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彌五十頌釋▪P3

  ..續本文上一頁言绮語,以及粗惡語。

  以嗔恨等方式令相互情投意合的密友分道揚镳的所有離間語,無論是真是假,都不能互相傳揚,也不應說無稽之談等毫無必要的绮語以及刺傷他人心的粗語。

  子二、旁述當行沙門四法:

  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

  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

  對于別人出言不遜所說的“吃你父親的肉、種姓下賤”等惡語,不反唇相譏;對于粗言相罵,也不還口;別人輕侮或揭露過失,也不報複;遭到他人用石頭、木棍等毆打,也不還手。作爲沙門必須行持此四法。

  子叁、未說之其它語罪亦須斷除:

  欲守戒智者,勤斷諸語過,

  了知此理後,當護諸言語。

  想珍重戒律、守護學處的智者,應當盡心盡力杜絕說國王、強盜、經商等類閑言碎語,斷除一切語言的過患,懂得這一道理後,就應當嚴謹守護所有語言。

  己二(細微戒)分四:一、不放逸支;二、禁行支;叁、斷受金銀;四、宣說不攝于彼中之其它取舍。

  庚一(不放逸支)分二:一、分說所斷之酒;二、戒酒之必要。

  辛一、分說所斷之酒:

  磨糧與酵母,所配糧食酒,

  根花及果實,配成汁酒粉。

  酒有許多種類,青稞等糧食磨碎,與酵母配合而成的糧食酒,青稞等製成的青稞酒,甘蔗等根所釀的蜜酒,那累給等花所製的酒,用葡萄等果汁做的酒粉。

  辛二、戒酒之必要:

  知依彼能醉,利己者不飲,

  若飲失正念,具戒成放逸。

  知道其中糧食酒與酒粉兩種能迷醉人後,想利益自己的持戒者絲毫也不能飲用。如果飲酒,則會喪失念念不忘取舍學處的正念,依此持戒之人會變得放逸無度。

  放逸失戒律,故當憶佛言,

  酒能增罪業,不飲草尖許。

  如果放逸,則會失毀戒律。例如,從前,有人爲了捉弄一位小居士而帶來一壺酒、一只羊、一個女人對他說:你要麼喝酒、要麼殺生、要麼與女人作不淨行,這叁件事必須做一件。那位居士心想,相比之下,飲酒要比其它兩件事好些,于是喝了酒,結果爛醉如泥,放蕩不羁,既殺了羊,又與女人作了不淨行,從根本上失毀了戒律,成了他勝罪。因此,應當時刻憶念佛陀所說的教言。佛曾說:“凡皈依我者草尖露珠許酒亦不飲不灌,設若飲用,則彼非我聲聞,我亦非彼本師。”飲酒不僅只是惡業,而且還是增上許多罪業之因,戒酒後連草尖許的酒也不能飲。如果是具足色、香、味、迷醉能力的酒,則必須斷除,如果病人不喝酒就會危及生命,也要將酒熬開,使其不具酒味、失去醉人能力再飲。

  庚二(禁行支)分叁:一、舞鬘等;二、高廣大床;叁、過午進餐。

  辛一、舞鬘等:

  歌舞與樂器,持戒者莫爲,

  不以香塗身,不敷旃檀等。

  世尊住在王舍城,波斯匿王爲高山龍王與悅意龍王建造經堂,在舉行開光儀式之時,從南方來了一些舞蹈家。六位惡行比丘做什麼,他們就模仿,最後六惡行比丘怒不可遏,在另一時,爲了加害表演的舞蹈家,他們居然跳起舞來。所有的人不看舞蹈家而去觀看六群比丘,結果舞蹈家得不到錢財而斷了生活來源,于是誹謗起僧衆來,以此因緣佛製定了斷除舞蹈的戒條。因此,縱情高聲、手足舞蹈、彈奏吹打铙钹等樂器,持戒者在非時之際均不可做。

  世尊住在王舍城竹園嘎蘭嘎地方。當時,正值經堂開光,六群比丘化妝飾鬘,以此因緣佛製定了不准佩戴花鬘的戒條。

  沙門不能爲了香氣撲鼻而在身體上塗沈香等香水,也不能敷旃檀等妙香。

  姜黃紅花等,畫妝不應當,

  花鬘與頭飾,持戒者莫系。

  姜黃、藏紅花以及朱砂等化妝品不可塗抹在身上,額前也不能畫紅點。各種花穿成朵的花束頭飾以及頸鬘的裝飾品,持戒者一律不能系戴。

  莫以金等飾,裝飾于自己,

  冰片等眼藥,目不痛不塗。

  對于金銀、珍珠、珠寶、松石、珊瑚等人們共稱是漂亮的裝飾品,持戒沙彌不能用來莊飾自己的頭部、手足等。朱砂、藏紅花、冰片等配製的所有眼藥,自己的雙目不痛時,不能塗在眼睛上。爲了身色美麗、生起貪愛而照鏡子,照玻璃門以及沐浴水中加妙香等都不應爲。

  辛二(高廣大床)分二:一、斷除兩種高廣大床;二、旁述舞鬘等之必要。

  子一、斷除兩種高廣大床:

  一尺高木床,象牙等飾床,

  雖低妙床榻,不應睡臥等。

  不應在木質等高過一尺的大床上以及象牙、砗確等製成或者以這些裝飾即便是很低的美觀床榻上睡坐等。講經說法坐在珍寶床上也是開許的。坐在上面時,應當無有貪心而具足無常觀。在邊地以及嚴寒地帶用皮革做睡衣與座墊也有開許。

  子二、旁述舞鬘等之必要:

  歌舞等表演,生起傲慢境,

  斷除驕傲支,稱爲持戒者。

  貪求歌舞、樂器、臥具、座墊以及花鬘等,依之會産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如果斷除歌舞等傲慢支,則可堪爲守持清淨戒律的具戒者。

  辛叁(過午進餐)分叁:一、宣說非時;二、宣說應時;叁、宣說是否成惡作。

  子一、宣說非時:

  正午已過後,至次黎明前,

  佛說爲非時,具戒者不食。

  南贍部洲正午過後,直至黎明之間佛陀說非爲進餐的時間。黎明分爲破曉、將曉、拂曉叁時,這裏的黎明是以未到將曉爲准。

  子二、宣說應時:

  黎明至中午,期間可進餐,

  利己持戒者,應時當用餐。

  除非時以外,黎明至本洲正午之前,未過午期間可以進食。以利益自己的正知而成爲能守護戒律之因,沙門需在可用餐之應時享用飲食。

  子叁、宣說是否成惡作:

  非時想應時,何時亦不食,

  若遵醫生囑,患者無罪業。

  本來不是用餐之時而作用餐之時想,如此任何時候也不能享用飲食。如果醫生囑咐患者等說:你若不吃飯就活不了或者會倍感痛苦,所以一定要吃飯。病人遵照醫屬而吃無有罪業。此外,前往一由旬距離的途中以及饑荒逼迫時得到飲食而享用是開許的。

  庚叁(斷受金銀)分叁:一、真實宣說;二、可受情況;叁、真實可受者。

  辛一、真實宣說:

  純淨金即金,所謂銀純銀,

  若諸施主施,持戒者不受。

  純淨的金子是經過錘煉的黃金。所謂的銀子是指純銀,其中“純”字已排除了假的金銀。施主們如果奉送這些,持戒者不應接受。若接觸鉛、錫等,則犯惡作。

  辛二、可受情況:

  想我不可納,尋覓可受者,

  如是深思後,令他人取受。

  假設正值無有衣物等生活窘迫之時,施主們給予金銀,心想自己不能持受,但此物品可以作爲缺少的衣物、斷絕生活的食物、病人的藥物的資本,應當尋找一位可接受的人,的的確確如是考慮後,可讓其他居士或在家人接受。

  辛叁、真實可受者:

  若爲叁寶尊,梵行諸道友,

  雖然觸金銀,亦無諸罪業。

  如果以塑佛像、寫經典、供僧衆的想法爲了叁寶與同持梵行的諸位道友,沙門自己接觸金銀也不犯粗墮或惡作。因此,以供養我我也是供養叁寶上師的心態接受也無罪業。如果爲了叁寶,爲了積累福德,需要經商謀利,自己也不能親身去做,應當尋找其他在家人來做。

  庚四(宣說不攝于彼中之其它取舍)分二:一、斷除自相續罪業等;二、恭敬他人等。

  辛一、斷除自相續罪業等:

  所謂貪爲障,此是佛所說,

  聲稱不障礙,沙彌莫愚說。

  像尼嘎的弟子沙門策瑪堅與供施二人一樣的任何沙彌,如果對于圓滿正等覺佛陀所說的享受五欲妙障礙善趣與解脫的言教不以爲然,反而說“不會障礙,我明白他的意思”,對此應當以溫和語譴責,如果起不到作用,則以白四羯磨製止說:沙彌,你不要說這樣愚蠢的話語。

  倘若仍言說,當斷其僧財,

  擯出經堂外,爾後如屍體。

  如果依舊無法製止,沙彌仍然這麼說,則應當斷其享用屬于僧衆的法財資具,擯出經堂。從此以後,彼沙門甚至連同室過夜的其他沙門都沒有,更何況說與行爲、資具與見解相同的梵行道友了,因此成了屍體一般。此外,屍體無有任何功德,同樣,如是之人失毀善法,故如屍體。

  放逸大笑等,思死而不爲,

  打呵欠手等,捂口當慎重。

  出家人應當寂靜調柔,恒時思維死亡無常,對于不雅觀的行爲跳跑等,心不放在善法方面,放逸散漫,開懷大笑等行,一概不爲。打呵欠、打呃時,由于形相極不莊嚴並會發出臭氣,因而要用手或衣服等捂口,必須謹慎注意,

  辛二、恭敬他人等:

  老打噴嚏禮,幼說願無病,

  俗人打噴嚏,應當祝長壽。

  戒臘與智慧都遠遠勝過自己的年老僧人打噴嚏時,自己口中一邊說頂禮一邊躬身禮拜。戒臘不如自己的年輕僧人打噴嚏時,則應當說,願您健康無病。在家人打噴嚏時,則應當說:祝您長命百歲。

  上師所在前,不應丟鼻涕,

  唾液用牙木,如是不坐墊。

  此外,在堪布等具足功德的上師與佛塔等前,不能擤鼻涕,吐痰,吐口水,丟牙木,也不能用完牙木丟棄,如果這樣丟,則成了呵責處,是不恭敬、傲慢的表現。若用牙木,也要用袖子遮掩自己的口而用。同樣,上師起身,來去時,也不能坐在墊子上。

  師前不來去,亦莫脫衣裝,

  老等持戒者,恭敬說敬語。

  在上師面前,無緣無故不可來來去去,也不能只穿下裝,不著上衣或者脫掉上衣,只穿下裝。對于比自己年長、同齡以及年輕等有智慧的持戒者,身心應當恭恭敬敬,口中言說敬語。

  丁叁、下午所做:

  洗手清淨後,瓶等不染塵,

  濾器過濾水,觀察可取受。

  自己手洗淨後,還要將水瓶、瓷罐等清塵除垢,做到無有含生。清晨使用的水也應如前所說一樣經過認真過濾,觀察無有含生方可受用。

  不依師莫住,僧衆座墊等,

  無正念勿坐,具正念無過。

  出家後五年或十年之前不依止上師不可隨便居住,即便在無有任何沙門的地方住一日,也無有開許。因此,在無有堪布等上師的地方,不得居住。假設自己所來到的地方無有堪布等上師,那麼也要依止具有功德的比丘或者精通戒律、能對治煩惱的沙門才可居住。僧衆的臥具座墊床與法座等不可隨便使用,無有敷具,不具備無常、痛苦、無我、寂滅的正念不能坐,否則,罪業十分嚴重。具足如是正念者坐等使用,則無罪業。

  刷牙與飲水,去解大小便,

  界內禮佛像,不請示無過。

  此外,用牙木刷牙、洗手洗腳、喝水飲料、解大小便、在界限內頂禮佛像等事不請示堪布上師,也無罪業。

  持戒者其它,所有一切事,

  若不請示師,爲則犯惡作。

  除此之外,持戒者裁剪法衣、念誦經典以及修行等其它事宜都應當請示上師,倘若諸如此類的所有事未請示堪布等上師,隨意而爲,則做一件,犯一個惡作。

  已禮佛塔等,持戒者禀師,

  不睡于其後,清洗上師足。

  傍晚,沙門已頂禮完佛塔、佛像,便到堪布等上師前禀報說:我初夜與黎明不睡。之後用淨水爲上師洗腳。

  自洗雙足後,于上下夜時,

  勤奮不睡眠,彼爲實語者。

  請示上師自己初夜黎明不睡若得到開許,則用水洗雙腳,一夜叁時中上夜與下夜精進而行善,不睡眠。上師吩咐說做這件事,便依教奉行,毫不違越,應當知道他是誠實語者,如果不依教奉行,則成了明知故犯妄語。

  起床光明想,作獅子臥式,

  具正念善心,如是速清醒。

  中夜時分,不要無所憶念而睡,應當作意迅速起床之想以及光明普照之想,右側獅子臥戒而入眠。如是具足速起與光明之想等正念,在臨睡時也具備觀想叁寶等善心,這樣入睡,夢境也會善妙並且可以很快醒來。如是很快醒來後,下夜黎明時起床到天亮之前做上面所說的誦經等法行。

  丁四、結尾:

  依此所說行,煩惱速滅盡,

  獲得勝菩提,精進而奉行。

  如果如理行持以上所說的一切取舍,則能現見緣起性,如此一來,自相續的所有煩惱迅速可斷除、滅盡,獲得叁菩提中無上殊勝菩提。想到將獲得如是之果,便要具足恭敬精進與恒常精進恒時勤守取舍學處。

  甲四(末義)分二:一、作者;二、譯者。

  乙一、作者:

  一切有部沙彌五十頌,阿阇黎龍樹撰著圓滿。

  承認一切所知具足五事的一切有部沙彌取舍學處的沙彌五十頌是由大阿阇黎龍樹菩薩撰著圓滿。

  乙二、譯者:

  印度堪布莫讷瓦瑪與譯師智部翻譯校正而抉擇。

  本文是由印度堪布莫讷瓦瑪與譯師智部翻譯、校正並抉擇。

  青春年少樹苗上,智慧青蓮初開你,

  無垢戒律甘露潤,願其芳香飄十方。

  利樂善資增上緣,一切功德之根本,

  善說別解脫戒律,佛說乃佛與教法。

  是故欲解脫諸衆,希求正道善緣者,

  首先精進學此文,爾後深入如海戒。

  願此爲主叁世善,得傳承師之密意,

  法盛大德久住世,衆生一同獲佛果。

  經至尊全知嘉燦活佛之待者、恭敬上師與佛法之智者、釋迦比丘揚炯尊者依師吩咐而勸請,釋迦形相比丘曼達達瑪歌德于火虎年在吉祥增善靜處根據文殊麥彭仁波切所造科判與注解而寫成文字,釋迦比丘欽則羅珠記錄。以此願滿具德師徒之意願,並成爲廣泛、持久弘法利生之因。芒嘎朗!

  

  

《沙彌五十頌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叁戒論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