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祂不能被知道,所以我們不能因祂猶如虛空,就說祂沒有覺知能力,即「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之意,「有無俱遣」把有知覺性與無知覺都排除了,「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就叫做淨覺隨順。
在這裏,我要把「淨覺隨順」解成覺性空明,就是告訴大家,這樣的狀況就是覺性空明。覺性空明就是這裏要說的「淨覺隨順」,如果只看這個淨覺隨順比較不容易懂,我們不是有「覺性空明,身體輕快無比」就是這個。當你一直保持這個「被知的都不是」,你的覺性清清楚楚的在那裏的時候,這一個狀況就是覺性空明,這個時候也就是「圓照清淨覺相」,你就是在用這一個,就是處在圓照清淨覺相這個狀態。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
爲什麼這樣呢?這就是虛空的性質;這一段有自性部份和法性部份,就是那一個淨覺隨順、覺性空明,祂的性質就像虛空的性質,是不動的,「如來藏中無起滅」是沒有生滅的,也沒有被知、被見的。「如法界性」這裏特別強調法性,所謂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性,就是法性,指的就是被知的、世界所有一切的本性。前面所講的覺性空明也有法性,覺性不是只有自性,祂也有法性,法性也包含在裏面。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個法性,祂是究竟的、徹底的、圓滿的、遍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全部都究竟圓滿。也可以說剛才的淨覺隨順,我們把祂解成是覺性空明,這個空明、這個覺性,是包含了自性和法性,並不是只有自性。如果我用能知被知的結構來解析的話,就只講到自性,法性沒有辦法包在裏面。這邊祂特別聲明了「如法界性」,法性也包含在覺性裏面的;覺性並不是只有自性,法性也是覺性。
這個地方一下子就把自性法性都含在裏面,但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常常會變成一個關卡,因爲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跳到法性的。我們開始做的時候,能夠把自性這個地方弄通就很不簡單了,自性弄通了以後才能進入法性,才能跨進去。但是如來說法,大乘的話就一定包含法性,覺性一定要包含法性,如果沒有包含法性、只有自性的話,這個階段的修行就不能稱爲大乘,如果只是修自性就是二乘,不是辟支佛乘就是羅漢乘,只是在這個階段。這邊的內容「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這才是如來的因地法行。如來的因地法行是什麼呢?就是運用覺性來圓照清淨覺相,讓這個覺性空明,但是這個覺性包含自性與法性。如果只包含了自性,那還是二乘,不是如來的大乘佛法。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就是要靠這樣子的因地法行,才能夠發清淨心。所以如果你的覺性空明,那個覺性只有自性的話是不夠的,因爲末世的衆生想要修大乘,他一定要自性與法性合而爲一;覺性空明,依那樣子的覺性,去圓照一切相,才是不墮入邪見。
接下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覺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這個偈子就是綜合前面的經文。「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這個智慧覺,就是圓照清淨覺相。「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知道無明就像空華一樣,「即能免流轉,」就不會輪轉生死了。「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夢醒了就沒有那些流轉,也沒有那些無明。我們現在認爲還有,就是還沒醒、還在做夢,我們是春閨夢裏人。「覺者如虛空,」覺醒的時候,就知道覺性像虛空一樣,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這個覺性是法性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這樣才修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可是就像前面說過的,其實覺性是沒有生起、沒有幻滅,成道也是無所得,祂本來就具備了這樣的圓滿本性。菩薩能夠這樣發菩提心,末世衆生依照這樣去修行,就可以避免墮入邪見。
好,以上就是《圓覺經》〈文殊品第一〉的講解。在這裏,我想再多解說一下:「法性到底是什麼?」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存在心裏模模糊糊的疑問。如果我用能知與被知的框架,可以把自性說得很清楚;但是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框架可以把法性說的清楚。我可以定義法性,但是這個定義你們聽起來沒有感覺;我講能知被知,你們是可以感覺的,因爲能知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有感覺,所以定義自性的框架是可以跟你的感受、感覺相配合的;可是講到法性就比較困難,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定義出一個讓你們有感覺的說法。
雖然這個法性的定義是沒感覺的,但是我可以定義,如何定義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自性。法性又是什麼呢?法性就是法界的本性。這樣子的說法都是名詞在用來用去,也是很佛教的語言,佛法的名詞。大家如果聽過我講解《金剛經》,就知道我們講過能知與被知;能知就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最真正的那個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所以也不可以寫在這裏,寫在這裏都是假的,真正的是寫不出來的,那一個能知的本性就是自性。這樣子解釋能知,是很通俗的說法,大都能體會。那麼法性是什麼?就是被知的,只要被你知道的所有一切,它的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可以這樣定義的。
但是這個只是定義,你沒有感覺,你不會有感覺;但是講到能知的本性,你有感覺了,你會知道。但是這個法性沒有辦法知道,所以我這樣子講,法性等于還是沒有講,頂多只是講了一些名詞、多用一些名詞去注解而已,但是並沒有把真正的東西講出來。那真正的東西,是在什麼時候才可以講出來?現在我自己已經有感覺了,因爲我最近被祖師教導一些東西,祂告訴我,讓我去體會這些石頭、這些物質。我們認爲它是物,祖師說不對,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是一體的。
光講是沒有用的,祖師在教我這部份的時候,我有感覺,這個時候我能夠感覺到那些原子核、那些基本粒子,原來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是相通的。這個時候,說被知的本性就是法性,才變得有感覺,不然沒有感覺。有這樣體會的時候,我就有一點高興,我想,把那些物弄得更清楚一點,就會對法性更清楚、就更會有體驗。
但祖師又說了,說原子核、石頭那些物質的法性只有一點點,份量很少,雖然是有法性,但是很少很少;而法性最集中、最濃厚的在哪裏?在衆生的恩怨情仇、糾纏不休,那裏面才有最濃稠、最深厚的法性。哇!真是讓人驚訝,原來要體驗那些糾纏不休、那些捆綁、束縛、痛苦、很難過的種種愛恨情仇,恩怨糾葛,才能體會最深刻的法性。所以目前來說,我的法性雖然懂了一點點,但只是輕輕飄飄的一點點,深厚的法性還沒法體驗。
沒體驗怎麼辦呢?最深刻的法性要在貪嗔癡慢妒、最糾結的裏面才有,怎麼辦呢?祖師們就建議我:「你可以去讀金庸的小說,從中好好去體驗那些最濃郁的法性。」我已經把自性弄清楚了,還有那麼大的困難,各位還是先把自性體悟清楚再說吧!
【現場問答】
問:我們要如何祈請諸佛加持斷無明?
師:你不需要求什麼加持,只要會用feeling,用feeling來感受一切相就好了。也可以說你要學會入叁昧,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入?就是要懂feeling,會用feeling。我一直提醒大家,不管怎麼修,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念經也好、做禮拜也好,都要有feeling。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feeling,沒有feeling你就是木頭、是機器人,也就是你要用心。我們一講到用心,常常就是用識心;用識心就是沒feeling,所以我在講feeling的時候,就是要不思惟、沒有思惟。你要經過思惟才會弄得懂、才會想得清楚,那統統不是feeling,因爲feeling是沒有思惟的,是超越思惟的。
問:覺性空明包含自性與法性,波羅蜜指一切智慧,是否都包含了自性法性?
陀羅尼指一切覺性、一切娑婆有相、一切智慧光明,也是包含自性法性,所以《圓覺經》講的,全是包含自性與法性一體,是嗎?
師:對。
問:感覺有淨有染,如何區別?何爲標准?
師:不是感覺有淨有染,而是你的feeling,你的感覺要沒有思惟。你怎麼鑒別?就是看你有沒有思惟。你真的沒有思惟,就是從心裏、從覺性那裏流出來的。標准就是這個。
問:有無俱遣是什麼?
師:有無俱遣就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俱遣的話是非空非有,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問:以修行者的角度,是否贊成死刑?
師:這是現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不贊成也贊成,沒有贊成不贊成。因爲不管有沒有死刑,你沒有死刑也會死。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生有死,至于要不要廢除死刑,完全要看當時的社會條件。這個社會條件適合的時候,廢除死刑是好的,如果這個社會條件不到,廢除死刑恐怕會造成更多的人被別人殺害。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問修行者,修行者本身沒意見,是看這個社會條件是不是適合,適合了就可以。
問:自性有主動權,法性有嗎?
師:我的了解,法性沒有。
問:所謂大自然反撲的力量,是來自法性嗎?
師:應該是。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既然反撲的力量是來自法性,那爲什麼法性沒有主動權?我們在講主動權的時候,是針對自性而言的,我們說自性才有主動權而法性沒有,但是這一句話是在我這種條件下這麼說的,如果到了哪一天,自性和法性已經融成一體了,那個時候我也不能夠說,只有自性才有主動權而法性沒有,已經是一體了,那就沒有辦法說祂沒有主動權。條件不一樣,在某種條件下,法性也會有主動權的。
每一個說明都是就當時問問題、或者當時那個環境,對他來講是有幫助的,那個解釋能幫助他明了、幫助他了解,這樣子的話才用的。所以應該說,佛法是無有定法的,不是說了就是絕對,一定只有這樣子;環境不同的時候,佛法是會變的。釋迦牟尼也早說過無有定法可說,說了以後可以改的。
講到這裏,這個法性還有一個狀況,當自性與法性修到合成一體了,真的做到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念,也就是你的覺性,一動法界動,是會超乎宇宙、影響宇宙的。到這個時候更要小心,修行修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就要很小心,因爲你一動,這個宇宙也會動起來;你如果亂動,他們也亂動起來,那是不行的,所以要非常小心,反而不敢亂動。
問:將一滴水滴入大海,這一滴水就跟大海成爲一體,那麼是自性融入法性的意思嗎?
師:是的,是有一點點這種意思,但是還不夠的。
問:煩惱即菩提是什麼意思?
師:煩惱就是菩提,意思就是娑婆與覺性不二,就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那就是已經能夠融通法性了,已經可以把法性融通,可以體會法性。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裏了,謝謝各位。
《《圓覺經》講座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