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尼門,就不能悟入,沒辦法懂了。

  

  「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世尊慈悲,請說一些方便法教我們一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普眼菩薩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衆生就是沒有悟嘛!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教這些沒有悟的衆生讓他們能夠覺悟呢?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世尊聽了就回答:問得好、問得好,你能向如來請問修行漸次,在修行的時候,一步一步該怎麼做,以及怎麼思惟、怎麼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有沒有什麼巧妙的好辦法?好,我來爲你們解說。這時候普眼菩薩就很歡喜,大家也都安靜地聽佛開示。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該怎麼做呢?世尊說,你們這些剛來學的菩薩──也就是「新學菩薩」,以及末世的衆生,如果想要求如來的淨圓覺心的話,也就是求圓覺大陀羅尼,「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就是先要離幻,要有正確的觀念,這個正確的觀念就是先要離幻。

  

  那離幻怎麼做呢?第一步要「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奢摩他是什麼?就是空觀,要先修空觀。修空觀的話就是要入定,修到最後,心中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堅持禁戒」要守戒、禁戒;這裏還特別強調是禁戒,不只是戒,是禁戒。

  

  禁戒是什麼呢?就是不可做這個、不可做那個的那種戒,這種戒就是禁戒。你要堅持自己不可以行十惡,不可以貪嗔癡慢妒,不可以耽溺吃喝玩樂…,像這種不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的戒就是禁戒,你要堅守。「堅持」就是堅定的保持、守住,持就是把它保持住,不犯禁戒,所有的壞事都不能做。

  

  「安處徒衆」,如果是新學的菩薩級的話,當然在世間一定是老師、是師父了,會有很多徒弟,如來連這個都幫忙考慮到了,所以告知要先把你的徒弟安頓好;再「宴坐靜室」到一個房間裏面靜坐。這有點像是我們一般講的閉關的狀況。所以你要閉關之前,先要把你的徒弟安排好,不然如果他們在你閉關的時候出什麼狀況的話,你就不能安心修行了。

  

  好接下來,「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這裏的「恒作是念」,是什麼意思?我想,這個就是要告訴你怎麼思惟。所以這一段是在

  你在那個閉關的狀態裏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怎麼去思惟。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這個想法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也就是在印度那個時代,認爲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組成的。所謂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認爲身體就是這四大組成的,佛是依當時他們的這個觀念來講的。我們現在因爲有科學觀念,大家都認爲我們是原子、分子組成的,所以現在也可以用我們都是原子、分子組成的這樣子想。不過現在我們還是依照經典裏面當時的想法,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的想法來說。

  

  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合起來的。「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我們的頭發、毛發、汗毛、還有指甲、牙齒,以及皮、肉、筋、骨、骨髓、腦這些東西──這些色相很明顯的垢色;所謂垢色就是色相很明確的,「皆歸于地」這些就屬于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這一類的東西都是水。大家比較不知道的是精氣,西醫裏沒有精氣,但是中醫有此一說,所謂氣就是在我們經絡上面會走的、會動的,那就是氣。這些東西、這些氣,它們就是水。至于「暖氣歸火」,身上的溫度、體溫就是火。「動轉歸風」你的手會動、心髒怦怦跳,這一類會動的就算風。

  

  「四大各離」我們的身體就這四大合成的,既然說是合成的,當然也可以把它拆開,如果把它拆開的話,「四大各離」就分開了,「今者妄身當在何處?」那你的身體在哪裏?你的身體就不見了;所以就知道身體是幻化的。這樣講大家可能還不太容易明了,我另外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不要講身體,就講汽車好了。你有一部轎車,你把車子的零件一個一個全部拆開來,分別放置;這時候,你的車子在哪裏?你的車子還在不在?你的汽車不在了,那些只是零件,不是汽車。汽車的形成,是這些零件組裝起來以後的一個和合的相。這個和合的相,我們就說它是汽車,所以這個汽車的相是一個幻化的、是虛的、是沒有本體的;沒有它自己的本體,它只是一個虛的相、和合而成的。汽車這麼一個相,它是虛幻的、是一種緣,它是各種零件裝配起來、組合起來以後,會動、會跑,那個時候它就是汽車,所以汽車這個東西是一個幻相。

  

  就算汽車的一個一個零件都是真實的,但合起來的汽車這個相還是幻化的,對不對?假如這些零件也是幻化的,那麼把它組起來,又生出一個幻化的汽車的相,那就是幻中幻啰。

  

  世尊現在就是跟我們講這個比喻,如果對照到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是由這些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都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那把這些東西統統拆開了以後,你的身體在哪裏呀?只要把它拆開,一個一個還是把它擺得好好的,但你的身體在哪裏呢?所以這就是「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就是身體,那是一個幻有的、虛幻的。

  

  這一段代表什麼呢?世尊是要你在那一個靜室裏面,自己仔細的想這個事情:「喔,我這個身體是幻化的,真的是幻化的…」

  

  好,這一品就先講到這裏,接下來大家可以問問題。

  

  【現場問答】

  

  問:被知的都不是,有些人是沒有辦法用;可不可以改成「知道的都不是」?師:可以啊,可以。

  

  問:一切皆幻,爲何還要修佛法?佛法亦幻。

  師:爲什麼要修?就是因爲你不修的話,你不會知道這是幻的。當你知道的時候,又不能說知道,說知道又落入斷滅;這一切都是要修了以後才會明白。這樣子的明白對我們有意義嗎?有用嗎?有用。

  

  怎麼說呢?如果你不修的話,在生死輪回這個關系裏面,是被卡來卡去的,是很痛苦、到處會碰壁的,到處都不順,煩惱就很多,不如意就很多。你修了就明白了,就解脫了;這個時候,生死幻化的輪回,對你來講就不是妨礙了。打一個比喻,像我們人掉到水裏面,是很慌張的,要想辦法怎麼遊泳、怎麼不淹死。當我們掉到水裏面的時候,這個水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困難,可是魚呢,水對它來說太好了,魚在水裏是悠哉自在的。

  

  我們修行就像這樣,你不修就像一個人掉到水裏面,會有很多困難、很多掙紮。當你修出來就解脫了,你就變成魚了;那些困難對你來講,就變成一些好用的資源,這是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有人想,反正是幻的嘛,痛苦就痛苦,反正痛苦也是幻,無所謂呀。如果你能看得這麼徹底也OK,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你沒辦法看得那麼徹底、那麼透,那還是學佛修行比較好,是可以解掉這些問題的。

  

  問:《金剛經》說,修行人于法不說斷滅相,是否與您所說的「不入斷滅」是同一意思?

  師:對,就是這個意思。

  

  問:雖知一切法皆幻,但面對現實人生的苦事,除了能觀如幻,只能寬心。但境界仍舊存在是事實,心想是幻,而境是實(以凡眼觀),那對于這種情況,如何才能進一步觀察,以超越難關?

  

  師:現實的這些事情,快樂的事情你沒有說,只提出苦事。那麼,如果以凡夫的眼,這個境是實的,那你就要有一個平衡:苦事你把它當作實的時候,快樂的事情也要把它當作是實。千萬不要學了佛法以後,把快樂的事情都看是虛幻的,苦的事情卻是實在的,那學佛就痛苦了。

  

  

我們最好的辦法,你把它顛倒一下。快樂的事情把它當作是真實的,苦的事情是虛幻的;你學佛日子就好過啦。這樣子的話,你就有辦法超越,也就有辦法幫助你過這些難關。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就把快樂的事情當作是真實的;不好的事情,你就用佛法的辦法:「嗯,那是虛幻的,不用在意。」這樣子的話,你可以練就把事情看虛幻的那種能耐,日子也比較好過一點。這是我們可以用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學佛以後變得正好相反,把好事都看成虛幻,壞事卻都還是真的,這樣的日子太難過了,應該調整過來,對修行才有幫助,日子也好過些。

  

  

  問:融入幻化能被知嗎?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嗎?

  師:「融入幻化」能被知,如幻叁昧是知道的;不但知道,還可以享用。「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嗎?」對的,這樣你才能夠得到如幻叁昧,不然你得不到。因爲我們都是不入斷滅的,所以當我說:「你這樣才會得到」,那個得到就是「是名得到」,全部都是在「是名得到」這個狀態的。所以只要是「是名得到」,那就是「得到就是沒有得到」。

  

  問:本來無一物,何有幻、何有實、何有覺?

  師:對啊,沒錯呀,如果你真的是本來無一物的話,哪有什麼幻、什麼實、什麼覺?對啊,沒錯,是這樣。可是問題就在于,你不是本來無一物,你本來有很多物,所以才會有這些問題。

  

  問: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修無從修。神秀修一輩子還未覺,如是修二、叁十年值得嗎?爲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覺?

  

  師: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沒錯,是這樣;修無從修,神秀修了一輩子還是沒有覺,如是修二、叁十年值得嗎?何止修了一輩子,很多人修了叁大阿僧祇劫輩子都還沒有覺呢!所以一輩子有什麼了不起,修個二、叁十年值得嗎?沒有什麼值得,也沒有什麼不值得。

  

  我這樣說好了,你吃了二、叁十年的飯,你還要吃嗎?你值得吃嗎?很多人都會問諸如此類什麼值不值得的問題,我不知道提問的人是什麼意思?譬如也有人說:「唉呀,你做人做了那麼多次了,這一輩子又來做人,你不會膩嗎?」所以應該說,這類問題都非爲正問。問的沒有道理,問的實在不知所雲。

  

  再來,爲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覺?不對啊,誰說六祖沒有修行?這是你自己說的,把六祖找來問祂有沒有修?所以這個想法也是不對的。

  

  好,問題都回答完了。我們就講解到這裏。謝謝各位。

  

《《圓覺經》講座 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