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祂不能被知道,所以我们不能因祂犹如虚空,就说祂没有觉知能力,即「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之意,「有无俱遣」把有知觉性与无知觉都排除了,「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就叫做净觉随顺。
在这里,我要把「净觉随顺」解成觉性空明,就是告诉大家,这样的状况就是觉性空明。觉性空明就是这里要说的「净觉随顺」,如果只看这个净觉随顺比较不容易懂,我们不是有「觉性空明,身体轻快无比」就是这个。当你一直保持这个「被知的都不是」,你的觉性清清楚楚的在那里的时候,这一个状况就是觉性空明,这个时候也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你就是在用这一个,就是处在圆照清净觉相这个状态。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虚空的性质;这一段有自性部份和法性部份,就是那一个净觉随顺、觉性空明,祂的性质就像虚空的性质,是不动的,「如来藏中无起灭」是没有生灭的,也没有被知、被见的。「如法界性」这里特别强调法性,所谓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性,就是法性,指的就是被知的、世界所有一切的本性。前面所讲的觉性空明也有法性,觉性不是只有自性,祂也有法性,法性也包含在里面。
「究竟圆满遍十方故」这个法性,祂是究竟的、彻底的、圆满的、遍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全部都究竟圆满。也可以说刚才的净觉随顺,我们把祂解成是觉性空明,这个空明、这个觉性,是包含了自性和法性,并不是只有自性。如果我用能知被知的结构来解析的话,就只讲到自性,法性没有办法包在里面。这边祂特别声明了「如法界性」,法性也包含在觉性里面的;觉性并不是只有自性,法性也是觉性。
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把自性法性都含在里面,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常常会变成一个关卡,因为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跳到法性的。我们开始做的时候,能够把自性这个地方弄通就很不简单了,自性弄通了以后才能进入法性,才能跨进去。但是如来说法,大乘的话就一定包含法性,觉性一定要包含法性,如果没有包含法性、只有自性的话,这个阶段的修行就不能称为大乘,如果只是修自性就是二乘,不是辟支佛乘就是罗汉乘,只是在这个阶段。这边的内容「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才是如来的因地法行。如来的因地法行是什么呢?就是运用觉性来圆照清净觉相,让这个觉性空明,但是这个觉性包含自性与法性。如果只包含了自性,那还是二乘,不是如来的大乘佛法。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就是要靠这样子的因地法行,才能够发清净心。所以如果你的觉性空明,那个觉性只有自性的话是不够的,因为末世的众生想要修大乘,他一定要自性与法性合而为一;觉性空明,依那样子的觉性,去圆照一切相,才是不堕入邪见。
接下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觉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个偈子就是综合前面的经文。「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这个智慧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知道无明就像空华一样,「即能免流转,」就不会轮转生死了。「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梦醒了就没有那些流转,也没有那些无明。我们现在认为还有,就是还没醒、还在做梦,我们是春闺梦里人。「觉者如虚空,」觉醒的时候,就知道觉性像虚空一样,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这个觉性是法性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这样才修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可是就像前面说过的,其实觉性是没有生起、没有幻灭,成道也是无所得,祂本来就具备了这样的圆满本性。菩萨能够这样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依照这样去修行,就可以避免堕入邪见。
好,以上就是《圆觉经》〈文殊品第一〉的讲解。在这里,我想再多解说一下:「法性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存在心里模模糊糊的疑问。如果我用能知与被知的框架,可以把自性说得很清楚;但是我现在还没有一个框架可以把法性说的清楚。我可以定义法性,但是这个定义你们听起来没有感觉;我讲能知被知,你们是可以感觉的,因为能知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有感觉,所以定义自性的框架是可以跟你的感受、感觉相配合的;可是讲到法性就比较困难,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定义出一个让你们有感觉的说法。
虽然这个法性的定义是没感觉的,但是我可以定义,如何定义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自性。法性又是什么呢?法性就是法界的本性。这样子的说法都是名词在用来用去,也是很佛教的语言,佛法的名词。大家如果听过我讲解《金刚经》,就知道我们讲过能知与被知;能知就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最真正的那个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所以也不可以写在这里,写在这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是写不出来的,那一个能知的本性就是自性。这样子解释能知,是很通俗的说法,大都能体会。那么法性是什么?就是被知的,只要被你知道的所有一切,它的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可以这样定义的。
但是这个只是定义,你没有感觉,你不会有感觉;但是讲到能知的本性,你有感觉了,你会知道。但是这个法性没有办法知道,所以我这样子讲,法性等于还是没有讲,顶多只是讲了一些名词、多用一些名词去注解而已,但是并没有把真正的东西讲出来。那真正的东西,是在什么时候才可以讲出来?现在我自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我最近被祖师教导一些东西,祂告诉我,让我去体会这些石头、这些物质。我们认为它是物,祖师说不对,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是一体的。
光讲是没有用的,祖师在教我这部份的时候,我有感觉,这个时候我能够感觉到那些原子核、那些基本粒子,原来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是相通的。这个时候,说被知的本性就是法性,才变得有感觉,不然没有感觉。有这样体会的时候,我就有一点高兴,我想,把那些物弄得更清楚一点,就会对法性更清楚、就更会有体验。
但祖师又说了,说原子核、石头那些物质的法性只有一点点,份量很少,虽然是有法性,但是很少很少;而法性最集中、最浓厚的在哪里?在众生的恩怨情仇、纠缠不休,那里面才有最浓稠、最深厚的法性。哇!真是让人惊讶,原来要体验那些纠缠不休、那些捆绑、束缚、痛苦、很难过的种种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才能体会最深刻的法性。所以目前来说,我的法性虽然懂了一点点,但只是轻轻飘飘的一点点,深厚的法性还没法体验。
没体验怎么办呢?最深刻的法性要在贪嗔痴慢妒、最纠结的里面才有,怎么办呢?祖师们就建议我:「你可以去读金庸的小说,从中好好去体验那些最浓郁的法性。」我已经把自性弄清楚了,还有那么大的困难,各位还是先把自性体悟清楚再说吧!
【现场问答】
问:我们要如何祈请诸佛加持断无明?
师:你不需要求什么加持,只要会用feeling,用feeling来感受一切相就好了。也可以说你要学会入三昧,就是这个样子。怎么入?就是要懂feeling,会用feeling。我一直提醒大家,不管怎么修,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做礼拜也好,都要有feeling。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你就是木头、是机器人,也就是你要用心。我们一讲到用心,常常就是用识心;用识心就是没feeling,所以我在讲feeling的时候,就是要不思惟、没有思惟。你要经过思惟才会弄得懂、才会想得清楚,那统统不是feeling,因为feeling是没有思惟的,是超越思惟的。
问:觉性空明包含自性与法性,波罗蜜指一切智慧,是否都包含了自性法性?
陀罗尼指一切觉性、一切娑婆有相、一切智慧光明,也是包含自性法性,所以《圆觉经》讲的,全是包含自性与法性一体,是吗?
师:对。
问:感觉有净有染,如何区别?何为标准?
师:不是感觉有净有染,而是你的feeling,你的感觉要没有思惟。你怎么鉴别?就是看你有没有思惟。你真的没有思惟,就是从心里、从觉性那里流出来的。标准就是这个。
问:有无俱遣是什么?
师:有无俱遣就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俱遣的话是非空非有,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问:以修行者的角度,是否赞成死刑?
师:这是现代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赞成也赞成,没有赞成不赞成。因为不管有没有死刑,你没有死刑也会死。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生有死,至于要不要废除死刑,完全要看当时的社会条件。这个社会条件适合的时候,废除死刑是好的,如果这个社会条件不到,废除死刑恐怕会造成更多的人被别人杀害。这个问题没有办法问修行者,修行者本身没意见,是看这个社会条件是不是适合,适合了就可以。
问:自性有主动权,法性有吗?
师:我的了解,法性没有。
问:所谓大自然反扑的力量,是来自法性吗?
师:应该是。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反扑的力量是来自法性,那为什么法性没有主动权?我们在讲主动权的时候,是针对自性而言的,我们说自性才有主动权而法性没有,但是这一句话是在我这种条件下这么说的,如果到了哪一天,自性和法性已经融成一体了,那个时候我也不能够说,只有自性才有主动权而法性没有,已经是一体了,那就没有办法说祂没有主动权。条件不一样,在某种条件下,法性也会有主动权的。
每一个说明都是就当时问问题、或者当时那个环境,对他来讲是有帮助的,那个解释能帮助他明了、帮助他了解,这样子的话才用的。所以应该说,佛法是无有定法的,不是说了就是绝对,一定只有这样子;环境不同的时候,佛法是会变的。释迦牟尼也早说过无有定法可说,说了以后可以改的。
讲到这里,这个法性还有一个状况,当自性与法性修到合成一体了,真的做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也就是你的觉性,一动法界动,是会超乎宇宙、影响宇宙的。到这个时候更要小心,修行修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要很小心,因为你一动,这个宇宙也会动起来;你如果乱动,他们也乱动起来,那是不行的,所以要非常小心,反而不敢乱动。
问:将一滴水滴入大海,这一滴水就跟大海成为一体,那么是自性融入法性的意思吗?
师:是的,是有一点点这种意思,但是还不够的。
问: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师:烦恼就是菩提,意思就是娑婆与觉性不二,就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已经能够融通法性了,已经可以把法性融通,可以体会法性。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
《《圆觉经》讲座 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