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十)
時間:2012年07月14日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201演講廳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郭藤輝、梁玉明
安樂行品第十四(下)
有四種安樂行,前面講了兩個。這個安樂行,是說要在娑婆世界,這樣惡劣的一個世界裏,要能夠講《法華經》,你要有什麼樣的准備,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就是要做到這四個安樂行。若能夠做到,在這樣的環境裏,你就可以講《法華經》。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講下去的,因爲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很惡劣的,所以,要講《法華經》是需要有一些條件,這四個安樂行就是四個條件。
我們今天來看第叁個,
「又,文殊師利!」還有,文殊師利。這是釋迦佛在說法。
「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就是不要懷有嫉妒心、谄诳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也不要去輕易批評一些學佛的人,這裏的罵應該是批評的意思:哪些人好、哪些人不好,都不要去做這樣的言論。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這四種修行人,他們想要學聲聞乘、想要學辟支佛乘、想要學菩薩乘的,並沒有想要學佛乘。如果他們是這種狀況,不要去講一些讓他們煩惱,或讓他們心裏面産生疑惑的話。
「語其人言」,就對這樣的人說:
「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看到人家求聲聞乘的話,就說你離開佛道遠得很,你這樣子得不到一切種智、成不了佛的。爲什麼呢?你這樣子學,你就是放逸的人,你就是懈怠的人,這樣不行。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也不要在那裏滔滔論說,這個法怎麼樣,那個法怎麼樣,在那裏講來講去。這麼一講,就會說哪一個比較有競爭力、哪一個沒有;哪個是比較積極的、哪一個是消極的。不應該在那裏評論這些法,不要這樣子表現。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應當看到了衆生,心裏面産生大悲感,起大悲心。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看到了佛,心裏就想到、感覺那就是一個慈愛的父親。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對于菩薩,就認定祂就是大師。
「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對于十方菩薩,都應該深心恭敬禮拜。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對所有的衆生,則是平等的說法,所謂平等就沒有給你講好的,跟他講差的,都是平等的,就沒有好壞之分。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爲多說」,對于要平等說法,就要跟法是相隨順的;說的時候不要說過頭、講太多,也不要講太少,講多講少都不好。即使對于一些非常喜歡佛法的人,也不要爲他多說一點,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叁安樂行者」,前面這些事情能夠做到,這個就是第叁個安樂行。
「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能夠做到第叁安樂行時,你說法的時候就沒有人來跟你擾亂,同時會得到一些好同學,共同來讀這個經,大衆也喜歡來聽你講經,他們聽完以後,就能夠持這個經,持這個經以後就能夠誦這個經。
「誦已能說」,誦完以後還能夠說,誦完了還能夠抄寫下來。
「若使人書」,書就是把它寫下來。
「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這樣就順利了,講這個法華經就順利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舍嫉恚慢 谄诳邪僞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于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叁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這一段就是開始講第四個安樂行。祂說這個時候,你要持法華經的話,對于在家的和出家的人,你就要生出大慈心,對于這些不是菩薩道的人,你就對他生出大悲心。對這樣的人,你心裏是怎麼想呢?心裏會想:這些人真是損失好大。如來說出《法華經》這麼大的法,他們都不知道也不曉得,心也不信也不解。雖然他們不聞不信不解這個法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以神通力智慧力,把他們引導到這個《法華經》當中來,祂心裏這麼打算,這麼想。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如果祂做到這一點,就是做到了第四個安樂行,
「說是法時」,說到《法華經》的時候,
「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你做到這樣無有過失,他們這些人就會向你恭敬贊歎。
「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所謂難問者,就是來跟你挑戰,提一些困難問題來找你麻煩,來踢館的。
「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所以,這是不容易的。但是,你能夠說《法華經》說到這麼好的狀況,你就要做到那個安樂行。這四個安樂行要做到,才會有這樣子的結果。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那個轉輪聖王頭上有一個明珠,
「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叁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衆中,爲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爲說是法華經。」祂會給他們很多很多法,很多很多好處,但是,《法華經》是不跟他們講的,就像那個轉輪聖王,祂給他們很多很多財物、很多東西,但是不會把明珠給他們。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叁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叁毒,出叁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那個功勞太大,做得太好了,大歡喜,所以,到最後才來說《法華經》。法華經已經是最後一個寶了,就像轉輪聖王的頂上的明珠一樣。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爲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爲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爲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爲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爲是衆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爲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爲尊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爲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爲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以爲給使,就是天諸童子讓你使喚,幫你做事。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爲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爲四衆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爲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爲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爲人說 常有是好夢 …
《《法華經》講座 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