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座 六▪P3

  ..續本文上一頁的;那個菩薩在哪裏,祂們就會出生在那裏,就會從祂那裏再聽法,然後就會信解,生生世世跟著跑。度了以後就會生生世世跟祂跑。因爲有這樣子的因緣,就會遇到四百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到現在還在繼續。

  

  當然,說那個經的時候是叁千年前,叁千年前對祂們來講太短了,就是現在嘛!『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這十六個菩薩,有兩個在東方作佛。「一名阿阇,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阿阇如來就在東方,還有「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就是我們大家知道的阿彌陀佛。「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以上就十五位了。那麼再來就第十六,「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喔,原來就是祂!這是我們知道的,跟我們最近。

  

  「『諸比丘!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從我聞法,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他們已經是聲聞了,依這個講法,他還沒有入佛道,是要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才能漸漸地入佛道。「所以者何?」爲什麼是這樣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我那個時候教化的那些衆生,就是你們現在這些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圓寂以後,在未來世中,那些聲聞乘的弟子,都是那個時候度的、無量衆生當中的。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我圓寂以後,有很多弟子,沒有聽過這個經,他也不聽這個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對于菩薩所作所爲,他根本不知道,「不知不覺」完全不知道。現在這個狀況也很多嘛,「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對于自己修的功德,他就想要滅度,起滅度想,想要取涅槃,這個就是還沒有入佛道。這樣子的狀況是有的,而且很多。我們現在看到也知道,是這樣;但是那些當事者,他是不知不覺的,因爲他從來沒聽過,也不想聽。對于這樣的人怎麼辦呢?祂下面有交代。

  

  「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我會到別的國土,別的佛世界去做佛,名字會換,不叫釋迦牟尼佛。「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這樣子的人,他雖然修羅漢乘、聲聞乘,有滅度的想法,以爲滅度了、入于涅槃就成功了。這樣的人,雖然他是這麼想,但是他如果到了另外一個佛世界、佛土,去求佛智慧,那個時候他就有機會,再聽到《法華經》。

  

  譬如說,他跑去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又求阿彌陀佛教他佛智慧;這個時候,他就會再聽到《法華經》,會聽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惟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所以想要滅度,真正修成的話,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沒有其他乘可以滅度、可以真正涅槃,沒有的。但是,「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有的時候,如來爲了方便而說法,就會有方便法,那是有目的的。方便法就是對應特殊狀況而有方便的。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快要圓寂了。「衆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祂說:「比丘啊,你們要知道,如來如果快要圓寂了,又覺得現在的這些弟子,都還滿清淨的,信解也很堅固,了達空法,也能深入禅定;這個時候,祂就會把菩薩和聲聞衆都召集來,跟他們說《法華經》。」爲什麼呢?「因爲世間沒有其他乘可以修成,只有佛乘才可以真正的修成。」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爲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二乘是如來的方便說,爲什麼祂會做這樣子的方便說法呢?因爲如來很了解衆生,知道衆生不想要大的,小的就夠了,就很滿足了,而且很執著在五欲當中。爲了這樣的緣故,所以就講了聲聞乘的佛法,「這麼修,你就可以入涅槃,就解脫、就滅度了。」這些人,因爲他的水准是這樣,程度是這樣;聽這麼一講以後,他就相信了。因爲正對胃口,是針對他的胃口而說的。這個狀況像什麼呢?就像下面的比喻。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如果有一條路,長大概五百由旬;這個路很艱險、很難走,沒有人煙,很可怕的。可是有很多人想要通過這個險路。爲什麼?因爲過了險路以後,可以拿到很多寶藏。這個時候,「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所將人衆,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這些人裏面有一個導師,他非常的聰明,知道這條路中間哪個地方有危險,哪個地方不通,哪個地方難走。他要領導這些人,走過這個險路。他所帶領的這些人,走到一半的時候就打退堂鼓了,不敢走、不想走、想要退回去了。就跟這個老師說:「我們已經很累了,也沒體力,又很害怕,不敢再走。前面那個路還太遙遠了,也搞不清楚有多遠,我們還是回去吧,不要走了。」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這個導師就心想:唉呀,你們真可憐啊,怎麼都不過去呢?前面有那麼多珍寶,爲什麼不要了呢?「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這個時候,祂就用祂的神通力;叁百由旬,正好是過半多一點,就在過了半途的那個地方,變化出一個城市出來,是祂用神通力變的。變出來以後,就「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祂就說,你們不要害怕,不需要退回去,再前面一點就有一個大城了,我們就可以到那邊去休息,「隨意所作」你要做什麼都可以。到那個城裏面,很快就得到安穩了,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如果還想要到前面有寶藏的地方,也可以去。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于是衆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這些人就好高興。有這麼一個城在那裏等著我們,太棒了,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休息,吃喝玩樂,就想安定居住在那裏。「生安隱想,生已度想」,到這裏了,就覺得:我已經得度了,我本來好苦哦,到了這邊就像到了天堂一樣。就覺得已經得度了,就想在那裏定居了。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說:「喔,你們已經得到休息啦,已經沒有疲倦了,休息也休息夠了,精神也養足了,需要補充的東西也補齊了。」就把這個化城收了,不見了,一下又化空了,什麼也沒有了。「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爲止息耳。』」就跟衆人說,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給你們的,現在可以到寶藏那個地方去了,已經很靠近了、不遠了。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這個就是化城的比喻,如來也是一樣,「今爲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爲止息故,說二涅槃。若衆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爲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如彼導師爲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中間變出來那個城,指的是什麼?就是聲聞乘、辟支佛乘。這是變出來的化城,因爲一開始就跟你講,要到佛智慧的那個寶藏處,大家一聽是這樣,哇,中間那個險難太多了,怕都怕死了,那就幹脆不要了。所以就先告訴你,中間有一個城;好比說修羅漢乘就可以修成,辟支佛乘也可以修成。其實是中途變出來的,一個中途休息站,讓你能夠開始進來。這個比喻啊,真是非常貼近,非常非常的貼近。所以就告訴你,這個是變化出來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衆等

  常雨于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衆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爲覺悟群生 震動于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叁方及四維 上下亦複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衆人請 爲宣種種法 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衆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

  」六百萬億

  就是弟子或者小孩,童子的意思,也就是衆生啦。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衆 于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禅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禅未出 爲無量億衆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于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衆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衆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爲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趨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衆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衆難 衆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于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衆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衆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複如是 爲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爲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衆 爲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叁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爲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爲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叁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爲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好,念完了。這個化城喻,比喻得太巧妙了。大家如果還有什麼想要問的問題,現在還有一點時間給大家問。

  

  【現場問答】

  

  問:我們是不是平時也可以從消業、還債、忏悔,這樣子的方式來做?

  

  師:是可以的,但是不需要像你想的,你自己向外馳求,回到本明,回到覺性,這個之間是不是也有冤親債主?是有啦,但是不需要這樣想,那是可以用的。

  

  問:《法華經》的要義爲何?

  師:這個是我要問你們的問題,你現在變成來問我這個,所以我不講。我認爲更直接的來看,這個問題包裝得很好,《法華經》之要義爲何?我講出來,我要問的答案就已經出來了。所以這個你們自己要想。

  

  可以講的是,祂一直在講一件事情,就是唯一佛乘。釋迦佛以前教的、聲聞乘的佛法,也就是原始佛教的《阿含經》那些經典裏面,所教的內容;祂聲明,那是變出來的化城。因爲在生死輪回的險惡路途當中,一開始就跟你們講佛乘,你們會覺得:「哇!這條路太難走了!」會走到一半就要逃,就要退回去了。因爲祂知道會這樣,所以就先

  了聲聞乘;大家一講到修行,糊裏糊塗的也還滿高興的。弄清楚了要修的是佛乘,大家就都嚇跑了。

  

  所以祂就變出聲聞乘和辟支佛乘,讓你們覺得,這個還不難、還不錯。當你一到了以後,以爲:「我已經得度。」到了那個化城,覺得得度了,就想要在那裏安居。當你們到了那個化城,已經在那裏休息夠了,祂就把那個化城收了。所謂收了,是什麼呢?就跟你們講:「那是我變出來的,那個不是,那個不算的。」這樣子就是把它收回來。

  

  你看,羅漢乘的水准是很差的,這就是那個化城嘛。大家一看祂把化城收掉了,就很生氣:「怎麼可以把它收掉,變沒有?說那個不算,還要再修?」有的是這樣反應,那些退席的就是這樣反應。祂現在就告訴你:「到這個時候才可以告訴你,你們才有機會聽下去,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智慧。」《法華經》就是說這個。要講意義的話就是這個,我這樣回答並沒有把底案掀了。

  

  問:何以只有東方、東南方、南方、西南方、上下方遇見大通智勝如來?是已知代表十方,或另有其他含意?

  

  師:沒有,就是代表十方。

  好,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們今天講經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法華經》講座 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