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知我心。」你看祂们好委屈哦!要讲这么好的佛法《法华经》,给世人听,还要忍受这样子的对待。这就是大菩萨们所说的誓愿。
所以,我们不要想:这部《法华经》是佛讲的,我要为祂广为宣传,敲锣打鼓。你看,佛都已经给了我这个令箭!我已经拿到证书、招牌了,那么,当然要大大方方、轰轰烈烈的来推广,你们都应该要恭敬、好好来听!不是这样子,反而是这么委屈、这么忍辱的来传这个《法华经》。我是认为这是有非常深的含意,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世人所想象的,正好跟我们世人的想法相反。祂是世尊使,也是如来使,就是佛派的使者,佛派的使者推广起来竟是这么可怜。所以这个经典透露了一个,跟我们一般世人非常相反的想法。这样子呈现出:如来使至少比上帝的天使还要大,对不对?人家天使下来,都是那么神气,人们对祂钦佩恭敬。而我们的如来使出现的时候,在恶世里面的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对他钦佩恭敬。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前面这些大菩萨都发了誓愿,要讲这个经了。但要注意一点,那些大菩萨们就是在娑婆世界,并没有到他方世界。更前面那些授记者,祂们都是要到他方世界,到他方世界就可以风风光光的讲《法华经》。这个娑婆世界,因为是五浊恶世,是没有办法风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娑婆世界,所以那些委委曲曲、受尽人家责难的事情,恐怕才是真的。那些风风光光的,反而好像不是真的。从经文看起来,好像是这样。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风风光光,虽然不如意,但是你可以暗自庆幸,你可能就是个大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文殊师利问说,祂们这些大菩萨都要在以后的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说《法华经》,祂们为什么能说这个经,这么困难,还要被人家轻视、受到恶骂,在这种状况下,祂们为什么能够说。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祂们想要说这个经的话,祂们要做到四个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祂们第一个要做到的,是能够安住在菩萨的行处,以及菩萨的亲近处;能够安住在行处和亲近处,那么,就能够说这个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什么是菩萨行处,行处是什么?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猝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这就是安住了菩萨的行处。怎么样一个行处?祂说,菩萨要住在忍辱地,就是忍辱波罗蜜地,前面已经讲过,菩萨说法也会被人家骂来骂去的,祂都要能忍受,这就是忍辱地。
「柔和善顺」,非常柔软,心很柔和、很善良、很温顺。
「而不猝暴」,没有火爆气,被人家侮辱了还要没有火爆行为。
「心亦不惊」,心也不会惊怕。做到这样,就是忍辱。下面还有比较深一点的。
「又复于法无所行」。你于法没有行,无行才是无为,有行的话就是有为。
「而观诸法如实相」,观所有的法都是实相。所谓实相,指祂本来就这样。真的就这样,你不用行,你不用去造作。祂本来就是这样,你还要做什么?你要做的话,就是因为祂不是这样,你才要把祂做成这样嘛!而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真实,就是这样呀!而已经这样了,你还做什么。
「亦不行」,你面对实相的话,你不会要做什么的。你会要做什么的话,就表示那个不合你的意,要把祂做成合你的意,你才去做嘛!「实相」,本来如是,就是这样。就这样了,还需要做吗?不需要做了!所以「亦不行」。
「不分别」。祂本来就这样,真实的状况,就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分别的?要分别的话,就会出现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假的,哪一个是对的、错的,哪一个是好的、坏的,这时才有分别。都是真的,如实呈现,就这个样子,你就没有什么好分别了,这里讲得好深哦!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行处就是什么呢?处在实相,就是安住在实相。这里把实相表达得更是清楚了。这样子来看待,你就会了解了。
我上次有提过一个问题,到底哪一段在讲《法华经》?讲来讲去都没有真正讲到《法华经》。都是讲跟《法华经》有关的一些事情而已。为什么没讲?因为《法华经》不需要讲呀!祂是实相啊,祂就这样呀!所以,没有讲《法华经》,你怎么能够讲?《法华经》就是呈现实相嘛!如果你到这个恶世,就是会被一些恶比丘骂,那也是实相呀!所以才会说忍辱,祂以忍辱来面对,这也就是实相。祂有说什么?祂什么都没有说。
「于法无所行。」祂没有做什么。所以也没说什么。只是在「观诸法如实相」,这些都是实相。怎么样子可以得到实相?就是你接受祂,你连人家的辱骂,你也接受。当你接受辱骂的时候,不就是在忍辱。其实,忍辱就是接受。而且也没做什么,因为实相不需要你做,祂已经呈现了,祂就是这样。这就是行处。这样子的话,这个行处就深了,就是在讲《法华经》。因为处在行处、安住在菩萨行处,就是在呈现《法华经》,也就是在说《法华经》。所以,祂说要怎么样才能说《法华经》?要安住行处,原来是这么回事。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亲近处又是什么?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
「梵志」就是婆罗门。
「尼犍子等」,尼犍子就是当时的一个外道,六个外道里面的一个外道,专门修苦行的一个外道。
「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祂也不去用世间的语言来美化。说得多好听、多美丽、多理想呀!等等这些外道的事。不亲近、不去靠近哦!我想通常我们不但要亲近,同时自己也要做,不只是亲近还要做。
「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路伽耶陀」,就是顺着这个世间的法、道里、理论、方法,就是顺着这个世间。
「逆路伽耶陀者」就是逆这个世间的法。我查到的那个注解,是这么说的。什么是「路伽耶陀」?就像孔老夫子的伦理道德,祂是顺这个世间的一套理论,这个就是「路伽耶陀者」。还有就像墨子的兼爱、非攻,也是顺这个世间的。什么是「逆路伽耶陀」?就像道家的那些主张,要离开这个世间,要清净无为,不入世的,那就是「逆路伽耶陀」,那么就更不能学这个伦理道德了,以后学了这个伦理道德,祂们就不亲近他,也不学这个道理,我看根本连亲近都不亲近。道家的也不亲近,事实上我们不都想亲近吗?这个「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我们都很喜欢的。其实我们都在亲近,这里祂告诉我们不要去亲近。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什么是凶戏?我们不是有很多影片,就是专门演那个凶杀的。这种都不要亲近。
「相扠」就是互相拳打的。摔角、相扑,不是都很好看吗?相扑是日本的那个相扑。
「及那罗」,那罗就是搏击、摔角那一类的表演。
「等种种变现之戏」从这些变化出来的一些好看的花样。
「又不亲近旃陀罗」,「旃陀罗」就是专门做那种杀生,就是做杀戮工作的人。
「及畜猪羊鸡狗」,「畜」就是养,养猪的、养羊的、养鸡的、养狗的,都不跟他们亲近。
「畋猎渔捕诸恶律仪」,打猎的、捕鱼的,也不跟他亲近。
「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睎望。」就是像这一类的人,祂是不去亲近他,但是,人家会来找他。找上来的话就跟他说法,讲《法华经》。讲是讲,但是不怀希望,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不做期待,但是会跟他讲。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就是也不去亲近,为了求声闻乘的那个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优婆夷。你是求声闻乘的话,祂就不亲近你。也不跟你问讯。所谓问讯就是打招呼,连招呼都不打,这个叫做不亲近。
「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如果在一个房里面,或者在经行处。「经行」是一种用散步、用步行在修行的方式。我们在恭敬的时候,就围着,右绕走,那个就是经行。所以,你在房中或者在经行,或者在一个讲堂中,不跟他们搞在一起。
「不共住止。」不跟他们和在一起。
「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睎求。」你不跟他在一起,他们来找你,就随宜说法,不抱希望。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你也不要在女人的身体部分做文章,说出能够生欲想的那个相,不取那个相来说法,不做这种事情。
「亦不乐见。」也不愿意看到这个事情。
「若入他家」如果到别人的家里。
「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不跟他们讲话。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我想,不男,大概就是什么人妖之类。还有五种,我不知道,只晓得一种。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去亲近他们,是代表我是亲切的,在情上面是厚实的。去接近了,就变成浅薄的。
「以为亲厚。」我想,就是在情上面是厚实的。如果那样去亲近的话,在情上是轻薄的。所以,这个亲厚是指情厚或是不轻薄的意思。
「不独入他家」,独自不到人家的家里去。
「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如果因为有事情,必须要单独去的话,就一心念佛。心里面想的都是佛,所谓念佛,不是念佛号,是心里面想的都是佛。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如果对女人说法的话,不能露齿笑,也不能把胸部露出来。
「乃至为法犹不亲厚」…
《《法华经》讲座 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