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圓覺清淨。」這一切都清淨了,但這樣做到只是你自己的一身清淨,是自己一個人的清淨,這樣一身清淨還不夠,要擴大到其他人,要多身也一起清淨。不是我一身清淨就夠了,其他的衆生也一樣清淨。把其他的多身都清淨,就擴大了。「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所有一切十方衆生都圓覺清淨,做到這樣就是一世界清淨。但到這裏還不夠喔!
所以後面就說「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十方衆生圓覺清淨,就是各個方向的衆生都清淨,那是一個世界清淨。這邊所講的一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這一個娑婆世界只能算一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世界,那就是多世界。「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很多、很多世界都清淨,到最後,所有的世界全部都清淨,這樣子的話,就達到「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整個法界全部清淨了。這個時候,光說清淨還不足以描繪,那是清淨不動。
所謂不動,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虛空是空間,叁世是時間,兩者是不同的。祂是「盡于虛空,圓裹叁世,」虛空裏面有叁世,整個和在一起、沒有辦法分的,叫做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所有一切都平等不動。不只是覺性,不只是衆生,不只是根、塵、識,連四大、佛法、時間、空間,全部都無邊無際,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這麼廣闊的虛空、時間、空間都平等不動,所以你就知道,你的覺性也是平等不動的。時間、空間它還是被知的,所有這些被知都是這麼平等不動的,就知道你的覺性也是平等不動、你的能知也是平等不動的。
當然覺性的平等不動,是感覺到虛空的平等不動,是這樣對應過來的,祂感知的部分是虛空,「如是平等不動」這是祂感知的;這種感知,當然只能是一種叁昧的狀態,不是我們的思維、識心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就推知了「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空間、時間裏面的六根、六塵,這些東西都不動了,當然四大也是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祂一一舉出這些被知都平等不動了,所以就知道,覺性當然也是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這裏又倒回來;當我們感知到覺性平等不動的時候,你才會曉得你的覺性是遍布法界;時間、空間,叁世所有一切都遍布,平等不動,遍布在那裏,非常圓滿,沒有一點點地方漏掉;平等、遍布,清淨不動,圓滿遍布到沒有邊際。當你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覺性是跟整個法界合一的、是融合的;祂就不是一個不被知的狀態了。覺性在這個時候就是法性了,這樣子的覺性,在這樣子的狀態下,已經跟法界合一了,所以是法界性,是法性了。
「當知六根遍滿法界。」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你的六根,也就是你的身體,我們說這是幻的這個身體,也是遍滿法界,清淨不動的。到這個時候,這樣子的六根已經不是剛開始我們所認定的這個身體了,透過這樣的過程,它已經跟整個法界合一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你的覺性清淨,那麼從你的覺性衍生出來的六根也是這樣,是清淨遍滿法界的。「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你知道六根可以這樣子遍布,六塵當然也是遍布、遍滿的。「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當然你就會知道,地、水、火、風這四大也是遍滿的。用我們現在講的話,所有的基本粒子都遍滿,到處都是。「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所有的陀羅尼門,也是遍滿法界,到處都是。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由于妙覺性是遍滿的緣故,六根的本性、六塵的本性,都是無壞無雜;沒有什麼破綻、缺失,都沒有,圓滿無缺。「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連所有的陀羅尼門,所有的佛法,都沒有不好,都是圓滿。
這個情況就像什麼呢?「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世尊爲了要讓你知道那個無壞無雜,特別舉了例子:就像百千個燈在一個房子裏面,點了百千個燈,整個房子都亮的,就沒有影子啦!西醫的手術房,不是需要無影燈嗎?就是這樣,你找不到影子,有影子的話,就是有壞有雜啦!這個充滿亮光這樣子,就是要告訴你,這個無壞無雜是真實的,而且是充實的。就像那個燈光,你用百千個燈在一個房子裏面,點滿的話,這個房子就沒有影子,這個光就圓滿了;就是無壞無雜、圓滿的、充實的。這個例子舉的太實在,太好了。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你達到這個境地,你的根、塵、識,你的覺性,所有一切都無壞無雜,遍滿十方叁世。「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到這個時候,這位菩薩就不會被法捆綁、被卡到,「不求法脫」祂也不會要求在法上面解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祂不會厭倦生死,也不會一定要追求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祂也不會對持戒嚴謹的、清淨的人特別尊重;也不會憎恨那些毀壞禁忌、破壞戒律的人;就是平等無差,沒有分別的。「何以故?一切覺故。」爲什麼會這樣?一切都覺!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就像我們眼光一樣的,我們眼睛去看東西的時候,這個眼光本身是沒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照上去就照上去了,沒有說是喜歡照這個、不喜歡照那個,不會的,祂就是看到,沒有取舍,不會覺得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看到了以後,心裏面才會有:「啊!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那個好看、不好看,是看了以後心裏面想的。「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因爲一切覺啊,看的時候那個眼光是圓滿、沒有差別的,沒有喜歡、沒有討厭,是平等清淨的。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修習圓覺清淨心修到這個時候,修行者就沒有修、也沒有成就了;對祂來說,「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圓覺普照與寂滅是一樣的,「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法界裏面數不清的諸佛世界,也就像空中的花、虛空中的雲霧,「亂起亂滅」就在那裏隨意生起又幻滅,沒有規矩、也沒有程序;「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沒有要去接近它也沒有要離開它;不會被束縛,也沒有所謂解脫。這個時候就知道,衆生本來就是佛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不管是取了涅槃、證了菩提、或者還在生死輪回當中,都像昨天的夢。所謂昨天的夢,就是不存在了。對不對?在夢的當時,對你來講是存在的;如果是昨天的夢,今天醒來當然就不存在了。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接下來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深了。世尊說,你就會知道,生死及涅槃本來也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可以被你證的,是沒有得失的,也沒有取舍的問題;注意這裏,「其能證者」,這個能證者就是能知;「無作無止,無任無滅。」這個能證者、能知,是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沒有作止任滅,都沒有。「于此證中,無能無所」在這「證」的當中,是沒有能、沒有所,也就是沒有能知、沒有被知。「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到最後沒有證、也沒有證者,證者就是能知;「一切法性,平等不壞。」這個時候就通到法性了,平等不壞。
剛開始講的時候,世尊講到六根、六塵、虛空、時間都是清淨的,這個時候就是在講法性。再來又說覺性遍滿,所以根、塵、識也就遍滿了,所有的四大,所有的陀羅尼門,全部遍滿,遍滿之後就不動了,清淨不動。清淨不動就無壞無雜,這些都是在講法性;所以最後才會帶出來,告訴你,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在開始的時候,你看這個妄心,我要怎麼修,怎麼做,從妄心開始,就一下子做到體證;體證了就進入了自性,很快的一轉就到法性,而且轉得這麼徹底。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已經說出了菩薩祂怎麼去修,怎麼不拘泥,不受限于自性,而轉入了法性。
這個轉主要就是,當清淨了以後,又再回頭進入根、塵、識的清淨,這個時候進入法性,這樣的進入是充實的,所以這個法性的遍滿不壞,就像百千燈,光照一室,裏面無壞無雜,那麼充實而遍滿。我以前自己所體證的,我可以體證到空、寂滅,什麼都沒有;可是我現在要從這裏才能夠學到,什麼是無量無邊、遍滿;不是空的,是充實的;根、塵、識、四大、陀羅尼門等等,全部都遍滿、充實、無壞無雜,這樣子的無量無邊,這才是法性。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圓覺經》講座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