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座 五▪P3

  ..續本文上一頁

  

  師:不是,《法華經》很清楚,就要你從小乘轉成大乘。祂整個重點就是這個,就是要你從小乘轉成大乘;也告訴你唯一、真正的只有佛乘,其他都是方便說的。就是要你,小乘已經修得很好了,也修成羅漢果了,也得證涅槃了,就像迦葉祂們,都做到了,那就開始修大乘吧!那些退席的他們就是不想轉,就不肯轉成大乘,不肯轉成佛乘。

  

  不是說他們只是意氣用事不肯轉,那是有很深沈的原因的。深沈到什麼程度?因爲我自己也是這樣子過來的,根本就看不起大乘,認爲大乘是錯的、是不對的,那個嗅覺很靈敏,所以他們一聞味道不對就不要了,是很敏感的。因爲我現在已經轉出來了,我才知道。知道什麼呢?菩薩也很看不起羅漢乘,這兩個乘互相看不起,這兩個乘是不對頭的,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所以我就說,羅漢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佛乘,祂們之間沒有階梯關系;沒有說學了這個,再學那個,沒有這種一層層的關系。

  

  但是這邊爲什麼還說呢?那是對特定的人,才有這個階梯關系。因爲他不能學佛乘,也不能學菩薩乘,只能先讓他學羅漢乘,這樣他才走得下去。對那些人來講,是有階梯關系;但是實際上,這根本沒有階梯關系的。所以我們讀《法華經》,就是趕快把小乘放了;尤其小乘已經修好的人。祂整個經文都是在講這個,就是要你上去,只有唯一佛乘。不論在修行上做什麼,就是要你轉成大乘。

  

  問:菩薩聲聞斷一切有,這個有,是在十二因緣中的哪一個?還是我見?

  師:從無明以下全部都是有,所以說,十二因緣中,哪一個才是?十二因緣全都是,全都是有。那這是不是我見?我不知道你的我見是什麼意思?我相就是有,凡是有相就是有。

  

  問:這裏要問何謂叁明?什麼是八解脫?

  師:你去查查佛學辭典就好了。叁明有注解。

  

  問:第一,您由小乘轉成大乘的心路曆程,能否分享給弟子們?第二,凡夫還在受困于識心控製,或明知仍在識心掌控中,尚無法超越識心的階段,要修大乘,感覺似乎很遙遠。

  

  師:先說第一個問題,我自己由小乘轉成大乘的心路曆程。這個曆程,應該有十幾年的曆史,要講的話,也要講幾個月吧,所以沒辦法講。你們也看到了,你們不是常常覺得:「唉呀,師父您好會變。」那個變就是在轉,你們所看見我的變,那就是在轉。

  

  大家不要模仿,那是不能模仿的,我那樣子變,是有我的需要才會那樣子變。你可能也有你的變法,你的變法絕對不是我這種,所以你要模仿我的變,那就糟糕了。還有,有人很不喜歡我那樣變,變了以後他就要逃跑了,那也是沒有必要的,那是我的事情,你沒有什麼好高興、或不高興的,跟你無關,你最多拿來參考就好了。說:「喔,修行是會遇到這樣,要變的。」不要說:「我不喜歡你變成那樣,你變成那樣,我就不來了。」那是你自找煩惱。那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真的沒有關系。那只是顯示一件事情:修行是要變的。其實這個事情早就存在,以前華藏祖師就教了嘛,修行是走一步抹一步。你在抹的時候,難道是不變的嗎?不變還抹什麼?抹就是告訴你會變,修行本來就要走一步抹一步的,不斷地在這樣子走的呀!

  

  每一個人所走的路,模式是不一樣的。雖然統括來講是走一步抹一步,但是每一個人的變,是不一樣的變。所以你不能夠套別人的變:「喔,因爲師父是這樣變,所以我要跟著這樣變。」不是這樣的,你這樣子就弄錯了。所以我的心路曆程,就算講給你們聽,對你們來講也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的。你們要知道的就是會變,那個變就是走一步抹一步。所以你自己修好了一步,那一步就要抹掉;再走一步再抹一步……貓所走的一步,跟獅子、老虎所走的一步,那是不一樣的步。小螞蟻也有一步,跟貓走的一步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就管你自己走的那一步,不要看到獅子、老虎那一步,你就一定要模仿獅子、老虎的那一步。如果你正好是獅子、老虎,那模仿就對了;偏偏你剛好是貓或是狗啊!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不能這樣模仿。

  

  第二問題,凡夫受困于識心,就是沒有辦法超越,那我們怎麼修大乘?這句話我聽起來,好像他小乘已經修好了,才問這個問題。要修大乘似乎很遙遠,那麼你修小乘就很接近了嗎?如果是在這個狀況下,你修小乘也是很遙遠啊!那個遙遠的程度,跟修大乘是一樣的。你提這個幹什麼?除非你自己覺得:「我現在修小乘覺得不遙遠,我可以上手。」如果沒有這樣,這個問題等于是廢話。我認爲,這個樣子修小乘也很遙遠啊,怎麼會不遙遠?所以是同樣遙遠的,爲什麼不可以修大乘,一定要修小乘?沒這個道理嘛,是不是?

  

  好,我們受困于識心,怎麼從裏面修出來?你受什麼困?我現在要問你,你受到識心什麼困?你講識心把你困住了,我現在要問,識心是什麼?不是紙上面寫的識心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會困住你的。你講被識心困了,那我要問,現在大家想問題的時候,常常都沒有真正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去問問題,都是摹擬的。摹擬了一個情境,那個地方有識心,可以把凡夫困住,然後就問那個問題。那個情境都是你摹擬的,都不是你真實的狀況,這種問法就叫做外道,是外道的問題。你要說識心困住我,那我就問了,你講的識心是什麼?是怎麼困住你的?

  

  如果這個地方沒感覺,因爲你是摹擬的,我一問這樣子的問題,你就傻了:「我不曉得在講什麼?」不曉得回答我這樣子的反問,那就是你根本還沒有被識心困的問題。因爲你根本連識心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會有一個識心來困你。這個問題一問,就透露了你的心靈狀態,是摹擬了一個情境,而那個情境裏面,有凡夫、有識心,那個識心會困那個凡夫。

  

  你不是凡夫,你也不知道凡夫是一個什麼鬼東西,那個識心是一個什麼鬼東西,只是你那個情境裏面的兩個主角而已。你在那裏自己編一個問題。如果你的修行是這種狀態,你是外道的外道,你沒有在修。這個時候你的心還在那些名詞、名相裏面打轉,那個就叫像法;在那裏辯來辯去,都是一些名詞,那個是像法。

  

  哲學討論有很多名詞,都在辯那些名詞,所以哲學討論來討論去,不能真正解開問題的;因爲他就在那裏打轉,跟你切身真正的狀況是無關的。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你脫離現實,脫離真實啦!真實的話是我要修行啊!不是那個凡夫要修行,那個凡夫是你的一個意念而已,應該就是我要修啊!那我被什麼困住了?你說嘛,你是被什麼困了?你根本沒有困,沒有被困就不要說困嘛!

  

  像我在講:「這個識心會困住我。」當我這樣講的時候,是因爲我發現,我被我的設定所困住。我發現我心裏有這樣認定的時候,我就會看到一些狀況。我怎麼會發現呢?我是看到了一些狀況,就是呈現一些境;我看到了那些境以後,問自己:「我怎麼會看到這樣的境?」于是我反推,在心裏面去找。「啊,原來我有這樣一個認定。」所以我就看到了這個識心,我發現了這件事情,我才會說:「喔,我的心思被控製。」被什麼控製呢?被我的一個認定控製。我發現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再說:「啊,這個識心控製了我。」我如果沒有發現這樣子的事情,我不會說這些話的,我根本不會講的,沒有東西控製我。我發現了,我才會說,然後才會想辦法解。

  

  那個程序是這樣子的,不是好像去外面,故意要搬一個東西來幹什麼。都是真正知道了,體察到自己的問題了。像我第一個發現的:「啊!所有的東西都是被知的,沒有一個不是被知。被我知道的全都是被知,沒有一個不是。」那麼是誰在知道?那個誰找不到耶!是真的這樣子體察到了,然後才曉得:「喔,有能知和被知。」能知有深有淺,不是說能知就一定是無形無相的,那是到最深的時候,祂才是無形無相的;在淺的時候,祂是有形有相啊!是這樣子體察到的。

  

  像這個手能拿,就是能知嘛,這個東西我就拿啦!那這個手就是能知,它還是有形有相的啊!並不是說能知就一定無形無相,那是很深的時候就無形無相,淺的時候也是有形有相。手就是能拿;這個東西就是被拿,他們之間的關系,就算祂變得無形無相了,那個能知和被知的關系還是這樣,這個就是識心結構。這樣不同的層次,就是識心的結構。講十二因緣的話,就是在講整個這個結構。

  

  我來講的話,就是比較整體的這樣講。至于名色、識、行、無明,你要講無明裏面的成分,那又複雜得不得了,行、識、名色也是一樣,都非常非常複雜,複雜到一個世界一樣的無量無邊,這些就是識。這些識心,它們之間的控製關系,就是一個生一個、一個控製一個,這樣一路下來的,就看你在哪個階段。就像我現在這個手,可以控製這個眼鏡盒,我就是可以控製它,它不會反過來控製。就是上一層的控製下一層的,他們的關系就是這樣。如果我是眼鏡盒,那我就被背後的一個控製,那個背後的我並不知道。我只曉得,要透過這樣審查,自己才知道:「啊,我被控製了。」

  

  這種控製關系,如果你喜歡玩電腦的話,你就會知道,電腦裏面的那些東西,也是這樣子控製的。電腦裏面的控製結構,跟我們識心的結構是類似的。我們的識心結構,非常非常複雜,遠比電腦複雜太多了,不過基本結構還是類似的。因爲電腦的結構,就是模仿人的識心結構做出來的,所以透過電腦,我們對識心的結構會更加了解,對自己識心的了解是有幫助的。

  

  好,這個問題,我想就回答到這裏。謝謝各位。

  

《《法華經》講座 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