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座 六▪P3

  ..续本文上一页的;那个菩萨在哪里,祂们就会出生在那里,就会从祂那里再听法,然后就会信解,生生世世跟着跑。度了以后就会生生世世跟祂跑。因为有这样子的因缘,就会遇到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到现在还在继续。

  

  当然,说那个经的时候是三千年前,三千年前对祂们来讲太短了,就是现在嘛!『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这十六个菩萨,有两个在东方作佛。「一名阿阇,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阿阇如来就在东方,还有「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阿弥陀佛。「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以上就十五位了。那么再来就第十六,「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喔,原来就是祂!这是我们知道的,跟我们最近。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他们已经是声闻了,依这个讲法,他还没有入佛道,是要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渐渐地入佛道。「所以者何?」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我那个时候教化的那些众生,就是你们现在这些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圆寂以后,在未来世中,那些声闻乘的弟子,都是那个时候度的、无量众生当中的。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我圆寂以后,有很多弟子,没有听过这个经,他也不听这个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对于菩萨所作所为,他根本不知道,「不知不觉」完全不知道。现在这个状况也很多嘛,「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对于自己修的功德,他就想要灭度,起灭度想,想要取涅槃,这个就是还没有入佛道。这样子的状况是有的,而且很多。我们现在看到也知道,是这样;但是那些当事者,他是不知不觉的,因为他从来没听过,也不想听。对于这样的人怎么办呢?祂下面有交代。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我会到别的国土,别的佛世界去做佛,名字会换,不叫释迦牟尼佛。「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这样子的人,他虽然修罗汉乘、声闻乘,有灭度的想法,以为灭度了、入于涅槃就成功了。这样的人,虽然他是这么想,但是他如果到了另外一个佛世界、佛土,去求佛智慧,那个时候他就有机会,再听到《法华经》。

  

  譬如说,他跑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又求阿弥陀佛教他佛智慧;这个时候,他就会再听到《法华经》,会听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所以想要灭度,真正修成的话,只有佛乘,没有其他乘;没有其他乘可以灭度、可以真正涅槃,没有的。但是,「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有的时候,如来为了方便而说法,就会有方便法,那是有目的的。方便法就是对应特殊状况而有方便的。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快要圆寂了。「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祂说:「比丘啊,你们要知道,如来如果快要圆寂了,又觉得现在的这些弟子,都还满清净的,信解也很坚固,了达空法,也能深入禅定;这个时候,祂就会把菩萨和声闻众都召集来,跟他们说《法华经》。」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没有其他乘可以修成,只有佛乘才可以真正的修成。」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这二乘是如来的方便说,为什么祂会做这样子的方便说法呢?因为如来很了解众生,知道众生不想要大的,小的就够了,就很满足了,而且很执着在五欲当中。为了这样的缘故,所以就讲了声闻乘的佛法,「这么修,你就可以入涅槃,就解脱、就灭度了。」这些人,因为他的水准是这样,程度是这样;听这么一讲以后,他就相信了。因为正对胃口,是针对他的胃口而说的。这个状况像什么呢?就像下面的比喻。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如果有一条路,长大概五百由旬;这个路很艰险、很难走,没有人烟,很可怕的。可是有很多人想要通过这个险路。为什么?因为过了险路以后,可以拿到很多宝藏。这个时候,「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这些人里面有一个导师,他非常的聪明,知道这条路中间哪个地方有危险,哪个地方不通,哪个地方难走。他要领导这些人,走过这个险路。他所带领的这些人,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了,不敢走、不想走、想要退回去了。就跟这个老师说:「我们已经很累了,也没体力,又很害怕,不敢再走。前面那个路还太遥远了,也搞不清楚有多远,我们还是回去吧,不要走了。」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这个导师就心想:唉呀,你们真可怜啊,怎么都不过去呢?前面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要了呢?「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这个时候,祂就用祂的神通力;三百由旬,正好是过半多一点,就在过了半途的那个地方,变化出一个城市出来,是祂用神通力变的。变出来以后,就「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祂就说,你们不要害怕,不需要退回去,再前面一点就有一个大城了,我们就可以到那边去休息,「随意所作」你要做什么都可以。到那个城里面,很快就得到安稳了,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如果还想要到前面有宝藏的地方,也可以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这些人就好高兴。有这么一个城在那里等着我们,太棒了,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休息,吃喝玩乐,就想安定居住在那里。「生安隐想,生已度想」,到这里了,就觉得:我已经得度了,我本来好苦哦,到了这边就像到了天堂一样。就觉得已经得度了,就想在那里定居了。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这位导师就说:「喔,你们已经得到休息啦,已经没有疲倦了,休息也休息够了,精神也养足了,需要补充的东西也补齐了。」就把这个化城收了,不见了,一下又化空了,什么也没有了。「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就跟众人说,这个大城是我变化出来给你们的,现在可以到宝藏那个地方去了,已经很靠近了、不远了。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这个就是化城的比喻,如来也是一样,「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中间变出来那个城,指的是什么?就是声闻乘、辟支佛乘。这是变出来的化城,因为一开始就跟你讲,要到佛智慧的那个宝藏处,大家一听是这样,哇,中间那个险难太多了,怕都怕死了,那就干脆不要了。所以就先告诉你,中间有一个城;好比说修罗汉乘就可以修成,辟支佛乘也可以修成。其实是中途变出来的,一个中途休息站,让你能够开始进来。这个比喻啊,真是非常贴近,非常非常的贴近。所以就告诉你,这个是变化出来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轮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华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轮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 请佛转*轮 世尊甚难值 愿以本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轮

  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

  」六百万亿

  就是弟子或者小孩,童子的意思,也就是众生啦。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趋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好,念完了。这个化城喻,比喻得太巧妙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想要问的问题,现在还有一点时间给大家问。

  

  【现场问答】

  

  问:我们是不是平时也可以从消业、还债、忏悔,这样子的方式来做?

  

  师:是可以的,但是不需要像你想的,你自己向外驰求,回到本明,回到觉性,这个之间是不是也有冤亲债主?是有啦,但是不需要这样想,那是可以用的。

  

  问:《法华经》的要义为何?

  师:这个是我要问你们的问题,你现在变成来问我这个,所以我不讲。我认为更直接的来看,这个问题包装得很好,《法华经》之要义为何?我讲出来,我要问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所以这个你们自己要想。

  

  可以讲的是,祂一直在讲一件事情,就是唯一佛乘。释迦佛以前教的、声闻乘的佛法,也就是原始佛教的《阿含经》那些经典里面,所教的内容;祂声明,那是变出来的化城。因为在生死轮回的险恶路途当中,一开始就跟你们讲佛乘,你们会觉得:「哇!这条路太难走了!」会走到一半就要逃,就要退回去了。因为祂知道会这样,所以就先

  了声闻乘;大家一讲到修行,糊里糊涂的也还满高兴的。弄清楚了要修的是佛乘,大家就都吓跑了。

  

  所以祂就变出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让你们觉得,这个还不难、还不错。当你一到了以后,以为:「我已经得度。」到了那个化城,觉得得度了,就想要在那里安居。当你们到了那个化城,已经在那里休息够了,祂就把那个化城收了。所谓收了,是什么呢?就跟你们讲:「那是我变出来的,那个不是,那个不算的。」这样子就是把它收回来。

  

  你看,罗汉乘的水准是很差的,这就是那个化城嘛。大家一看祂把化城收掉了,就很生气:「怎么可以把它收掉,变没有?说那个不算,还要再修?」有的是这样反应,那些退席的就是这样反应。祂现在就告诉你:「到这个时候才可以告诉你,你们才有机会听下去,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智慧。」《法华经》就是说这个。要讲意义的话就是这个,我这样回答并没有把底案掀了。

  

  问:何以只有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上下方遇见大通智胜如来?是已知代表十方,或另有其他含意?

  

  师:没有,就是代表十方。

  好,没有什么问题了,我们今天讲经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法华经》讲座 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