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座 九▪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爲了法的話,也不能夠去,不可以去靠近。

  「況複余事。」爲了法都不可以,那麼,其它的更不可以。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不喜歡養一些年輕、年少的弟子、小沙彌、小兒。也不會跟這樣子的人去拜同一個師父。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這是第一地的親近處。

  

  所謂的「親近處」,就是你跟誰、怎麼樣的人靠近,不可以跟怎麼樣的人靠近。很講究哦!看起來,這些地方我們現在都沒有做到。我想,我們現在到底是比較進步不需要這樣,還是精神墮落了?我也搞不太清楚。不過,以現在來看,是嚴了一點。要做到這樣子的話,那個環境倒有一點像回教,那些女生都蒙起臉來,大概就可以做到。尤其像現在的西方歐美國家,不但不蒙起臉來,還想盡辦法多露一點。好像在這個環境裏面,都沒有到親近處的狀況。第一步的親近處,都沒有做到。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要觀一切法,所有的原則、規則,一些方法、現象,都空如實相,實相是空的。

  「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觀一切法如實相的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如虛空無所有性。」就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一切法會隨因緣而生而有,這些法是從顛倒生出來的。是這麼來看一切法。

  「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做到這裏就是第二個親近處,就比較深了。

  

  在第一個親近處,就是一些有相的規則,要做的話,比較容易而且有迹可尋。這第二個親近處,就無迹可循了。這個親近處,其實,就是你已修到了,才能夠觀一切法如實相,觀一切法不顛倒,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還是會生出來呀!一切法、一切語言,還是會有、會生出來。祂是從因緣而有,從顛倒生出來。

  「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很喜歡觀這樣子的法相。觀一切法,就是觀一切法相。能夠觀到這樣子的狀況,就是「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這第二級的,應該是更高一級的親近處,這就比較難啦!我想也不是說這個「第二親近處」比較難做,兩相比較起來,反而是前面那個有相的「初親近處」,比較好做,比較容易。所以第二個親近處,就是親近的實相。前面那個初親近處,只是說,你不要去親近那個不好、不可親近的人。而第二個親近處,祂是入法相、入法性,是進入實相了,就是親近了實相。這個,比較深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叁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睎望 而爲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就是劊子手。)

  畋獵漁捕 爲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爲女說法

  若說法時 毋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爲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爲無爲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于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禅定起 爲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說法華經

  

  這一段祂就是在說,如果你能夠安住在行處和親近處的話,你就能夠在這個惡世裏面,說這個《法華經》。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說的。所以,要說《法華經》還真的不容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前面祂講有四個法,需要安住四個法,前面講的是行處、親近處是第一個法,接下來是講第二個。

  

  「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第二個,是你要住在安樂行。什麼叫做安樂行?就是你在說話、在讀經、在講解的時候,不說人家或者經典的過錯。不說人的過錯,也不說那個經典不好,也不去輕慢諸余法師。其它也有法師在說、在講法,不去批評、不去說人家不好。也不說所有其它人的好惡長短,不說他們什麼比較擅長,什麼比較不擅長,都不講別人的這些事情。

  

  「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對于聲聞乘修行者,不會指名道姓的說,他什麼地方不好。也不會說他多棒、多好。對于聲聞人,好壞都不講。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不會去生起埋怨、或嫌棄誰的心。那個嫌棄、嫌惡、埋怨的心都不起。「善修如是安樂心」,你做到這樣子,以後你講《法華經》,你的聽衆都會順你的意。如果有什麼人,問你一些挑戰性的問題,你也不要用那個小乘的說法來回答,而要以大乘的解說法來回答。那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一切種智。這裏就是在說一件事情,如果會遇到很多不順的事情,那應該都是跟你造的業有關啦!祂這裏說安樂行,不講人家壞話,什麼都不批評,你就沒有造業。所以,來聽你說《法華經》的人,他就不會來跟你搗蛋了。因爲你自己都沒有業嘛!所以能安樂行,其實就是不造業行。不要造那些惡業,講經的時候,就不會遇到不順你的那些業報。你不去造那些惡報,來聽經的人都會順你的意。講不講經有什麼重要、有什麼關系呢?重要的還是消業,不要造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

  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爲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爲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于其中 無所睎望

  

  這是重點哦!因爲我們講經的人,也要吃飯、睡覺,所以,在講經的時候,心裏面都會考慮怎麼樣講才會有收入,會顧慮這些,祂的意思是這些想都不想。衣服臥具、飲食醫藥,這些想都不去想。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現場問答】

  

  問:在無法分辨外道與非外道時,如何選擇親近與不親近。

  

  答:如果你沒有辦法分辨,當然沒有辦法選擇。所以,什麼是外道?什麼不是外道,要學會分辨。這個外道和非外道的分辨,有深有淺。你至少要會分辨淺的。譬如說,我們要知道佛講的就不是外道,佛說的經典,那就不是外道。不是佛說的,至少我們知道,譬如科學,它就是外道。佛教的經典裏面,特別指出的那些六師外道,就是外道,至少你這個地方你要會分辨。如果這個你也不會分,當然沒有辦法選擇了。要親近還是不親近,當然是沒辦法的。

  

  問:爲何不親近,就是厚實?

  

  答:不是,這個問題不對。是不親近那些五種不男不女的那種,你不去接近五種不男,祂指的是不去親近那五種不男或者不去親近那個女神。當然,這個指的是男的,男性的菩薩。當然,他在世間不見得挂上一個菩薩名字或一個光環,他就是一個普通的修行者,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就是優婆塞、優婆夷,都可以。你如果是一個平常的男性修行者,你不去親近那些人妖,這代表什麼呢?祂說這就是親厚。我把它解釋爲這個叫厚情,這個人的感情是親厚,就是情厚。反之,你去靠近那些人,你很喜歡、很有興趣去接近那五不男的話,你的情是薄的,所以才說是輕薄,不是淺薄。你看!像這種都不動心、不去靠近的人,你會覺得這個人比較穩重、厚實。對那些人妖顯現出很有興趣的樣子,不是輕薄嗎?這很明顯嘛!對這些不聞不問,也不想談,都不重視的人,就是一個穩重厚實的人。你會覺得這種人,他在感情上是穩重厚實的。對那個好有興趣、叽叽喳喳的,都是小鬼頭,就是一個輕薄的人嘛!

  

  問:佛教徒可以養狗嗎?

  

  答:祂這邊說養狗、養雞、養什麼的那些人,我們都不去接近,自己更不會養狗。如果我們泛指佛教徒的話,那我要說可以養。你要養就養,沒有什麼關系。如果你是要講《法華經》的人,准備在這個世間講這個《法華經》的人,就不可以。也不是說絕對不可以,所謂的不可以,就是如果你這樣子做的話,你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你的《法華經》裏面可能會遇到麻煩,不能很安穩的講《法華經》。爲了讓你講《法華經》能夠順利,最好不要養狗。如果你養了,當你講經的時候,也許有些人就要像狗一樣咬你。你的聽衆裏面就有這樣子的危險。

  

  問:地藏菩薩有養一只狗,這表示祂與《法華經》有違背嗎?

  

  答:嗯!應該不是。因爲祂講《地藏經》;祂沒有講《法華經》。這邊講的是,那個講《法華經》的那個菩薩。地藏菩薩祂沒有講《法華經》,祂講《地藏經》,《地藏經》就沒有這個限製。

  

  問:《安樂行品》中的大菩薩,可以結婚嗎?

  

  答:可以。這裏,沒有說祂不可以結婚。但是祂要結婚,找對象的時候,祂就要謹慎一點,不要太招搖,有些人大張旗鼓的宣稱,祂要相親了,結婚典禮也搞得轟轟烈烈,這個大概不適合。結婚,我認爲是可以的。

  

  問:大菩薩一定是男的嗎?

  

  答:不一定,也會是女的。不過,這邊說的時候,祂是以男性的角度來說的,只是這樣子而已,並不是說,一定是男的。

  

  問:「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中的「不出、不起,無礙、無障」是什麼意思?

  

  答:什麼意思?就是不出、不起,無名、無礙、無障呀!就這樣而已。這算是第二親近處,這邊祂主要是說,祂能夠看到一切法相,是祂看到了那些法相的「不出、不起,無礙、無障」,祂看到了很多啦!譬如說祂也看到了一切語言道斷。祂也看出祂是不出的、不起的、無名的、無相的。就是,祂看到那個法相裏面的這個部分,祂的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無障、無礙。不止呀!還有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通常我們觀到法相,祂是有相,有東西的,是有事情的呀!但是,祂從那個有相、有事情的那個裏面,看到了沒有,看到了什麼都沒有,是這個意思。

  

《《法華經》講座 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