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叁

  

《圓覺經》講座(叁)2010051527

  

  

時間:2010年05月15、27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臺北精舍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今天要講的是《圓覺經》〈普眼品第叁〉。

  

  我們來看經文:「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個時候,普眼菩薩就從大衆中,從座位站起來,「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祂就問:「大悲世尊,」希望世尊能夠「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不但爲當時參與法會的菩薩衆,還要爲沒有來參加法會的、末法時期的一切衆生「演說」,說什麼呢?說「菩薩修行漸次」,也就是菩薩修行的時候,一步一步是怎麼做的?

  

  「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菩薩修行要怎麼想?要怎麼住持?住就是把握住這個方法,持就是保持它,如何把這個方法好好的把握住,好好的去執行。普眼菩薩要請世尊講「菩薩的修行漸次」,就是菩薩修行的時候,祂是一步一步怎麼做的?在這麼一步一步做的時候,要怎麼去想?又要怎麼去執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實際而真實。

  

  接著普眼菩薩又說:「衆生未悟,」末法時期的衆生還沒有開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有什麼方便法?衆生沒有開悟,他完全不懂,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在完全不懂的狀況下也可以做,這就是作何方便,讓他們沒有開悟的都能開悟。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末法時期,像這樣子沒有開悟的衆生,他沒有正確的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聽到佛說圓覺叁昧,就是前面兩章講的圓覺叁昧,他們都不懂,他們聽到世尊說的叁昧,說的那麼高超,「心生迷悶」他們一點都不懂,一定非常的迷惑、又很煩悶,完全不明白,不知所雲。「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這樣子的話,衆生對于圓覺叁昧,這個大陀羅尼門圓覺,他怎麼會進去?怎麼能夠開悟?怎麼能夠入這個叁昧呢?「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希望佛能夠爲我們菩薩輩,以及末世的衆生,說一個巧妙的好辦法,讓我們在不懂的情況下,也能夠懂。「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普眼菩薩問得非常真切而實際。實際的狀況也真的是如此,如果已經開悟、已經懂了,當然佛說圓覺叁昧都沒有問題。問題就是在末世時期,衆生根本都不懂,都不知道、不明白,在不明白的狀況下,如何能夠變得明白?普眼菩薩提出來的問題是實情,衆生當然是沒有悟,當然是不懂。所以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不懂的時候,怎麼樣才可以變懂?」

  

  菩眼菩薩就是請世尊來解這個問題。佛都是這個樣子的,你要問祂問題,你問祂了,祂就會講,你沒有問祂,祂也不曉得要講。你問的非常真切,祂就會講得真切;這個普眼菩薩是問得非常貼切,而且真實。祂真的看到了末法時期衆生真正的困難處,祂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祂就這麼問了。

  

  菩眼菩薩會這麼問,當然是對衆生非常的了解。祂爲什麼會對衆生非常了解?因爲祂對衆生很慈悲;對衆生如果不慈悲的話,不會那麼了解;也就是祂對衆生非常的體貼,才能夠曉得衆生真正的困難;如果不夠體貼的話,是問不出這個問題的。祂知道衆生的困難,這種體貼,就是一種慈悲。有這樣的慈悲的心,才問得出這樣的問題;當祂這樣子問出來的時候,就感動了世尊。

  

  所以這個時候世尊就回答了。「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世尊說,你能夠爲菩薩和末世衆生問修行漸次,也就是問修行的程序、步驟,一步一步該怎麼做?在修行漸次當中,是怎麼思惟、怎麼想?是怎麼實踐、怎麼做的?「乃至假說種種方便」就是舉一些實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釋迦佛被普眼菩薩的慈悲心感動,就說:我來教你、我來教你。「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世尊說,新學的菩薩以及末世衆生,想要得到如來淨圓覺心──就是圓覺大陀羅尼門,「應當正念」,應當要有正確的觀念;正念就是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認知。正確的觀念是什麼呢?「遠離諸幻」,就是要遠離這些幻化的部分,只要是幻化的部分都要遠離,你要有這個觀念。正念就是「遠離諸幻」,就是離開這些幻化。

  

  「先」就是第一步怎麼做。修行漸次的第一步做什麼呢?「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修空觀──奢摩他行就是空觀。空觀怎麼修?就是心中妄想不起、妄念不起;所有的妄念都不起,這就是空觀。也可以說,把心靜下來不起妄念。「堅持禁戒」堅持守戒,戒有很多,所有的禁戒都要堅持守住。要守戒,這是第一步。我們修行在做的就是要守戒,妄想、妄念不起,就是這樣。

  

  接下來「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把你教的人安頓好,因爲這些新學的菩薩大概都會有徒弟,沒有徒弟可能也有親屬,先要把他們安頓好,自己到一個安靜的房間裏面靜坐。這個步驟就是修行漸次的第一步,這一步是能做到的,即便你還沒有開悟,你都不懂,還是可以做到這修行的第一步。

  

  「宴坐靜室」,在這個靜室裏面做什麼?「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恒作是念」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直這麼想。「恒」就是一直,一直這麼認爲、或是這麼思惟、這麼想。怎麼想?想什麼呢?就想「我今此身」,我現在這個身體,「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我這個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的。

  

  說到這裏,我就要講一下,世尊說法是對當時印度的人講的,當時印度人他們的文化裏認爲:「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組合起來的」,所謂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是由這四個東西組合起來的,所以世尊才會跟他們這樣講。如果是我們現在的話,我們會認爲身體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但是那個時候沒有原子、分子;那個時候是說四大。

  

  我們還是順著經文來看。世尊說:「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這幾樣東西都是屬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這些都屬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手會動,身體會搖擺,只要這個動呀、轉呀、或者心髒會跳,這些都是風。身體的熱氣、溫度就屬于火。也就是整個身體都歸于這四大。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把這四大拆散、分開的話,「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你的身體在哪裏?把你拆散了以後,你在哪裏?現在的話則是說:把身上所有的原子、分子都分開、把它解散了,那你的身體在哪裏?拆開了,當然身體就沒有了。「即知此身畢竟無體」拆散了就沒有了,所以你沒有身體,那你的身體是什麼呢?「和合爲相」身體只是組合起來的一個組合相;合起來的組合相叫做身體,但組合相又不是地水火風,也不是原子、分子。所以說,四大並不是你的身體。但是四大組合以後,産生了一個和合的相,那個和合的相就叫身體。

  

  「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所以實際上,這個身體這個相是幻化的,是一個組合起來的相。大家聽到這裏,可能不會有那麼實際的感受,我來舉一個例子,例如汽車,你把汽車所有的零件統統拆開,把它擺在那裏,一個都不少,攤開來;這一攤開來,當然就變成是各式各樣的零件。那我就要問:「汽車在哪裏?」汽車沒有了。你說那些零件就是汽車嗎?零件不是汽車呀,那是零件;它也不會跑,也不能載人呀!真正的汽車,一定要把它組合起來。組合起來它才可以動,可以載人,那個時候才叫做汽車。所以這個汽車是一個和合的相,也不是真實的。這個情況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把身體的四大拆散了,也就是把我們的原子、分子統統拆散,拆散就沒有身體了,只是原子、分子,所以「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把四大組合起來,就有一個和合的相,這個相就是身體,這個身體就是六根,所以這個六根也都是幻化的,這六根是和合爲相的一個妄有。我們現說的話,就是原子、分子組成和合的相,形成所謂的六根,所以也是一個幻相。「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你的這個身體,就這樣有了六根;也就是說六根是四大組合起來,或說是原子、分子組合起來的和合相,就成爲我們的身體。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當這個身體和合成功的時候,身…

《《圓覺經》講座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