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座 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尼门,就不能悟入,没办法懂了。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世尊慈悲,请说一些方便法教我们一下。「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普眼菩萨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众生就是没有悟嘛!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教这些没有悟的众生让他们能够觉悟呢?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听了就回答:问得好、问得好,你能向如来请问修行渐次,在修行的时候,一步一步该怎么做,以及怎么思惟、怎么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有没有什么巧妙的好办法?好,我来为你们解说。这时候普眼菩萨就很欢喜,大家也都安静地听佛开示。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该怎么做呢?世尊说,你们这些刚来学的菩萨──也就是「新学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如果想要求如来的净圆觉心的话,也就是求圆觉大陀罗尼,「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就是先要离幻,要有正确的观念,这个正确的观念就是先要离幻。

  

  那离幻怎么做呢?第一步要「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奢摩他是什么?就是空观,要先修空观。修空观的话就是要入定,修到最后,心中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坚持禁戒」要守戒、禁戒;这里还特别强调是禁戒,不只是戒,是禁戒。

  

  禁戒是什么呢?就是不可做这个、不可做那个的那种戒,这种戒就是禁戒。你要坚持自己不可以行十恶,不可以贪嗔痴慢妒,不可以耽溺吃喝玩乐…,像这种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戒就是禁戒,你要坚守。「坚持」就是坚定的保持、守住,持就是把它保持住,不犯禁戒,所有的坏事都不能做。

  

  「安处徒众」,如果是新学的菩萨级的话,当然在世间一定是老师、是师父了,会有很多徒弟,如来连这个都帮忙考虑到了,所以告知要先把你的徒弟安顿好;再「宴坐静室」到一个房间里面静坐。这有点像是我们一般讲的闭关的状况。所以你要闭关之前,先要把你的徒弟安排好,不然如果他们在你闭关的时候出什么状况的话,你就不能安心修行了。

  

  好接下来,「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这里的「恒作是念」,是什么意思?我想,这个就是要告诉你怎么思惟。所以这一段是在

  你在那个闭关的状态里面、在静坐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思惟。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这个想法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也就是在印度那个时代,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所谓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认为身体就是这四大组成的,佛是依当时他们的这个观念来讲的。我们现在因为有科学观念,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原子、分子组成的,所以现在也可以用我们都是原子、分子组成的这样子想。不过现在我们还是依照经典里面当时的想法,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的想法来说。

  

  我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起来的。「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我们的头发、毛发、汗毛、还有指甲、牙齿,以及皮、肉、筋、骨、骨髓、脑这些东西──这些色相很明显的垢色;所谓垢色就是色相很明确的,「皆归于地」这些就属于地。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一类的东西都是水。大家比较不知道的是精气,西医里没有精气,但是中医有此一说,所谓气就是在我们经络上面会走的、会动的,那就是气。这些东西、这些气,它们就是水。至于「暖气归火」,身上的温度、体温就是火。「动转归风」你的手会动、心脏怦怦跳,这一类会动的就算风。

  

  「四大各离」我们的身体就这四大合成的,既然说是合成的,当然也可以把它拆开,如果把它拆开的话,「四大各离」就分开了,「今者妄身当在何处?」那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身体就不见了;所以就知道身体是幻化的。这样讲大家可能还不太容易明了,我另外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不要讲身体,就讲汽车好了。你有一部轿车,你把车子的零件一个一个全部拆开来,分别放置;这时候,你的车子在哪里?你的车子还在不在?你的汽车不在了,那些只是零件,不是汽车。汽车的形成,是这些零件组装起来以后的一个和合的相。这个和合的相,我们就说它是汽车,所以这个汽车的相是一个幻化的、是虚的、是没有本体的;没有它自己的本体,它只是一个虚的相、和合而成的。汽车这么一个相,它是虚幻的、是一种缘,它是各种零件装配起来、组合起来以后,会动、会跑,那个时候它就是汽车,所以汽车这个东西是一个幻相。

  

  就算汽车的一个一个零件都是真实的,但合起来的汽车这个相还是幻化的,对不对?假如这些零件也是幻化的,那么把它组起来,又生出一个幻化的汽车的相,那就是幻中幻啰。

  

  世尊现在就是跟我们讲这个比喻,如果对照到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是由这些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那把这些东西统统拆开了以后,你的身体在哪里呀?只要把它拆开,一个一个还是把它摆得好好的,但你的身体在哪里呢?所以这就是「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就是身体,那是一个幻有的、虚幻的。

  

  这一段代表什么呢?世尊是要你在那一个静室里面,自己仔细的想这个事情:「喔,我这个身体是幻化的,真的是幻化的…」

  

  好,这一品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大家可以问问题。

  

  【现场问答】

  

  问:被知的都不是,有些人是没有办法用;可不可以改成「知道的都不是」?师:可以啊,可以。

  

  问:一切皆幻,为何还要修佛法?佛法亦幻。

  师:为什么要修?就是因为你不修的话,你不会知道这是幻的。当你知道的时候,又不能说知道,说知道又落入断灭;这一切都是要修了以后才会明白。这样子的明白对我们有意义吗?有用吗?有用。

  

  怎么说呢?如果你不修的话,在生死轮回这个关系里面,是被卡来卡去的,是很痛苦、到处会碰壁的,到处都不顺,烦恼就很多,不如意就很多。你修了就明白了,就解脱了;这个时候,生死幻化的轮回,对你来讲就不是妨碍了。打一个比喻,像我们人掉到水里面,是很慌张的,要想办法怎么游泳、怎么不淹死。当我们掉到水里面的时候,这个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困难,可是鱼呢,水对它来说太好了,鱼在水里是悠哉自在的。

  

  我们修行就像这样,你不修就像一个人掉到水里面,会有很多困难、很多挣扎。当你修出来就解脱了,你就变成鱼了;那些困难对你来讲,就变成一些好用的资源,这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有人想,反正是幻的嘛,痛苦就痛苦,反正痛苦也是幻,无所谓呀。如果你能看得这么彻底也OK,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没办法看得那么彻底、那么透,那还是学佛修行比较好,是可以解掉这些问题的。

  

  问:《金刚经》说,修行人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否与您所说的「不入断灭」是同一意思?

  师:对,就是这个意思。

  

  问:虽知一切法皆幻,但面对现实人生的苦事,除了能观如幻,只能宽心。但境界仍旧存在是事实,心想是幻,而境是实(以凡眼观),那对于这种情况,如何才能进一步观察,以超越难关?

  

  师:现实的这些事情,快乐的事情你没有说,只提出苦事。那么,如果以凡夫的眼,这个境是实的,那你就要有一个平衡:苦事你把它当作实的时候,快乐的事情也要把它当作是实。千万不要学了佛法以后,把快乐的事情都看是虚幻的,苦的事情却是实在的,那学佛就痛苦了。

  

  

我们最好的办法,你把它颠倒一下。快乐的事情把它当作是真实的,苦的事情是虚幻的;你学佛日子就好过啦。这样子的话,你就有办法超越,也就有办法帮助你过这些难关。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就把快乐的事情当作是真实的;不好的事情,你就用佛法的办法:「嗯,那是虚幻的,不用在意。」这样子的话,你可以练就把事情看虚幻的那种能耐,日子也比较好过一点。这是我们可以用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学佛以后变得正好相反,把好事都看成虚幻,坏事却都还是真的,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应该调整过来,对修行才有帮助,日子也好过些。

  

  

  问:融入幻化能被知吗?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吗?

  师:「融入幻化」能被知,如幻三昧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还可以享用。「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吗?」对的,这样你才能够得到如幻三昧,不然你得不到。因为我们都是不入断灭的,所以当我说:「你这样才会得到」,那个得到就是「是名得到」,全部都是在「是名得到」这个状态的。所以只要是「是名得到」,那就是「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问:本来无一物,何有幻、何有实、何有觉?

  师:对啊,没错呀,如果你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哪有什么幻、什么实、什么觉?对啊,没错,是这样。可是问题就在于,你不是本来无一物,你本来有很多物,所以才会有这些问题。

  

  问: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修无从修。神秀修一辈子还未觉,如是修二、三十年值得吗?为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觉?

  

  师: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没错,是这样;修无从修,神秀修了一辈子还是没有觉,如是修二、三十年值得吗?何止修了一辈子,很多人修了三大阿僧祇劫辈子都还没有觉呢!所以一辈子有什么了不起,修个二、三十年值得吗?没有什么值得,也没有什么不值得。

  

  我这样说好了,你吃了二、三十年的饭,你还要吃吗?你值得吃吗?很多人都会问诸如此类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我不知道提问的人是什么意思?譬如也有人说:「唉呀,你做人做了那么多次了,这一辈子又来做人,你不会腻吗?」所以应该说,这类问题都非为正问。问的没有道理,问的实在不知所云。

  

  再来,为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觉?不对啊,谁说六祖没有修行?这是你自己说的,把六祖找来问祂有没有修?所以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

  

  好,问题都回答完了。我们就讲解到这里。谢谢各位。

  

《《圆觉经》讲座 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