亮的,就没有影子啦!西医的手术房,不是需要无影灯吗?就是这样,你找不到影子,有影子的话,就是有坏有杂啦!这个充满亮光这样子,就是要告诉你,这个无坏无杂是真实的,而且是充实的。就像那个灯光,你用百千个灯在一个房子里面,点满的话,这个房子就没有影子,这个光就圆满了;就是无坏无杂、圆满的、充实的。这个例子举的太实在,太好了。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你达到这个境地,你的根、尘、识,你的觉性,所有一切都无坏无杂,遍满十方三世。「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到这个时候,这位菩萨就不会被法捆绑、被卡到,「不求法脱」祂也不会要求在法上面解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祂不会厌倦生死,也不会一定要追求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祂也不会对持戒严谨的、清净的人特别尊重;也不会憎恨那些毁坏禁忌、破坏戒律的人;就是平等无差,没有分别的。「何以故?一切觉故。」为什么会这样?一切都觉!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就像我们眼光一样的,我们眼睛去看东西的时候,这个眼光本身是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照上去就照上去了,没有说是喜欢照这个、不喜欢照那个,不会的,祂就是看到,没有取舍,不会觉得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看到了以后,心里面才会有:「啊!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那个好看、不好看,是看了以后心里面想的。「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因为一切觉啊,看的时候那个眼光是圆满、没有差别的,没有喜欢、没有讨厌,是平等清净的。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修习圆觉清净心修到这个时候,修行者就没有修、也没有成就了;对祂来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圆觉普照与寂灭是一样的,「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法界里面数不清的诸佛世界,也就像空中的花、虚空中的云雾,「乱起乱灭」就在那里随意生起又幻灭,没有规矩、也没有程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没有要去接近它也没有要离开它;不会被束缚,也没有所谓解脱。这个时候就知道,众生本来就是佛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不管是取了涅槃、证了菩提、或者还在生死轮回当中,都像昨天的梦。所谓昨天的梦,就是不存在了。对不对?在梦的当时,对你来讲是存在的;如果是昨天的梦,今天醒来当然就不存在了。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接下来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深了。世尊说,你就会知道,生死及涅槃本来也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可以被你证的,是没有得失的,也没有取舍的问题;注意这里,「其能证者」,这个能证者就是能知;「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这个能证者、能知,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没有作止任灭,都没有。「于此证中,无能无所」在这「证」的当中,是没有能、没有所,也就是没有能知、没有被知。「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到最后没有证、也没有证者,证者就是能知;「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这个时候就通到法性了,平等不坏。
刚开始讲的时候,世尊讲到六根、六尘、虚空、时间都是清净的,这个时候就是在讲法性。再来又说觉性遍满,所以根、尘、识也就遍满了,所有的四大,所有的陀罗尼门,全部遍满,遍满之后就不动了,清净不动。清净不动就无坏无杂,这些都是在讲法性;所以最后才会带出来,告诉你,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在开始的时候,你看这个妄心,我要怎么修,怎么做,从妄心开始,就一下子做到体证;体证了就进入了自性,很快的一转就到法性,而且转得这么彻底。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已经说出了菩萨祂怎么去修,怎么不拘泥,不受限于自性,而转入了法性。
这个转主要就是,当清净了以后,又再回头进入根、尘、识的清净,这个时候进入法性,这样的进入是充实的,所以这个法性的遍满不坏,就像百千灯,光照一室,里面无坏无杂,那么充实而遍满。我以前自己所体证的,我可以体证到空、寂灭,什么都没有;可是我现在要从这里才能够学到,什么是无量无边、遍满;不是空的,是充实的;根、尘、识、四大、陀罗尼门等等,全部都遍满、充实、无坏无杂,这样子的无量无边,这才是法性。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圆觉经》讲座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