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座 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動了、無覺也動了,有覺無覺都沒有,就是不動,就是沒受到影響,沒有牽連、沒有關連。這一段講出了要點,釋迦牟尼佛已經在這邊講明白了。接下來就告訴你方便漸次,該怎麼做。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我們再來解說這一段。「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是說我們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想要解脫的話,就要做一件事情,是什麼事情呢?就是要離開虛幻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由于堅定的、固執的、持有的遠離心。「心如幻者,亦複遠離」堅定的遠離心,使得你將如幻的心也遠離了。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這個堅持遠離的心,本身也是幻化的,也遠離了。「離遠離幻,亦複遠離」,離開遠離也是幻,也要遠離。離到後來是什麼?「得無所離,即除諸幻。」離到沒有東西可離了,諸幻才被你清除掉。

  

  所以「離幻」不容易呀!比如說我要「離幻」,可是我抓住了「要離幻」;那現在告訴你,這個「要離幻」也要離,這個也不能抓、也要離。那麼到底要離到什麼程度?一直要離到沒有東西可以離了,這個時候才是把所有的幻化境界去除了。比如說你要離這個幻,你是拿一個遠離心然後才能離;這個遠離心本身也是幻,你本身拿的就是一個幻,所以這就是以幻修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就像鑽木取火,在講這部經的時候還沒有火柴,所以是用鑽木取火的,這兩個木頭都是幻的呀,可是它們對著這樣子搓、搓、搓…,真的會搓出火來。「兩木相因」兩個木頭這樣子對著摩擦轉動,「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火一燒起來,這兩個木頭都燒光了、都沒有了。「以幻修幻,亦複如是」,我們剛才所講的那個遠離諸幻、那個堅持這樣子做,就跟鑽木取火一樣,火出來了以後,把木給消滅了;如同最後這些幻化的東西也都消滅了一樣。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這裏是重點。「諸幻雖盡,不入斷滅。」什麼叫做不入斷滅?斷滅的意思是什麼?這一點我要說明一下。斷滅的意思就是:當你覺得「我把一件事情完成了」,這就是斷滅。我們做很多事情之後會問「有沒有完成?」「完成了。」這個完成就是斷滅;做一件事情,你說你完成了,那個完成就是斷滅。

  

  一般人看的時候不會知道自己已經落入斷滅了,如果世尊說「諸幻雖盡,不入完成。」大家或許就知道了。但是如果這樣講的話,你也不會真的懂。這也就是爲什麼佛說祂修成了嗎?「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嗎?」祂說「沒有得。」「我有說法嗎?」「沒有說。」這個就是不入斷滅。無得無失,沒有得也沒有失,那樣子就是不入斷滅。

  

  這樣子看的話,就知道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斷滅。例如讀書一定要畢業,對不對?畢業就是斷滅。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完成、要成功;那個成功就是斷滅。所以祂告訴你:「諸幻雖盡」雖然幻都消失了,但不要以爲:那我就成功啦!這樣想就斷滅了。所以呢,做完了,沒有,什麼都沒有,就這樣子;做了就做了,也沒有什麼完成、失敗,沒有這些東西,這樣才不入斷滅。這裏講的是很深的。

  

  有關「離遠諸幻」,這個「離遠」,我還要用另外的方法來講。這個方法我曾經講過很多次,就是「被知的都不是」。我們說:有能知、有被知;能知是什麼?能知就是我們的覺性。被知是什麼?就是被我們知道的一切,當然也包含被我們擁有的一切,被擁有也算是被知。只要是被知的,就是這裏所講的幻化,就是所謂的幻化境界。

  

  對于幻化境界,我們常常會有個困擾:因爲雖然說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可是看起來都不像幻化呀!比如說鈔票,或許假鈔我們會看做是幻化的,但看到真鈔就不會覺得幻化啦!哎,我們還在這裏對知道的、看到的對象去分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而佛經這裏講的幻化境界,祂告訴你,所有的都是幻化的!但這樣講又很難讓人懂,所有的什麼呢?所有一切是什麼呢?我再一次告訴大家:只要是被你知道的、被你擁有的,都是幻化的。現在要遠離幻化,該怎麼做呢?──只要被你知道,就把它遠離。

  

  像在這裏,釋迦牟尼佛開始講要遠離幻化的境界,但立刻又告訴你這個遠離也是幻化的。爲什麼遠離是幻化的?用我們剛才講的原則來看就很容易,因爲「遠離」被你知道了,「遠離」被你拿來用,這個「遠離」就是幻化的。喔,這個「遠離」是幻化的;咦,遠離的心呢?又被我感覺到了;被你感覺到也是一樣,就再把它遠離。啊,那佛經也被我知道啦,那怎麼辦?遠離。再把它遠離。那說要入叁昧,咦,又被我知道啦,就遠離!feeling被我知道啦,遠離!只要被你知道的,都把它遠離。遠離到什麼時候呢?要遠離到沒有東西了,沒有被知道的東西了,被你知道的東西沒有了,找不到了,沒有了,「即除諸幻」那個時候才把幻去掉了。

  

  這就是在這部經裏面世尊要表達的方法。而我呢,我是用「被知的都不是」這個辦法,只要被我知道,「啪」不是,就不要了。同樣要做得非常徹底,被知的都不是,哈,又被我知道啦,那個「知道『被知的都不是』」的心,就再一次「啪」不要。這裏面,連遠離的心也要遠離,那究竟要遠離到什麼程度?這個要靠你自己做了。你心中只要存有一點點知覺,那個知覺就是幻,你就還沒有徹底遠離。直到你把全部都離掉,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才是。

  

  所謂什麼都沒有,就是被知的都沒有了,就是這樣子,這個時候才叫做「即除諸幻」;但要注意,「即除諸幻」這個狀況,也不可落入斷滅,認爲「我除幹淨了」,小心喔,這念頭一起被知就又跑出來了。所以說,也沒有「離完了」,不管什麼,統統沒有。

  

  這個事情沒有辦法說了,對不對?沒辦法說呀!只要一說出來,怎麼樣?都是諸幻嘛,連起心動念也不行呀。你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是幻。那麼,「即除諸幻」到底是什麼滋味?什麼滋味都沒有。不能說,所以叫不可說,說不出來,說出來的都是錯的,就都不是。這種狀況要自己去品嘗的,你品嘗到了就知道了,但你也不能有品嘗到的這個心,因爲「喔,我品嘗到了」那又不是了。大家就是要做到這樣!

  

  有些人說「我修成了」,糟了,一高興說出:「我做到了、我修成了」就完了,就結束了。所以這種地方,用文字、經典敘述,只能敘述到這裏;至于是什麼,沒有辦法講的,是無法講的,只有自己去做、去修了。方法已經告訴大家了,修行漸次、訣竅已經告訴你了,我告訴大家的「被知的都不是」,就是訣竅啊,而且更好用,更容易做。如果你們做來做去還是做不動、做不了,那是自己功力不夠的問題。佛法已經講了,而且講的非常清楚,我的補充更清楚,但想要達到,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做、自己老實去修。

  

  接下來,「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這一段就是「知幻即離」。用我說的話:只要知道這是被知的,不管它是什麼,就離開它。「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沒有其他的辦法,就是這麼直接,就這麼一個辦法而已,沒有其他方便。有沒有變通更簡便的方法?沒有,就是這個,「被知的都不是」已經到底了,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辦法。

  

  「離幻即覺」只要一離幻,你就覺了。但是這個「覺」,你不能講、也不能想,只能怎樣?自己去品嘗!「亦無漸次」這個「覺」沒有漸次,並不是說我先覺第一步、然後覺第二步、再覺第叁步這樣逐步覺上來,沒有,沒有這樣的,一覺就覺了,這是沒有漸次的。「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能離幻,永遠離開幻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我想這個偈就不用解釋了,意思跟前面的內容一樣,世尊重複說一遍就是了。

  

  好,〈普賢品第二〉講完了,這一篇比較短;接下來我們看〈普眼品第叁〉。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這個時候,輪到普眼菩薩來問問題,問什麼問題呢?普眼菩薩希望佛演說菩薩修行的漸次;也就是大家在修行的時候,要怎麼一步一步做。「雲何思惟」要怎麼想,「雲何住持」如何住在一個正確的方式上,而且保持它。「衆生未悟作何方便?」衆生如果不懂、沒有開悟,那麼有沒有什麼好方法?雖然衆生不懂,還是有辦法把他教會,「作何方便普令開悟?」讓衆生能夠覺悟。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這些衆生,因爲他們本來就沒有開悟,所以他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方便法,沒有巧妙的好方法,也沒有正思惟,他的想法也是錯的。這樣子,聽了佛說的菩薩如幻叁昧,「心生迷悶」就會覺得很迷惑、聽不懂。這樣子的迷惑、不懂,「即于圓覺不能悟入」,對于圓覺這個大陀羅…

《《圓覺經》講座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