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座(二)/20100410
時間:2010年04月10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
主講者: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我們今天要講《圓覺經》第二品〈普賢品第二〉,我先來念這段經文。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這一品是普賢菩薩發問的。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從座位站起來,到佛前頂禮。頂禮的時候就在佛的腳前面,頂禮完了以後右繞叁匝,圍著釋迦牟尼佛走叁圈。右繞就是順時鍾繞佛走,順時鍾繞行的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如果是逆時鍾轉的話,是代表要防禦的。右繞和左繞是有不同意義的,這個法會是要講《圓覺經》,是要得佛的加持、加被,所以是右繞。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前面普賢菩薩已經頂禮過了,要問話的時候是長跪。長跪就是單腳跪下,叉手就是一只手碰在地上,有點像清朝官員向皇帝跪下的時候,伸個拳頭在地上「噗」碰一下;只不過這裏是用手指這樣叉的。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普賢菩薩說:「大悲世尊,希望您能夠爲來參加這次法會的菩薩們,以及末世一切修大乘的衆生…」,所以祂不只是爲當時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也爲沒有來的、末世的──就是末法時期要修大乘的衆生,希望世尊爲他們說明,對于圓覺清淨境界,該如何修行?
圓覺清淨境界指的是什麼?就是第一品裏面講的,佛有一個大陀羅尼門,名叫「圓覺」,就是這個。聽到了第一品所講的圓覺清淨境界後,他們該如何修行呢?接下來再繼續問:「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這是普賢菩薩的第一個問題。
問的是什麼呢?「若彼衆生知如幻者」,如果有衆生──當然也包含菩薩;如果衆生知道、懂得這些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當他知道這樣子的時候,當然也會知道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也是幻化的,「雲何以幻還修于幻?」既然幻化的相都是假的,怎麼還要拿這個假的來修假的呢?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如果把這些幻化的東西都把它滅盡、消失了,幻化沒有了,沒有的話「則無有心」那就沒有心啦,因爲心也是幻化的一種;當然這裏也包含說,你的身體也是幻化的,身體也沒有啦。你的身和心都沒有了,「誰爲修行」那誰在修行?如果懂得這些都是幻化的,那還修什麼呢?「雲何複說修行如幻?」爲什麼還要講修行如幻呢?根本不曉得是誰在修,那還能修行嗎?還修什麼幻不幻呢?「雲何複說修行如幻?」普賢菩薩問了這樣的第一個問題。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這是普賢菩薩的第二個問題。如果有衆生,他根本就不修行,一直在生死幻化當中;生死也是幻化的,他不修行,就一直在這個幻化的生死當中;「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根本不知道這個生死是幻化的、是虛幻的;他不知道那是一個幻化的狀態,不知道身心是幻的,也不知道這個世界宇宙是幻的。
衆生在這生死當中,可是並不知道那是幻化;前面是知道的,這邊則說,衆生根本不知道他的生死環境是幻化的,還以爲是真的。那麼,這樣子的衆生「令妄想心雲何解脫」,像這樣子的衆生,他們怎麼解脫啊?要怎麼讓他們從妄想心當中解脫出來呢?這是第二個問題。當然,這不是菩賢菩薩自己搞不清楚要問的,是普賢菩薩幫衆生問的。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希望爲末法時期的一切衆生,求個好的修行方法;「作何方便」就是做一個方便法,也就是有一個適合他們可以用的方法來修行。「漸次修習」一步一步的來修行。「令諸衆生永離諸幻」希望這些衆生,不管你知道現在是幻化的,或者是不知道這是幻化的,普賢菩薩都幫忙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衆生能夠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五體投地就是大禮拜,這樣連續做叁次。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釋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說:「啊,你問得好,你問得好。」「善男子」就是稱呼普賢菩薩。「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你能夠爲菩薩和末世衆生,問如何修菩薩的如幻叁昧。叁昧我們前面講過了,就是一種直覺、feeling,但是它是非常廣、非常深的直覺和feeling,不但對有相的部份能夠有叁昧,對覺性也是有叁昧,是有相與覺性二者合一的狀況。
feeling到這種又廣又深的狀況的時候,就稱爲叁昧。過去我不知道叁昧的意思就是這個,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字眼來代表這個狀況;所以就找了一個英文字 feeling來代表。現在才知道,啊,我們早就有這個名稱,只是並不曉得它的含意原來就是叁昧。
所以叁昧是有入定,但它是有相的。不像有些定是入空定,那是無相的、無念的。當我們稱它爲叁昧的時候,它是有定,但是又有相;是一種有相的定。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最好還是從我們過去講的feeling的這個角度、這個方向去切入,大家才能夠掌握叁昧的真正含意。
這裏世尊就說了:「喔,你是要讓大家能夠修習菩薩的如幻叁昧」,如幻叁昧是什麼呢?就是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有形有相,被你知道的任何對象,都是幻化的;而且這種幻化不只是你知道,你根本融入其中,這才是如幻叁昧。如果只是懂:「啊,知道這是幻化的。」那你只是知道而已,你並沒有融入。要修如幻叁昧,你是要融入進去,你根本就成爲、就是這個如幻叁昧。要這樣子做,當然也有方便漸次,也有一步一步怎麼做到的方法。
「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世尊要大家好好聽講,「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大家就靜下來,釋迦佛開始講解。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我們再從前面看起。「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衆生的種種幻化,各式各樣、所有的一切,只要是被你知道的、感覺到的、享用的、擁有的,所有的一切,這些都是幻化的。這些幻化從哪裏生出來呢?這個幻化包含了什麼呢?包含我們的心情,像是慈悲喜舍、真善美,當然也包含貪嗔癡慢妒、恩怨情仇,也包含山河大地、宇宙萬象,也包含我們各式各樣的親朋好友或者仇人,這些全都是幻化的。
問題是,一切衆生的種種幻化從哪裏出來的呢?祂說:「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幻化全都是從如來的那個大陀羅尼門,也就是圓覺生出來的。我們前面第一品講到如來的各種佛法、波羅蜜等等,也是從圓覺生出來的。現在再告訴你,所有一切有形相的、沒有形相的,全都是從圓覺生出來的;包括生死輪回,所有的一切不論好的壞的,全都是從圓覺生出來的。這樣生出來就像什麼?「猶如空華」就像空中生出花來那樣,「從空而有」從空裏面生出來。
「幻華雖滅,」從空中生出來的花不見了,這是我們前面第一品講到的,空花不見了,但「空性不壞」,這裏我們可以用另外的比喻,曾經有一個偈子是「恰如雲霧不壞空」,天空出現烏雲大作、狂風暴雨;但烏雲、狂風會把天空毀壞嗎?這些狂風暴雨就是空華,就是空花。空中生出來的花不見了、消失了、沒有了,「空性不壞」可是這個天空沒有一點點損傷,是不會變壞、不會受到影響的。同樣的,衆生的種種幻化,是從圓覺的境界裏面生出來的,種種幻化消失的時候,也不會對圓覺的境界有任何一點點的損害。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接下來說明的是:「衆生幻心,還依幻滅」,因爲它是幻化的,所以它就會自己幻化的消失。「諸幻盡滅」這些都消失了以後,「覺心不動」這個圓覺、這個心沒有受影響,完全沒有改變、完全沒有動到。就跟狂風暴雨在空中生出來一樣,狂風暴雨沒有了,這個天空有受到影響嗎?沒有,空性不壞,沒有受到影響;所以說「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依這些是幻相來說明何謂覺悟,「亦名爲幻」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覺悟還是幻相。「若說有覺,猶未離幻」你說:「啊,我懂了,我覺悟了。」那就還沒有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那麼說沒有覺悟,仍然沒有離幻。「是故幻滅名爲不動。」所以真正把幻化的東西滅盡了,那就叫做不動。
前面就已經接了「覺心不動」,那麼「不動」是什麼意思?「不動」是有覺與無覺都沒有;有覺就…
《《圓覺經》講座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