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這個就是佛派來的
愍念諸衆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于清淨土
愍衆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馔衆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于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來事 若于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複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複過彼 于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于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複告藥王菩薩摩诃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于其中,此法華經最爲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那麼,當時要說的時候,就有五千比丘退席,所以這個經不容易出現。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爲他人說者,如來則爲以衣覆之,又爲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爲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複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缯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以,這個經典放的地方就有七寶塔;就是七寶塔了。也不需要在那個塔裏面,好像還要放進佛舍利什麼,祂已經有了佛的全身。所以其他就不用了。你只要恭敬供養祂。有的人能夠看見,這個經在的地方的七寶塔,有的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人那更應該供養、禮拜了,因爲這個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衆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爲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爲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爲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爲四衆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爲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爲其集聽法衆,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幹闼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于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爲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 穿鑿于高原 猶見幹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谛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于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衆無所畏 廣爲分別說 大慈悲爲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爲座 處此爲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于無量億劫 爲衆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衆 比丘比丘尼 及清淨士女 供養于法師
引導諸衆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爲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爲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爲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爲四衆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爲作聽法衆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衆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好!如果大家沒有什麼問題,我就稍微補充一下。就是如果有人錯過了佛的授記,只要把這個《法華經》讀一下,就授記。所以,你們來聽,也都授記完了。
【現場問答】
問:佛壽結束了以後,佛到哪裏去?
答:所謂佛壽結束了,就是在祂所化的這個世界、這個世間,祂的佛壽結束了。結束了祂去哪裏?祂就回到佛世界去了,就不在這個世間了,不在所謂的祂要度化的世間。就像釋迦佛,當時在印度成佛,轉*輪,然後,圓寂了。意思就是不在這個娑婆世界,不在這個世間了。那祂到哪裏了?祂回到佛世界去了。就是這樣子而已,就是回到佛世界去了。那麼,回到佛世界去了以後,祂會不會再來這個世間呢?所謂世間是很多的,除了娑婆世界,還有別的世界,那麼多世界,祂們也會到別的世界去;也可能不去,那也不一定。就像娑婆世界,我們說釋迦佛這一次祂來過,事實上,祂在經典裏面就已經說了,祂就算來娑婆世界,就已經來過八千次這麼多了。
問:學和無學,那個無學,他不學就會了,就在修了,那麼,他的 logic 是什麼。他的方法是什麼?
答:無學是沒有 logic,沒有邏輯的事,有邏輯的話,那個都是學來的,都是要學的東西。所以無學本身沒有邏輯。他的方法是什麼?他的方法就是直覺。他要學會的就是如來本身,菩提心本身,就是自己的智慧自然的流出,就學這個。也可以說,就是心性的流露;他只是心性的流露。他的方法就是這樣子而已,這就是無學。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以爲要學才會,這裏特別告訴你,不學也會,不是說一定要學才會的。其實,展現這個特質,很明顯的就是六祖惠能。他的師兄,什麼事展現出來就是有學,那他連字都不識呀!但是,他就是會。所以,那就是所謂的開悟,他自己的智慧就流露出來了。所以,他還幫人家講經、解經,他自己不會讀,是不是。那個《涅槃經》他是不會念的,旁人就念《涅槃經》給他聽,念的人是不懂的,然後,他就解釋給念的人聽。念的人是有學問的,而他是不識字、沒學問的;可是他就是有智慧呀!所以,他就能解給別人聽。光解給他聽不稀奇呀!聽的人聽到以後,就肉身坐化了,這個都是書上面記載的。所以,六祖就是現出那個無學的特質,他是無學的。
問:我們在140頁有說到,如果有人一讀這個《法華經》,就會驚疑布畏。那麼如果這個,「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爲增上慢者。」這邊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答:他前面就說,如果這個人是菩薩乘的,看到《法華經》就會驚疑布畏的話。那麼就知道,這樣子的菩薩是新發意的,就是剛剛才來的;剛剛才來做菩薩的。如果是聲聞乘的人,一看到這個《法華經》就驚疑怖畏的話,那麼,他是增上慢者。增上慢者就是貢高我慢的人;自以爲是的人,是這個意思。他不是好像剛開始學菩薩乘的,他也不是剛開始才學聲聞乘的,他們一讀到《法華經》、一看到《法華經》或一聽《法華經》,心裏面就不舒服,就開始有一點好像驚嚇到的樣子,又疑東疑西,那麼,這樣子都是增上慢者,就是貢高我慢的人。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法華經》就特別說,你們聲聞乘是不行的,你們的涅槃,也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像上一次也說,聲聞乘、辟支佛乘都只是化城,因爲把大的法直接講給你們聽,你們會受不了,所以,就化一個中間階段的化城,讓你們在裏面可以安息。他們會産生的疑問是:我們這個才是真實,這是我們親自修來的涅槃,可證的,怎麼說我們這個是不行的?再怎麼說,我們這個可都是一步一腳印把它證出來的耶!涅槃是他們都可以證到的,那證到了以後,你又說他們證到的都不行,他們就不高興了,什麼嘛!說我們不行。爲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爲他認爲自己很好,怎麼是不行呢!而且,佛開始教他們的時候也說,要努力修這個很好,那他們已經修到了,卻說他們不行,所以就不能接受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貢高我慢啦!
問:《妙法蓮華經》中說到,有佛土中如女人,我記得《地藏經》中也說,修好以後,女身可轉爲男身。請問佛經中爲何對女人有這些特別的看法?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大家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裏在想,是不是佛對女人有偏見;或者這個女人在佛的世界裏面是屬于不好的,會這麼推測。不是這樣子,佛經都是見男人說男人話,見女人說女人話;就是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因爲祂講這部經的那個時候,這個經典出現的那個時候,我們的世界,是男人主導的社會,祂才這麼說的;不是祂自己要說什麼的。如果祂到一個世界,那個世界都是女人當家的、掌權的,祂一定說,女人好,男人不好。
所以,祂自己沒有特別的主見、特別的看法,祂會這麼說,都是相應于那個時候的世界、包括相應的社會、相應的這些衆生的觀念。是因爲在當時這個世界,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不是說只有男人才重男輕女,最重男輕女的就是女人。你想想看,在我們這個世界,做母親的就是女人啊,她怎麼樣就是要生個男兒,她要保護她的兒子,她不會去保護、重視她的女兒。當這個世界是這個樣子的時候,男人、女人都重視男人,都重男輕女。
那麼,祂到一個重男輕女的世界,如果自己是女人,好痛苦,大家都希望下輩子最好要轉成男生。你就是有這個願望嘛,你有這個願望,祂就會這樣講。還有呢,祂知道你們這邊的人,重視清淨的願望,淫欲是很龌龊的呀!祂就會變出來,這個世界都沒有女人,都沒有淫欲。那人怎麼生出來呢?喔!可以化生出來呀!所以,我會覺得祂就是見什麼樣的人,需要聽什麼樣子的話,祂就說甚麼樣子的話給你聽。祂根本是回應給你的,祂只不過是你的鏡子,你自己長成這個樣子嘛,那個鏡子裏面就顯出這個樣子來。佛經只不過是鏡子而已,不要以爲佛是重男輕女的,祂根本都不是,祂什麼都不是。因爲你重男輕女,所以祂就現出重男輕女的說法來。如果你是重女輕男,祂會現出重女輕男女的說法給你。
這一點,譬如有的經典裏面就出現這個狀況,就像《華嚴經》。《華嚴經》裏面,喔!女生地位都是好高的,像是童女的地位就很高的。並沒有說一定要童男才比較好,童女就不行。甚至有一段有一個妓女,也是一個善知識,就是那個善財童子要去參拜的,她就是個妓女呀!妓女也可以做善知識呀!像《法華經》裏面也有,有一段是龍女成佛。爲什麼不現出龍子成佛,而要變成龍女成佛呢?這是因應各種不同的世界裏面的東西。所以,佛經裏面有些地方,也透露出祂的豐富性和複雜度。當然,如果你要把整個都拿來對照、比較的話,彼此也有很多矛盾處。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法華經》講座 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