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知我心。」你看祂們好委屈哦!要講這麼好的佛法《法華經》,給世人聽,還要忍受這樣子的對待。這就是大菩薩們所說的誓願。
所以,我們不要想:這部《法華經》是佛講的,我要爲祂廣爲宣傳,敲鑼打鼓。你看,佛都已經給了我這個令箭!我已經拿到證書、招牌了,那麼,當然要大大方方、轟轟烈烈的來推廣,你們都應該要恭敬、好好來聽!不是這樣子,反而是這麼委屈、這麼忍辱的來傳這個《法華經》。我是認爲這是有非常深的含意,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世人所想象的,正好跟我們世人的想法相反。祂是世尊使,也是如來使,就是佛派的使者,佛派的使者推廣起來竟是這麼可憐。所以這個經典透露了一個,跟我們一般世人非常相反的想法。這樣子呈現出:如來使至少比上帝的天使還要大,對不對?人家天使下來,都是那麼神氣,人們對祂欽佩恭敬。而我們的如來使出現的時候,在惡世裏面的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也不對他欽佩恭敬。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前面這些大菩薩都發了誓願,要講這個經了。但要注意一點,那些大菩薩們就是在娑婆世界,並沒有到他方世界。更前面那些授記者,祂們都是要到他方世界,到他方世界就可以風風光光的講《法華經》。這個娑婆世界,因爲是五濁惡世,是沒有辦法風光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是在娑婆世界,所以那些委委曲曲、受盡人家責難的事情,恐怕才是真的。那些風風光光的,反而好像不是真的。從經文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風風光光,雖然不如意,但是你可以暗自慶幸,你可能就是個大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希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于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文殊師利問說,祂們這些大菩薩都要在以後的這個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說《法華經》,祂們爲什麼能說這個經,這麼困難,還要被人家輕視、受到惡罵,在這種狀況下,祂們爲什麼能夠說。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祂們想要說這個經的話,祂們要做到四個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祂們第一個要做到的,是能夠安住在菩薩的行處,以及菩薩的親近處;能夠安住在行處和親近處,那麼,就能夠說這個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什麼是菩薩行處,行處是什麼?
「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猝暴,心亦不驚,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這就是安住了菩薩的行處。怎麼樣一個行處?祂說,菩薩要住在忍辱地,就是忍辱波羅蜜地,前面已經講過,菩薩說法也會被人家罵來罵去的,祂都要能忍受,這就是忍辱地。
「柔和善順」,非常柔軟,心很柔和、很善良、很溫順。
「而不猝暴」,沒有火爆氣,被人家侮辱了還要沒有火爆行爲。
「心亦不驚」,心也不會驚怕。做到這樣,就是忍辱。下面還有比較深一點的。
「又複于法無所行」。你于法沒有行,無行才是無爲,有行的話就是有爲。
「而觀諸法如實相」,觀所有的法都是實相。所謂實相,指祂本來就這樣。真的就這樣,你不用行,你不用去造作。祂本來就是這樣,你還要做什麼?你要做的話,就是因爲祂不是這樣,你才要把祂做成這樣嘛!而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真實,就是這樣呀!而已經這樣了,你還做什麼。
「亦不行」,你面對實相的話,你不會要做什麼的。你會要做什麼的話,就表示那個不合你的意,要把祂做成合你的意,你才去做嘛!「實相」,本來如是,就是這樣。就這樣了,還需要做嗎?不需要做了!所以「亦不行」。
「不分別」。祂本來就這樣,真實的狀況,就這個樣子,還有什麼好分別的?要分別的話,就會出現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假的,哪一個是對的、錯的,哪一個是好的、壞的,這時才有分別。都是真的,如實呈現,就這個樣子,你就沒有什麼好分別了,這裏講得好深哦!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菩薩行處就是什麼呢?處在實相,就是安住在實相。這裏把實相表達得更是清楚了。這樣子來看待,你就會了解了。
我上次有提過一個問題,到底哪一段在講《法華經》?講來講去都沒有真正講到《法華經》。都是講跟《法華經》有關的一些事情而已。爲什麼沒講?因爲《法華經》不需要講呀!祂是實相啊,祂就這樣呀!所以,沒有講《法華經》,你怎麼能夠講?《法華經》就是呈現實相嘛!如果你到這個惡世,就是會被一些惡比丘罵,那也是實相呀!所以才會說忍辱,祂以忍辱來面對,這也就是實相。祂有說什麼?祂什麼都沒有說。
「于法無所行。」祂沒有做什麼。所以也沒說什麼。只是在「觀諸法如實相」,這些都是實相。怎麼樣子可以得到實相?就是你接受祂,你連人家的辱罵,你也接受。當你接受辱罵的時候,不就是在忍辱。其實,忍辱就是接受。而且也沒做什麼,因爲實相不需要你做,祂已經呈現了,祂就是這樣。這就是行處。這樣子的話,這個行處就深了,就是在講《法華經》。因爲處在行處、安住在菩薩行處,就是在呈現《法華經》,也就是在說《法華經》。所以,祂說要怎麼樣才能說《法華經》?要安住行處,原來是這麼回事。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親近處又是什麼?
「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
「梵志」就是婆羅門。
「尼犍子等」,尼犍子就是當時的一個外道,六個外道裏面的一個外道,專門修苦行的一個外道。
「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祂也不去用世間的語言來美化。說得多好聽、多美麗、多理想呀!等等這些外道的事。不親近、不去靠近哦!我想通常我們不但要親近,同時自己也要做,不只是親近還要做。
「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路伽耶陀」,就是順著這個世間的法、道裏、理論、方法,就是順著這個世間。
「逆路伽耶陀者」就是逆這個世間的法。我查到的那個注解,是這麼說的。什麼是「路伽耶陀」?就像孔老夫子的倫理道德,祂是順這個世間的一套理論,這個就是「路伽耶陀者」。還有就像墨子的兼愛、非攻,也是順這個世間的。什麼是「逆路伽耶陀」?就像道家的那些主張,要離開這個世間,要清淨無爲,不入世的,那就是「逆路伽耶陀」,那麼就更不能學這個倫理道德了,以後學了這個倫理道德,祂們就不親近他,也不學這個道理,我看根本連親近都不親近。道家的也不親近,事實上我們不都想親近嗎?這個「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我們都很喜歡的。其實我們都在親近,這裏祂告訴我們不要去親近。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什麼是凶戲?我們不是有很多影片,就是專門演那個凶殺的。這種都不要親近。
「相扠」就是互相拳打的。摔角、相撲,不是都很好看嗎?相撲是日本的那個相撲。
「及那羅」,那羅就是搏擊、摔角那一類的表演。
「等種種變現之戲」從這些變化出來的一些好看的花樣。
「又不親近旃陀羅」,「旃陀羅」就是專門做那種殺生,就是做殺戮工作的人。
「及畜豬羊雞狗」,「畜」就是養,養豬的、養羊的、養雞的、養狗的,都不跟他們親近。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打獵的、捕魚的,也不跟他親近。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睎望。」就是像這一類的人,祂是不去親近他,但是,人家會來找他。找上來的話就跟他說法,講《法華經》。講是講,但是不懷希望,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不做期待,但是會跟他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就是也不去親近,爲了求聲聞乘的那個比丘、比丘尼以及優婆塞、優婆夷。你是求聲聞乘的話,祂就不親近你。也不跟你問訊。所謂問訊就是打招呼,連招呼都不打,這個叫做不親近。
「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如果在一個房裏面,或者在經行處。「經行」是一種用散步、用步行在修行的方式。我們在恭敬的時候,就圍著,右繞走,那個就是經行。所以,你在房中或者在經行,或者在一個講堂中,不跟他們搞在一起。
「不共住止。」不跟他們和在一起。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睎求。」你不跟他在一起,他們來找你,就隨宜說法,不抱希望。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你也不要在女人的身體部分做文章,說出能夠生欲想的那個相,不取那個相來說法,不做這種事情。
「亦不樂見。」也不願意看到這個事情。
「若入他家」如果到別人的家裏。
「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不跟他們講話。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我想,不男,大概就是什麼人妖之類。還有五種,我不知道,只曉得一種。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去親近他們,是代表我是親切的,在情上面是厚實的。去接近了,就變成淺薄的。
「以爲親厚。」我想,就是在情上面是厚實的。如果那樣去親近的話,在情上是輕薄的。所以,這個親厚是指情厚或是不輕薄的意思。
「不獨入他家」,獨自不到人家的家裏去。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如果因爲有事情,必須要單獨去的話,就一心念佛。心裏面想的都是佛,所謂念佛,不是念佛號,是心裏面想的都是佛。
「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如果對女人說法的話,不能露齒笑,也不能把胸部露出來。
「乃至爲法猶不親厚」…
《《法華經》講座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