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三

  

《圆觉经》讲座(三)2010051527

  

  

时间:2010年05月15、27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台北精舍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今天要讲的是《圆觉经》〈普眼品第三〉。

  

  我们来看经文:「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个时候,普眼菩萨就从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祂就问:「大悲世尊,」希望世尊能够「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不但为当时参与法会的菩萨众,还要为没有来参加法会的、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演说」,说什么呢?说「菩萨修行渐次」,也就是菩萨修行的时候,一步一步是怎么做的?

  

  「云何思惟?云何住持?」菩萨修行要怎么想?要怎么住持?住就是把握住这个方法,持就是保持它,如何把这个方法好好的把握住,好好的去执行。普眼菩萨要请世尊讲「菩萨的修行渐次」,就是菩萨修行的时候,祂是一步一步怎么做的?在这么一步一步做的时候,要怎么去想?又要怎么去执行?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际而真实。

  

  接着普眼菩萨又说:「众生未悟,」末法时期的众生还没有开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有什么方便法?众生没有开悟,他完全不懂,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在完全不懂的状况下也可以做,这就是作何方便,让他们没有开悟的都能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末法时期,像这样子没有开悟的众生,他没有正确的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听到佛说圆觉三昧,就是前面两章讲的圆觉三昧,他们都不懂,他们听到世尊说的三昧,说的那么高超,「心生迷闷」他们一点都不懂,一定非常的迷惑、又很烦闷,完全不明白,不知所云。「即于圆觉不能悟入」这样子的话,众生对于圆觉三昧,这个大陀罗尼门圆觉,他怎么会进去?怎么能够开悟?怎么能够入这个三昧呢?「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希望佛能够为我们菩萨辈,以及末世的众生,说一个巧妙的好办法,让我们在不懂的情况下,也能够懂。「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眼菩萨问得非常真切而实际。实际的状况也真的是如此,如果已经开悟、已经懂了,当然佛说圆觉三昧都没有问题。问题就是在末世时期,众生根本都不懂,都不知道、不明白,在不明白的状况下,如何能够变得明白?普眼菩萨提出来的问题是实情,众生当然是没有悟,当然是不懂。所以祂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懂的时候,怎么样才可以变懂?」

  

  菩眼菩萨就是请世尊来解这个问题。佛都是这个样子的,你要问祂问题,你问祂了,祂就会讲,你没有问祂,祂也不晓得要讲。你问的非常真切,祂就会讲得真切;这个普眼菩萨是问得非常贴切,而且真实。祂真的看到了末法时期众生真正的困难处,祂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祂就这么问了。

  

  菩眼菩萨会这么问,当然是对众生非常的了解。祂为什么会对众生非常了解?因为祂对众生很慈悲;对众生如果不慈悲的话,不会那么了解;也就是祂对众生非常的体贴,才能够晓得众生真正的困难;如果不够体贴的话,是问不出这个问题的。祂知道众生的困难,这种体贴,就是一种慈悲。有这样的慈悲的心,才问得出这样的问题;当祂这样子问出来的时候,就感动了世尊。

  

  所以这个时候世尊就回答了。「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说,你能够为菩萨和末世众生问修行渐次,也就是问修行的程序、步骤,一步一步该怎么做?在修行渐次当中,是怎么思惟、怎么想?是怎么实践、怎么做的?「乃至假说种种方便」就是举一些实例。「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释迦佛被普眼菩萨的慈悲心感动,就说:我来教你、我来教你。「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世尊说,新学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想要得到如来净圆觉心──就是圆觉大陀罗尼门,「应当正念」,应当要有正确的观念;正念就是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认知。正确的观念是什么呢?「远离诸幻」,就是要远离这些幻化的部分,只要是幻化的部分都要远离,你要有这个观念。正念就是「远离诸幻」,就是离开这些幻化。

  

  「先」就是第一步怎么做。修行渐次的第一步做什么呢?「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修空观──奢摩他行就是空观。空观怎么修?就是心中妄想不起、妄念不起;所有的妄念都不起,这就是空观。也可以说,把心静下来不起妄念。「坚持禁戒」坚持守戒,戒有很多,所有的禁戒都要坚持守住。要守戒,这是第一步。我们修行在做的就是要守戒,妄想、妄念不起,就是这样。

  

  接下来「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把你教的人安顿好,因为这些新学的菩萨大概都会有徒弟,没有徒弟可能也有亲属,先要把他们安顿好,自己到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静坐。这个步骤就是修行渐次的第一步,这一步是能做到的,即便你还没有开悟,你都不懂,还是可以做到这修行的第一步。

  

  「宴坐静室」,在这个静室里面做什么?「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恒作是念」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直这么想。「恒」就是一直,一直这么认为、或是这么思惟、这么想。怎么想?想什么呢?就想「我今此身」,我现在这个身体,「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我这个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的。

  

  说到这里,我就要讲一下,世尊说法是对当时印度的人讲的,当时印度人他们的文化里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组合起来的」,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是由这四个东西组合起来的,所以世尊才会跟他们这样讲。如果是我们现在的话,我们会认为身体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原子、分子;那个时候是说四大。

  

  我们还是顺着经文来看。世尊说:「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几样东西都是属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些都属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手会动,身体会摇摆,只要这个动呀、转呀、或者心脏会跳,这些都是风。身体的热气、温度就属于火。也就是整个身体都归于这四大。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把这四大拆散、分开的话,「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你的身体在哪里?把你拆散了以后,你在哪里?现在的话则是说:把身上所有的原子、分子都分开、把它解散了,那你的身体在哪里?拆开了,当然身体就没有了。「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拆散了就没有了,所以你没有身体,那你的身体是什么呢?「和合为相」身体只是组合起来的一个组合相;合起来的组合相叫做身体,但组合相又不是地水火风,也不是原子、分子。所以说,四大并不是你的身体。但是四大组合以后,产生了一个和合的相,那个和合的相就叫身体。

  

  「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所以实际上,这个身体这个相是幻化的,是一个组合起来的相。大家听到这里,可能不会有那么实际的感受,我来举一个例子,例如汽车,你把汽车所有的零件统统拆开,把它摆在那里,一个都不少,摊开来;这一摊开来,当然就变成是各式各样的零件。那我就要问:「汽车在哪里?」汽车没有了。你说那些零件就是汽车吗?零件不是汽车呀,那是零件;它也不会跑,也不能载人呀!真正的汽车,一定要把它组合起来。组合起来它才可以动,可以载人,那个时候才叫做汽车。所以这个汽车是一个和合的相,也不是真实的。这个情况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把身体的四大拆散了,也就是把我们的原子、分子统统拆散,拆散就没有身体了,只是原子、分子,所以「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把四大组合起来,就有一个和合的相,这个相就是身体,这个身体就是六根,所以这个六根也都是幻化的,这六根是和合为相的一个妄有。我们现说的话,就是原子、分子组成和合的相,形成所谓的六根,所以也是一个幻相。「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你的这个身体,就这样有了六根;也就是说六根是四大组合起来,或说是原子、分子组合起来的和合相,就成为我们的身体。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当这个身体和合成功的时候,身…

《《圆觉经》讲座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