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讲座《妙法莲华经》(十)
时间:2012年07月14日
地点: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201演讲厅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郭藤辉、梁玉明
安乐行品第十四(下)
有四种安乐行,前面讲了两个。这个安乐行,是说要在娑婆世界,这样恶劣的一个世界里,要能够讲《法华经》,你要有什么样的准备,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是要做到这四个安乐行。若能够做到,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可以讲《法华经》。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讲下去的,因为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很恶劣的,所以,要讲《法华经》是需要有一些条件,这四个安乐行就是四个条件。
我们今天来看第三个,
「又,文殊师利!」还有,文殊师利。这是释迦佛在说法。
「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就是不要怀有嫉妒心、谄诳之心,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也不要去轻易批评一些学佛的人,这里的骂应该是批评的意思:哪些人好、哪些人不好,都不要去做这样的言论。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这四种修行人,他们想要学声闻乘、想要学辟支佛乘、想要学菩萨乘的,并没有想要学佛乘。如果他们是这种状况,不要去讲一些让他们烦恼,或让他们心里面产生疑惑的话。
「语其人言」,就对这样的人说:
「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看到人家求声闻乘的话,就说你离开佛道远得很,你这样子得不到一切种智、成不了佛的。为什么呢?你这样子学,你就是放逸的人,你就是懈怠的人,这样不行。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也不要在那里滔滔论说,这个法怎么样,那个法怎么样,在那里讲来讲去。这么一讲,就会说哪一个比较有竞争力、哪一个没有;哪个是比较积极的、哪一个是消极的。不应该在那里评论这些法,不要这样子表现。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应当看到了众生,心里面产生大悲感,起大悲心。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看到了佛,心里就想到、感觉那就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对于菩萨,就认定祂就是大师。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对于十方菩萨,都应该深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对所有的众生,则是平等的说法,所谓平等就没有给你讲好的,跟他讲差的,都是平等的,就没有好坏之分。
「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对于要平等说法,就要跟法是相随顺的;说的时候不要说过头、讲太多,也不要讲太少,讲多讲少都不好。即使对于一些非常喜欢佛法的人,也不要为他多说一点,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前面这些事情能够做到,这个就是第三个安乐行。
「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能够做到第三安乐行时,你说法的时候就没有人来跟你扰乱,同时会得到一些好同学,共同来读这个经,大众也喜欢来听你讲经,他们听完以后,就能够持这个经,持这个经以后就能够诵这个经。
「诵已能说」,诵完以后还能够说,诵完了还能够抄写下来。
「若使人书」,书就是把它写下来。
「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这样就顺利了,讲这个法华经就顺利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这一段就是开始讲第四个安乐行。祂说这个时候,你要持法华经的话,对于在家的和出家的人,你就要生出大慈心,对于这些不是菩萨道的人,你就对他生出大悲心。对这样的人,你心里是怎么想呢?心里会想:这些人真是损失好大。如来说出《法华经》这么大的法,他们都不知道也不晓得,心也不信也不解。虽然他们不闻不信不解这个法华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会以神通力智慧力,把他们引导到这个《法华经》当中来,祂心里这么打算,这么想。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如果祂做到这一点,就是做到了第四个安乐行,
「说是法时」,说到《法华经》的时候,
「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你做到这样无有过失,他们这些人就会向你恭敬赞叹。
「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所谓难问者,就是来跟你挑战,提一些困难问题来找你麻烦,来踢馆的。
「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所以,这是不容易的。但是,你能够说《法华经》说到这么好的状况,你就要做到那个安乐行。这四个安乐行要做到,才会有这样子的结果。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那个转轮圣王头上有一个明珠,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祂会给他们很多很多法,很多很多好处,但是,《法华经》是不跟他们讲的,就像那个转轮圣王,祂给他们很多很多财物、很多东西,但是不会把明珠给他们。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那个功劳太大,做得太好了,大欢喜,所以,到最后才来说《法华经》。法华经已经是最后一个宝了,就像转轮圣王的顶上的明珠一样。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以为给使,就是天诸童子让你使唤,帮你做事。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
《《法华经》讲座 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