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动了、无觉也动了,有觉无觉都没有,就是不动,就是没受到影响,没有牵连、没有关连。这一段讲出了要点,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边讲明白了。接下来就告诉你方便渐次,该怎么做。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我们再来解说这一段。「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说我们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想要解脱的话,就要做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就是要离开虚幻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由于坚定的、固执的、持有的远离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坚定的远离心,使得你将如幻的心也远离了。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这个坚持远离的心,本身也是幻化的,也远离了。「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开远离也是幻,也要远离。离到后来是什么?「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离到没有东西可离了,诸幻才被你清除掉。

  

  所以「离幻」不容易呀!比如说我要「离幻」,可是我抓住了「要离幻」;那现在告诉你,这个「要离幻」也要离,这个也不能抓、也要离。那么到底要离到什么程度?一直要离到没有东西可以离了,这个时候才是把所有的幻化境界去除了。比如说你要离这个幻,你是拿一个远离心然后才能离;这个远离心本身也是幻,你本身拿的就是一个幻,所以这就是以幻修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就像钻木取火,在讲这部经的时候还没有火柴,所以是用钻木取火的,这两个木头都是幻的呀,可是它们对着这样子搓、搓、搓…,真的会搓出火来。「两木相因」两个木头这样子对着摩擦转动,「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火一烧起来,这两个木头都烧光了、都没有了。「以幻修幻,亦复如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个远离诸幻、那个坚持这样子做,就跟钻木取火一样,火出来了以后,把木给消灭了;如同最后这些幻化的东西也都消灭了一样。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里是重点。「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什么叫做不入断灭?断灭的意思是什么?这一点我要说明一下。断灭的意思就是:当你觉得「我把一件事情完成了」,这就是断灭。我们做很多事情之后会问「有没有完成?」「完成了。」这个完成就是断灭;做一件事情,你说你完成了,那个完成就是断灭。

  

  一般人看的时候不会知道自己已经落入断灭了,如果世尊说「诸幻虽尽,不入完成。」大家或许就知道了。但是如果这样讲的话,你也不会真的懂。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祂修成了吗?「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祂说「没有得。」「我有说法吗?」「没有说。」这个就是不入断灭。无得无失,没有得也没有失,那样子就是不入断灭。

  

  这样子看的话,就知道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断灭。例如读书一定要毕业,对不对?毕业就是断灭。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完成、要成功;那个成功就是断灭。所以祂告诉你:「诸幻虽尽」虽然幻都消失了,但不要以为:那我就成功啦!这样想就断灭了。所以呢,做完了,没有,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子;做了就做了,也没有什么完成、失败,没有这些东西,这样才不入断灭。这里讲的是很深的。

  

  有关「离远诸幻」,这个「离远」,我还要用另外的方法来讲。这个方法我曾经讲过很多次,就是「被知的都不是」。我们说:有能知、有被知;能知是什么?能知就是我们的觉性。被知是什么?就是被我们知道的一切,当然也包含被我们拥有的一切,被拥有也算是被知。只要是被知的,就是这里所讲的幻化,就是所谓的幻化境界。

  

  对于幻化境界,我们常常会有个困扰:因为虽然说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可是看起来都不像幻化呀!比如说钞票,或许假钞我们会看做是幻化的,但看到真钞就不会觉得幻化啦!哎,我们还在这里对知道的、看到的对象去分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而佛经这里讲的幻化境界,祂告诉你,所有的都是幻化的!但这样讲又很难让人懂,所有的什么呢?所有一切是什么呢?我再一次告诉大家:只要是被你知道的、被你拥有的,都是幻化的。现在要远离幻化,该怎么做呢?──只要被你知道,就把它远离。

  

  像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开始讲要远离幻化的境界,但立刻又告诉你这个远离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远离是幻化的?用我们刚才讲的原则来看就很容易,因为「远离」被你知道了,「远离」被你拿来用,这个「远离」就是幻化的。喔,这个「远离」是幻化的;咦,远离的心呢?又被我感觉到了;被你感觉到也是一样,就再把它远离。啊,那佛经也被我知道啦,那怎么办?远离。再把它远离。那说要入三昧,咦,又被我知道啦,就远离!feeling被我知道啦,远离!只要被你知道的,都把它远离。远离到什么时候呢?要远离到没有东西了,没有被知道的东西了,被你知道的东西没有了,找不到了,没有了,「即除诸幻」那个时候才把幻去掉了。

  

  这就是在这部经里面世尊要表达的方法。而我呢,我是用「被知的都不是」这个办法,只要被我知道,「啪」不是,就不要了。同样要做得非常彻底,被知的都不是,哈,又被我知道啦,那个「知道『被知的都不是』」的心,就再一次「啪」不要。这里面,连远离的心也要远离,那究竟要远离到什么程度?这个要靠你自己做了。你心中只要存有一点点知觉,那个知觉就是幻,你就还没有彻底远离。直到你把全部都离掉,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是。

  

  所谓什么都没有,就是被知的都没有了,就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才叫做「即除诸幻」;但要注意,「即除诸幻」这个状况,也不可落入断灭,认为「我除干净了」,小心喔,这念头一起被知就又跑出来了。所以说,也没有「离完了」,不管什么,统统没有。

  

  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说了,对不对?没办法说呀!只要一说出来,怎么样?都是诸幻嘛,连起心动念也不行呀。你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幻。那么,「即除诸幻」到底是什么滋味?什么滋味都没有。不能说,所以叫不可说,说不出来,说出来的都是错的,就都不是。这种状况要自己去品尝的,你品尝到了就知道了,但你也不能有品尝到的这个心,因为「喔,我品尝到了」那又不是了。大家就是要做到这样!

  

  有些人说「我修成了」,糟了,一高兴说出:「我做到了、我修成了」就完了,就结束了。所以这种地方,用文字、经典叙述,只能叙述到这里;至于是什么,没有办法讲的,是无法讲的,只有自己去做、去修了。方法已经告诉大家了,修行渐次、诀窍已经告诉你了,我告诉大家的「被知的都不是」,就是诀窍啊,而且更好用,更容易做。如果你们做来做去还是做不动、做不了,那是自己功力不够的问题。佛法已经讲了,而且讲的非常清楚,我的补充更清楚,但想要达到,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做、自己老实去修。

  

  接下来,「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一段就是「知幻即离」。用我说的话:只要知道这是被知的,不管它是什么,就离开它。「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是这么直接,就这么一个办法而已,没有其他方便。有没有变通更简便的方法?没有,就是这个,「被知的都不是」已经到底了,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办法。

  

  「离幻即觉」只要一离幻,你就觉了。但是这个「觉」,你不能讲、也不能想,只能怎样?自己去品尝!「亦无渐次」这个「觉」没有渐次,并不是说我先觉第一步、然后觉第二步、再觉第三步这样逐步觉上来,没有,没有这样的,一觉就觉了,这是没有渐次的。「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能离幻,永远离开幻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我想这个偈就不用解释了,意思跟前面的内容一样,世尊重复说一遍就是了。

  

  好,〈普贤品第二〉讲完了,这一篇比较短;接下来我们看〈普眼品第三〉。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这个时候,轮到普眼菩萨来问问题,问什么问题呢?普眼菩萨希望佛演说菩萨修行的渐次;也就是大家在修行的时候,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云何思惟」要怎么想,「云何住持」如何住在一个正确的方式上,而且保持它。「众生未悟作何方便?」众生如果不懂、没有开悟,那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虽然众生不懂,还是有办法把他教会,「作何方便普令开悟?」让众生能够觉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些众生,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开悟,所以他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方便法,没有巧妙的好方法,也没有正思惟,他的想法也是错的。这样子,听了佛说的菩萨如幻三昧,「心生迷闷」就会觉得很迷惑、听不懂。这样子的迷惑、不懂,「即于圆觉不能悟入」,对于圆觉这个大陀罗…

《《圆觉经》讲座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