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座 五▪P3

  ..续本文上一页

  

  师:不是,《法华经》很清楚,就要你从小乘转成大乘。祂整个重点就是这个,就是要你从小乘转成大乘;也告诉你唯一、真正的只有佛乘,其他都是方便说的。就是要你,小乘已经修得很好了,也修成罗汉果了,也得证涅槃了,就像迦叶祂们,都做到了,那就开始修大乘吧!那些退席的他们就是不想转,就不肯转成大乘,不肯转成佛乘。

  

  不是说他们只是意气用事不肯转,那是有很深沈的原因的。深沈到什么程度?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子过来的,根本就看不起大乘,认为大乘是错的、是不对的,那个嗅觉很灵敏,所以他们一闻味道不对就不要了,是很敏感的。因为我现在已经转出来了,我才知道。知道什么呢?菩萨也很看不起罗汉乘,这两个乘互相看不起,这两个乘是不对头的,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所以我就说,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佛乘,祂们之间没有阶梯关系;没有说学了这个,再学那个,没有这种一层层的关系。

  

  但是这边为什么还说呢?那是对特定的人,才有这个阶梯关系。因为他不能学佛乘,也不能学菩萨乘,只能先让他学罗汉乘,这样他才走得下去。对那些人来讲,是有阶梯关系;但是实际上,这根本没有阶梯关系的。所以我们读《法华经》,就是赶快把小乘放了;尤其小乘已经修好的人。祂整个经文都是在讲这个,就是要你上去,只有唯一佛乘。不论在修行上做什么,就是要你转成大乘。

  

  问:菩萨声闻断一切有,这个有,是在十二因缘中的哪一个?还是我见?

  师:从无明以下全部都是有,所以说,十二因缘中,哪一个才是?十二因缘全都是,全都是有。那这是不是我见?我不知道你的我见是什么意思?我相就是有,凡是有相就是有。

  

  问:这里要问何谓三明?什么是八解脱?

  师:你去查查佛学辞典就好了。三明有注解。

  

  问:第一,您由小乘转成大乘的心路历程,能否分享给弟子们?第二,凡夫还在受困于识心控制,或明知仍在识心掌控中,尚无法超越识心的阶段,要修大乘,感觉似乎很遥远。

  

  师:先说第一个问题,我自己由小乘转成大乘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应该有十几年的历史,要讲的话,也要讲几个月吧,所以没办法讲。你们也看到了,你们不是常常觉得:「唉呀,师父您好会变。」那个变就是在转,你们所看见我的变,那就是在转。

  

  大家不要模仿,那是不能模仿的,我那样子变,是有我的需要才会那样子变。你可能也有你的变法,你的变法绝对不是我这种,所以你要模仿我的变,那就糟糕了。还有,有人很不喜欢我那样变,变了以后他就要逃跑了,那也是没有必要的,那是我的事情,你没有什么好高兴、或不高兴的,跟你无关,你最多拿来参考就好了。说:「喔,修行是会遇到这样,要变的。」不要说:「我不喜欢你变成那样,你变成那样,我就不来了。」那是你自找烦恼。那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真的没有关系。那只是显示一件事情:修行是要变的。其实这个事情早就存在,以前华藏祖师就教了嘛,修行是走一步抹一步。你在抹的时候,难道是不变的吗?不变还抹什么?抹就是告诉你会变,修行本来就要走一步抹一步的,不断地在这样子走的呀!

  

  每一个人所走的路,模式是不一样的。虽然统括来讲是走一步抹一步,但是每一个人的变,是不一样的变。所以你不能够套别人的变:「喔,因为师父是这样变,所以我要跟着这样变。」不是这样的,你这样子就弄错了。所以我的心路历程,就算讲给你们听,对你们来讲也没有意义、没有用处的。你们要知道的就是会变,那个变就是走一步抹一步。所以你自己修好了一步,那一步就要抹掉;再走一步再抹一步……猫所走的一步,跟狮子、老虎所走的一步,那是不一样的步。小蚂蚁也有一步,跟猫走的一步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就管你自己走的那一步,不要看到狮子、老虎那一步,你就一定要模仿狮子、老虎的那一步。如果你正好是狮子、老虎,那模仿就对了;偏偏你刚好是猫或是狗啊!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不能这样模仿。

  

  第二问题,凡夫受困于识心,就是没有办法超越,那我们怎么修大乘?这句话我听起来,好像他小乘已经修好了,才问这个问题。要修大乘似乎很遥远,那么你修小乘就很接近了吗?如果是在这个状况下,你修小乘也是很遥远啊!那个遥远的程度,跟修大乘是一样的。你提这个干什么?除非你自己觉得:「我现在修小乘觉得不遥远,我可以上手。」如果没有这样,这个问题等于是废话。我认为,这个样子修小乘也很遥远啊,怎么会不遥远?所以是同样遥远的,为什么不可以修大乘,一定要修小乘?没这个道理嘛,是不是?

  

  好,我们受困于识心,怎么从里面修出来?你受什么困?我现在要问你,你受到识心什么困?你讲识心把你困住了,我现在要问,识心是什么?不是纸上面写的识心两个字,这两个字不会困住你的。你讲被识心困了,那我要问,现在大家想问题的时候,常常都没有真正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去问问题,都是摹拟的。摹拟了一个情境,那个地方有识心,可以把凡夫困住,然后就问那个问题。那个情境都是你摹拟的,都不是你真实的状况,这种问法就叫做外道,是外道的问题。你要说识心困住我,那我就问了,你讲的识心是什么?是怎么困住你的?

  

  如果这个地方没感觉,因为你是摹拟的,我一问这样子的问题,你就傻了:「我不晓得在讲什么?」不晓得回答我这样子的反问,那就是你根本还没有被识心困的问题。因为你根本连识心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一个识心来困你。这个问题一问,就透露了你的心灵状态,是摹拟了一个情境,而那个情境里面,有凡夫、有识心,那个识心会困那个凡夫。

  

  你不是凡夫,你也不知道凡夫是一个什么鬼东西,那个识心是一个什么鬼东西,只是你那个情境里面的两个主角而已。你在那里自己编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修行是这种状态,你是外道的外道,你没有在修。这个时候你的心还在那些名词、名相里面打转,那个就叫像法;在那里辩来辩去,都是一些名词,那个是像法。

  

  哲学讨论有很多名词,都在辩那些名词,所以哲学讨论来讨论去,不能真正解开问题的;因为他就在那里打转,跟你切身真正的状况是无关的。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你脱离现实,脱离真实啦!真实的话是我要修行啊!不是那个凡夫要修行,那个凡夫是你的一个意念而已,应该就是我要修啊!那我被什么困住了?你说嘛,你是被什么困了?你根本没有困,没有被困就不要说困嘛!

  

  像我在讲:「这个识心会困住我。」当我这样讲的时候,是因为我发现,我被我的设定所困住。我发现我心里有这样认定的时候,我就会看到一些状况。我怎么会发现呢?我是看到了一些状况,就是呈现一些境;我看到了那些境以后,问自己:「我怎么会看到这样的境?」于是我反推,在心里面去找。「啊,原来我有这样一个认定。」所以我就看到了这个识心,我发现了这件事情,我才会说:「喔,我的心思被控制。」被什么控制呢?被我的一个认定控制。我发现这样的事情之后,我再说:「啊,这个识心控制了我。」我如果没有发现这样子的事情,我不会说这些话的,我根本不会讲的,没有东西控制我。我发现了,我才会说,然后才会想办法解。

  

  那个程序是这样子的,不是好像去外面,故意要搬一个东西来干什么。都是真正知道了,体察到自己的问题了。像我第一个发现的:「啊!所有的东西都是被知的,没有一个不是被知。被我知道的全都是被知,没有一个不是。」那么是谁在知道?那个谁找不到耶!是真的这样子体察到了,然后才晓得:「喔,有能知和被知。」能知有深有浅,不是说能知就一定是无形无相的,那是到最深的时候,祂才是无形无相的;在浅的时候,祂是有形有相啊!是这样子体察到的。

  

  像这个手能拿,就是能知嘛,这个东西我就拿啦!那这个手就是能知,它还是有形有相的啊!并不是说能知就一定无形无相,那是很深的时候就无形无相,浅的时候也是有形有相。手就是能拿;这个东西就是被拿,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算祂变得无形无相了,那个能知和被知的关系还是这样,这个就是识心结构。这样不同的层次,就是识心的结构。讲十二因缘的话,就是在讲整个这个结构。

  

  我来讲的话,就是比较整体的这样讲。至于名色、识、行、无明,你要讲无明里面的成分,那又复杂得不得了,行、识、名色也是一样,都非常非常复杂,复杂到一个世界一样的无量无边,这些就是识。这些识心,它们之间的控制关系,就是一个生一个、一个控制一个,这样一路下来的,就看你在哪个阶段。就像我现在这个手,可以控制这个眼镜盒,我就是可以控制它,它不会反过来控制。就是上一层的控制下一层的,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我是眼镜盒,那我就被背后的一个控制,那个背后的我并不知道。我只晓得,要透过这样审查,自己才知道:「啊,我被控制了。」

  

  这种控制关系,如果你喜欢玩电脑的话,你就会知道,电脑里面的那些东西,也是这样子控制的。电脑里面的控制结构,跟我们识心的结构是类似的。我们的识心结构,非常非常复杂,远比电脑复杂太多了,不过基本结构还是类似的。因为电脑的结构,就是模仿人的识心结构做出来的,所以透过电脑,我们对识心的结构会更加了解,对自己识心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好,这个问题,我想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法华经》讲座 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