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座(二)/20100410
时间:2010年04月10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者: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我们今天要讲《圆觉经》第二品〈普贤品第二〉,我先来念这段经文。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一品是普贤菩萨发问的。普贤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到佛前顶礼。顶礼的时候就在佛的脚前面,顶礼完了以后右绕三匝,围着释迦牟尼佛走三圈。右绕就是顺时钟绕佛走,顺时钟绕行的话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如果是逆时钟转的话,是代表要防御的。右绕和左绕是有不同意义的,这个法会是要讲《圆觉经》,是要得佛的加持、加被,所以是右绕。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前面普贤菩萨已经顶礼过了,要问话的时候是长跪。长跪就是单脚跪下,叉手就是一只手碰在地上,有点像清朝官员向皇帝跪下的时候,伸个拳头在地上「噗」碰一下;只不过这里是用手指这样叉的。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普贤菩萨说:「大悲世尊,希望您能够为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一切修大乘的众生…」,所以祂不只是为当时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也为没有来的、末世的──就是末法时期要修大乘的众生,希望世尊为他们说明,对于圆觉清净境界,该如何修行?
圆觉清净境界指的是什么?就是第一品里面讲的,佛有一个大陀罗尼门,名叫「圆觉」,就是这个。听到了第一品所讲的圆觉清净境界后,他们该如何修行呢?接下来再继续问:「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这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问题。
问的是什么呢?「若彼众生知如幻者」,如果有众生──当然也包含菩萨;如果众生知道、懂得这些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当他知道这样子的时候,当然也会知道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也是幻化的,「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既然幻化的相都是假的,怎么还要拿这个假的来修假的呢?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如果把这些幻化的东西都把它灭尽、消失了,幻化没有了,没有的话「则无有心」那就没有心啦,因为心也是幻化的一种;当然这里也包含说,你的身体也是幻化的,身体也没有啦。你的身和心都没有了,「谁为修行」那谁在修行?如果懂得这些都是幻化的,那还修什么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为什么还要讲修行如幻呢?根本不晓得是谁在修,那还能修行吗?还修什么幻不幻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普贤菩萨问了这样的第一个问题。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这是普贤菩萨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有众生,他根本就不修行,一直在生死幻化当中;生死也是幻化的,他不修行,就一直在这个幻化的生死当中;「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根本不知道这个生死是幻化的、是虚幻的;他不知道那是一个幻化的状态,不知道身心是幻的,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宇宙是幻的。
众生在这生死当中,可是并不知道那是幻化;前面是知道的,这边则说,众生根本不知道他的生死环境是幻化的,还以为是真的。那么,这样子的众生「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像这样子的众生,他们怎么解脱啊?要怎么让他们从妄想心当中解脱出来呢?这是第二个问题。当然,这不是菩贤菩萨自己搞不清楚要问的,是普贤菩萨帮众生问的。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希望为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求个好的修行方法;「作何方便」就是做一个方便法,也就是有一个适合他们可以用的方法来修行。「渐次修习」一步一步的来修行。「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希望这些众生,不管你知道现在是幻化的,或者是不知道这是幻化的,普贤菩萨都帮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众生能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就是大礼拜,这样连续做三次。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说:「啊,你问得好,你问得好。」「善男子」就是称呼普贤菩萨。「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你能够为菩萨和末世众生,问如何修菩萨的如幻三昧。三昧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一种直觉、feeling,但是它是非常广、非常深的直觉和feeling,不但对有相的部份能够有三昧,对觉性也是有三昧,是有相与觉性二者合一的状况。
feeling到这种又广又深的状况的时候,就称为三昧。过去我不知道三昧的意思就是这个,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字眼来代表这个状况;所以就找了一个英文字 feeling来代表。现在才知道,啊,我们早就有这个名称,只是并不晓得它的含意原来就是三昧。
所以三昧是有入定,但它是有相的。不像有些定是入空定,那是无相的、无念的。当我们称它为三昧的时候,它是有定,但是又有相;是一种有相的定。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最好还是从我们过去讲的feeling的这个角度、这个方向去切入,大家才能够掌握三昧的真正含意。
这里世尊就说了:「喔,你是要让大家能够修习菩萨的如幻三昧」,如幻三昧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有形有相,被你知道的任何对象,都是幻化的;而且这种幻化不只是你知道,你根本融入其中,这才是如幻三昧。如果只是懂:「啊,知道这是幻化的。」那你只是知道而已,你并没有融入。要修如幻三昧,你是要融入进去,你根本就成为、就是这个如幻三昧。要这样子做,当然也有方便渐次,也有一步一步怎么做到的方法。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世尊要大家好好听讲,「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大家就静下来,释迦佛开始讲解。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我们再从前面看起。「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众生的种种幻化,各式各样、所有的一切,只要是被你知道的、感觉到的、享用的、拥有的,所有的一切,这些都是幻化的。这些幻化从哪里生出来呢?这个幻化包含了什么呢?包含我们的心情,像是慈悲喜舍、真善美,当然也包含贪嗔痴慢妒、恩怨情仇,也包含山河大地、宇宙万象,也包含我们各式各样的亲朋好友或者仇人,这些全都是幻化的。
问题是,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从哪里出来的呢?祂说:「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幻化全都是从如来的那个大陀罗尼门,也就是圆觉生出来的。我们前面第一品讲到如来的各种佛法、波罗蜜等等,也是从圆觉生出来的。现在再告诉你,所有一切有形相的、没有形相的,全都是从圆觉生出来的;包括生死轮回,所有的一切不论好的坏的,全都是从圆觉生出来的。这样生出来就像什么?「犹如空华」就像空中生出花来那样,「从空而有」从空里面生出来。
「幻华虽灭,」从空中生出来的花不见了,这是我们前面第一品讲到的,空花不见了,但「空性不坏」,这里我们可以用另外的比喻,曾经有一个偈子是「恰如云雾不坏空」,天空出现乌云大作、狂风暴雨;但乌云、狂风会把天空毁坏吗?这些狂风暴雨就是空华,就是空花。空中生出来的花不见了、消失了、没有了,「空性不坏」可是这个天空没有一点点损伤,是不会变坏、不会受到影响的。同样的,众生的种种幻化,是从圆觉的境界里面生出来的,种种幻化消失的时候,也不会对圆觉的境界有任何一点点的损害。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接下来说明的是:「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因为它是幻化的,所以它就会自己幻化的消失。「诸幻尽灭」这些都消失了以后,「觉心不动」这个圆觉、这个心没有受影响,完全没有改变、完全没有动到。就跟狂风暴雨在空中生出来一样,狂风暴雨没有了,这个天空有受到影响吗?没有,空性不坏,没有受到影响;所以说「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依这些是幻相来说明何谓觉悟,「亦名为幻」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觉悟还是幻相。「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你说:「啊,我懂了,我觉悟了。」那就还没有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那么说没有觉悟,仍然没有离幻。「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以真正把幻化的东西灭尽了,那就叫做不动。
前面就已经接了「觉心不动」,那么「不动」是什么意思?「不动」是有觉与无觉都没有;有觉就…
《《圆觉经》讲座 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