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座 九▪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为了法的话,也不能够去,不可以去靠近。

  「况复余事。」为了法都不可以,那么,其它的更不可以。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不喜欢养一些年轻、年少的弟子、小沙弥、小儿。也不会跟这样子的人去拜同一个师父。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这是第一地的亲近处。

  

  所谓的「亲近处」,就是你跟谁、怎么样的人靠近,不可以跟怎么样的人靠近。很讲究哦!看起来,这些地方我们现在都没有做到。我想,我们现在到底是比较进步不需要这样,还是精神堕落了?我也搞不太清楚。不过,以现在来看,是严了一点。要做到这样子的话,那个环境倒有一点像回教,那些女生都蒙起脸来,大概就可以做到。尤其像现在的西方欧美国家,不但不蒙起脸来,还想尽办法多露一点。好像在这个环境里面,都没有到亲近处的状况。第一步的亲近处,都没有做到。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要观一切法,所有的原则、规则,一些方法、现象,都空如实相,实相是空的。

  「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观一切法如实相的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如虚空无所有性。」就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

  「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一切法会随因缘而生而有,这些法是从颠倒生出来的。是这么来看一切法。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做到这里就是第二个亲近处,就比较深了。

  

  在第一个亲近处,就是一些有相的规则,要做的话,比较容易而且有迹可寻。这第二个亲近处,就无迹可循了。这个亲近处,其实,就是你已修到了,才能够观一切法如实相,观一切法不颠倒,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还是会生出来呀!一切法、一切语言,还是会有、会生出来。祂是从因缘而有,从颠倒生出来。

  「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很喜欢观这样子的法相。观一切法,就是观一切法相。能够观到这样子的状况,就是「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这第二级的,应该是更高一级的亲近处,这就比较难啦!我想也不是说这个「第二亲近处」比较难做,两相比较起来,反而是前面那个有相的「初亲近处」,比较好做,比较容易。所以第二个亲近处,就是亲近的实相。前面那个初亲近处,只是说,你不要去亲近那个不好、不可亲近的人。而第二个亲近处,祂是入法相、入法性,是进入实相了,就是亲近了实相。这个,比较深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睎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就是刽子手。)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衒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毋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这一段祂就是在说,如果你能够安住在行处和亲近处的话,你就能够在这个恶世里面,说这个《法华经》。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说的。所以,要说《法华经》还真的不容易。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前面祂讲有四个法,需要安住四个法,前面讲的是行处、亲近处是第一个法,接下来是讲第二个。

  

  「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第二个,是你要住在安乐行。什么叫做安乐行?就是你在说话、在读经、在讲解的时候,不说人家或者经典的过错。不说人的过错,也不说那个经典不好,也不去轻慢诸余法师。其它也有法师在说、在讲法,不去批评、不去说人家不好。也不说所有其它人的好恶长短,不说他们什么比较擅长,什么比较不擅长,都不讲别人的这些事情。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对于声闻乘修行者,不会指名道姓的说,他什么地方不好。也不会说他多棒、多好。对于声闻人,好坏都不讲。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不会去生起埋怨、或嫌弃谁的心。那个嫌弃、嫌恶、埋怨的心都不起。「善修如是安乐心」,你做到这样子,以后你讲《法华经》,你的听众都会顺你的意。如果有什么人,问你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你也不要用那个小乘的说法来回答,而要以大乘的解说法来回答。那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一切种智。这里就是在说一件事情,如果会遇到很多不顺的事情,那应该都是跟你造的业有关啦!祂这里说安乐行,不讲人家坏话,什么都不批评,你就没有造业。所以,来听你说《法华经》的人,他就不会来跟你捣蛋了。因为你自己都没有业嘛!所以能安乐行,其实就是不造业行。不要造那些恶业,讲经的时候,就不会遇到不顺你的那些业报。你不去造那些恶报,来听经的人都会顺你的意。讲不讲经有什么重要、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还是消业,不要造业。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

  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睎望

  

  这是重点哦!因为我们讲经的人,也要吃饭、睡觉,所以,在讲经的时候,心里面都会考虑怎么样讲才会有收入,会顾虑这些,祂的意思是这些想都不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这些想都不去想。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现场问答】

  

  问:在无法分辨外道与非外道时,如何选择亲近与不亲近。

  

  答:如果你没有办法分辨,当然没有办法选择。所以,什么是外道?什么不是外道,要学会分辨。这个外道和非外道的分辨,有深有浅。你至少要会分辨浅的。譬如说,我们要知道佛讲的就不是外道,佛说的经典,那就不是外道。不是佛说的,至少我们知道,譬如科学,它就是外道。佛教的经典里面,特别指出的那些六师外道,就是外道,至少你这个地方你要会分辨。如果这个你也不会分,当然没有办法选择了。要亲近还是不亲近,当然是没办法的。

  

  问:为何不亲近,就是厚实?

  

  答:不是,这个问题不对。是不亲近那些五种不男不女的那种,你不去接近五种不男,祂指的是不去亲近那五种不男或者不去亲近那个女神。当然,这个指的是男的,男性的菩萨。当然,他在世间不见得挂上一个菩萨名字或一个光环,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就是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你如果是一个平常的男性修行者,你不去亲近那些人妖,这代表什么呢?祂说这就是亲厚。我把它解释为这个叫厚情,这个人的感情是亲厚,就是情厚。反之,你去靠近那些人,你很喜欢、很有兴趣去接近那五不男的话,你的情是薄的,所以才说是轻薄,不是浅薄。你看!像这种都不动心、不去靠近的人,你会觉得这个人比较稳重、厚实。对那些人妖显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不是轻薄吗?这很明显嘛!对这些不闻不问,也不想谈,都不重视的人,就是一个稳重厚实的人。你会觉得这种人,他在感情上是稳重厚实的。对那个好有兴趣、叽叽喳喳的,都是小鬼头,就是一个轻薄的人嘛!

  

  问:佛教徒可以养狗吗?

  

  答:祂这边说养狗、养鸡、养什么的那些人,我们都不去接近,自己更不会养狗。如果我们泛指佛教徒的话,那我要说可以养。你要养就养,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是要讲《法华经》的人,准备在这个世间讲这个《法华经》的人,就不可以。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所谓的不可以,就是如果你这样子做的话,你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你的《法华经》里面可能会遇到麻烦,不能很安稳的讲《法华经》。为了让你讲《法华经》能够顺利,最好不要养狗。如果你养了,当你讲经的时候,也许有些人就要像狗一样咬你。你的听众里面就有这样子的危险。

  

  问:地藏菩萨有养一只狗,这表示祂与《法华经》有违背吗?

  

  答:嗯!应该不是。因为祂讲《地藏经》;祂没有讲《法华经》。这边讲的是,那个讲《法华经》的那个菩萨。地藏菩萨祂没有讲《法华经》,祂讲《地藏经》,《地藏经》就没有这个限制。

  

  问:《安乐行品》中的大菩萨,可以结婚吗?

  

  答:可以。这里,没有说祂不可以结婚。但是祂要结婚,找对象的时候,祂就要谨慎一点,不要太招摇,有些人大张旗鼓的宣称,祂要相亲了,结婚典礼也搞得轰轰烈烈,这个大概不适合。结婚,我认为是可以的。

  

  问:大菩萨一定是男的吗?

  

  答:不一定,也会是女的。不过,这边说的时候,祂是以男性的角度来说的,只是这样子而已,并不是说,一定是男的。

  

  问:「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中的「不出、不起,无碍、无障」是什么意思?

  

  答:什么意思?就是不出、不起,无名、无碍、无障呀!就这样而已。这算是第二亲近处,这边祂主要是说,祂能够看到一切法相,是祂看到了那些法相的「不出、不起,无碍、无障」,祂看到了很多啦!譬如说祂也看到了一切语言道断。祂也看出祂是不出的、不起的、无名的、无相的。就是,祂看到那个法相里面的这个部分,祂的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无障、无碍。不止呀!还有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通常我们观到法相,祂是有相,有东西的,是有事情的呀!但是,祂从那个有相、有事情的那个里面,看到了没有,看到了什么都没有,是这个意思。

  

《《法华经》讲座 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