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相應的邪見是由彼邪見中産生想表現這一點的心識,邪見所引發的身所行、語所言是加行,因此經中指的也是因時等起,而不是就彼時等起而言的。意識是修斷,既是因時等起又是彼時等起,因爲它是有分別外觀法故。五根識則只是正行(彼時等起),因爲它是無分別的外觀之識。
己叁、法之差別:
初心善等正心叁,能仁初心正心同,
或初無記正心善,異熟生心非二者。
若問:初心是善法等,正心必定是善法等嗎?初心是善法等,正心也有善、不善、無記法叁種,佛陀的初心是善,正心是善,初心是無記法,正心同樣是無記法,或者初心爲無記法正心爲善,而不可能有初心是善法正心爲無記法的情況,原因是佛陀的心始終也不會變成低劣。異熟生的心不是初心與正心二者,因爲它不觀待現行而是自然出現的緣故。而兩種等起則是現行。
丁叁(無表業之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所謂叁種無表色,即戒惡戒與中戒。
應當明確無表色有叁種,即遮止破戒相續的戒、諸如屠夫長期造不善業之惡戒、暫時受持二戒其中任一的中戒。
戊二(廣說)分四:一、宣說戒;二、具理;叁、得舍;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己一(宣說戒)分二:一、總說;二、詳說。
庚一、總說:
戒有所謂別解脫,無漏禅定所生戒。
應當了知戒有叁種,也就是所謂的別解脫戒、無漏戒與禅定所生戒。其中別解脫戒之法相:是包括在欲界中的一種出離戒。禅定戒之法相:屬于色界的一種善法戒。無漏戒之法相:無漏法的戒律。
庚二(詳說)分叁:一、別解脫戒;二、禅定戒與無漏戒;叁、旁述。
辛一(別解脫戒)分四:一、分類;二、本體;叁、釋詞;四、具戒之人。
子一、分類:
所謂八種別解脫,實際戒體唯有四,
除名稱外無變故,彼等異體不相違。
若問:別解脫戒有幾類呢?所謂的別解脫戒有八種,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女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齋戒。齋戒不分男女有何原因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爲齋戒是一日的戒律,時間短暫。實際上這八種別解脫戒可歸納爲四種。比丘、比丘尼戒爲一類,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戒爲一類,優婆塞戒、優婆夷戒爲一類,齋戒爲一類,因爲變性不舍戒體,只是名稱改變而已。
那麼,叁戒依次得受時,諸如斷殺生是增上其他戒律還是生起戒殺性質不同的叁戒呢?生起異體的叁戒,原因是還比丘戒後沙彌戒仍舊可以存在。若問:斷殺異體的叁戒存在于一個補特伽羅的相續中難道不矛盾嗎?不矛盾,因爲受後戒不是舍前戒之因。所以,依靠比丘具足斷殺等五條的叁戒(居士、沙彌、比丘戒)可以類推。
子二、本體:
受持斷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諸所斷,
依次立名爲居士,齋戒沙彌與比丘。
若問:這些別解脫的本體是什麼呢?在有生之年受持斷除四根本罪與飲酒五所斷,即是居士戒。爲什麼叫居士呢?應當作爲比丘、比丘尼的仆人而承侍,故稱居士。在此五戒的基礎上歌等鬘等算作一條、高廣大床作爲一條、過午進食這八種所斷于一日內斷除,即是齋戒。爲什麼稱齋戒呢?由于只能受持一天的戒律,因而稱齋戒。將齋戒中的歌等鬘等分開,再加上取金銀,在有生之年斷此十種所斷即是沙彌戒。爲什麼叫沙彌呢?勤勤懇懇爲上師做事,故稱沙彌。在有生之年斷除身語的一切所斷即是比丘戒,也叫近圓戒。爲什麼稱近圓呢?圓是指遠離輪回所有損害的涅槃,與之趨近,因此稱爲近圓。
子叁、釋詞:
俱得立名爲律儀,妙行以及業戒律,
初者有表無表色,乃別解脫與業道。
爲什麼叫做戒律等呢?能消除破戒的酷熱獲得清涼,故稱律儀;蒙受聖者的贊歎,故稱妙行;是所作的自性,因此稱爲業;禁止身語的非事,故稱戒律。這其中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與無表色開始脫離惡業,故而稱爲別解脫,由于是趨入業與心的因,而稱爲業,又因爲是彼業的途徑而稱爲道。所以說,是別解脫戒,但不一定是別解脫。
子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具有別解脫戒者,八種補特伽羅也。
具別解脫戒的補特伽羅有八種,即比丘、比丘尼、正學女、沙彌、沙彌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受齋戒的補特伽羅。那麼,所謂八種別解脫不是與這裏所說的八種解脫戒者重複了嗎?不重複,因爲那裏是宣說別解脫戒的分類,而此處是說具戒之補特伽羅的分類。
辛二、禅定戒與無漏戒:
生禅定者具禅戒,聖者具有無漏戒。
具足禅定所生之等持者即具足禅定戒,無漏戒是聖者有情具有的。
辛叁、旁述:
最後二者隨心戒,無間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稱斷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稱爲隨心的兩種戒是指什麼呢?最後的兩戒(禅定與無漏戒)是隨心戒,因爲它們隨著心是否存在而變化並依賴入定的緣故。別解脫戒不是隨心戒,因爲它在散亂與無心的階段也存在。禅定戒與無漏戒也得到所謂斷除之戒的名稱,那麼它們是在何時獲得的呢?是在無間道中生起禅定與無漏戒二者的。是所有的無間道嗎?依靠一禅未至定的那些無間道稱爲斷道。
若問:經中所說的“身之戒善妙、語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以及“眼根以戒守護而住”其中的意、根之戒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正知正念二者從屬于意識而産生,是意戒;隨從根識而産生的是根戒。
己二(具理)分叁:一、具無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叁、宣說四類具戒。
庚一、具無表色之理:
乃至守別解脫者,未舍間具現無表,
一刹那後具過去,守惡戒者亦複然。
守別解脫戒者乃至未出現舍因之前具足現在的無表色,第一刹那以後還具足過去的無表色。守惡戒者也是如此,只是名詞轉換而已。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過去與未來,
聖者第一刹那時,不具過去無表色,
入定及住聖道二,具現在之無表色。
具有禅定戒者從第一刹那起恒時具有過去與未來的無表色,因爲第一刹那時由以前禅定戒的得繩牽引之故。聖者無漏第一刹那時不具備過去的無表色,原因是以前未生起過這樣的無漏戒之故。也就是說,于有漏的禅定中入定以及處于聖道中時,具足此二戒現在的無表色,出定時不具備,因爲它只是跟隨入定。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無表色,
此後具二無表色。守惡戒具善無表,
守戒者具惡無表,乃至淨染強烈間。
守中戒者不一定存在無表色,如果存在,則第一刹那具有現在中戒的無表色,第一刹那以後具有過去與現在的兩種無表色。
若問:那麼,守惡戒者具有善法的無表色嗎?守戒者具有不善的無表色嗎?具有,守惡戒者頂禮等時具有善的無表色,守戒者諸如殺生時具有不善的無表色。無表色具足多久呢?乃至沒有舍棄強烈的清淨心與強烈的煩惱心之前一直具有。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
辛一、真實宣說:
有表色則于一切,正作現具未舍間,
後具過去無未來,有無覆亦無過去。
無論是戒、惡戒還是中戒的現在有表色,乃至身語現在與第一刹那的所爲尚未舍棄之間一直具有。第一刹那以後具足過去有表色,未來有表色不存在,因爲它不是隨心者之故。有覆與無覆無記法不僅不具有未來有表色,就是過去的有表色也不具有,這是由于它的力量薄弱而不能與過去得繩相連的緣故。
辛二、旁述:
稱爲惡戒及惡行,破戒與業及業道。
既然說“守惡戒具善無表”,那麼爲什麼稱爲惡戒呢?因爲惡行不是戒律,故稱惡戒;由于受到聖者呵責,故稱惡行;因爲是戒律的違品,故稱破戒;因爲是所作之自性,故稱業;由于是彼業之途徑,故稱業道。
庚叁、宣說四類具足: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則具有表色,
舍棄有表尚未生,聖者則無有表色。
具有表色而不具無表色等有多少類呢?有四類。一、具有表色不具無表色:以前不具無表色守中戒者,如果由于現在的心微弱而只是身語行事,則具有表色而不具無表色,原因是以前不具無表色,現在也是不能引發出無表色。二、不具有表色具無表色:前世的有表色已舍,後世的有表色未生的聖者補特伽羅只具有無漏無表色,而不具有表色,因爲前世的有表色在死亡時已舍,後世的有表色尚未産生。叁、既具有表色又具無表色:如我等衆生。四、既不具有表色也不具無表色:除前叁種情況以外的無色界等衆生。
己叁(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叁:一、戒之得法;二、惡戒之得法;叁、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獲得;二、從何獲得。
子一(如何獲得)分二:一、禅定無漏戒之得法;二、別解脫戒之得法。
醜一、禅定無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無漏戒依聖道獲。
若問:禅定無漏戒是如何獲得的呢?禅定所生戒是依靠未至定與正禅而得,因爲與彼等一起産生之故。無漏戒是依靠聖者的無漏道而獲得,原因是具有無漏靜慮六地之一。
醜二(別解脫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
寅一、真實宣說:
所謂別解脫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那麼,別解脫戒是怎樣得到的呢?所謂的七種別解脫戒是從親教師等他人的有表色中得到的。“等”字的意思是指十種近圓。何爲十種近圓呢?佛與緣覺是自然近圓,僅依靠證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之故;五比丘以趨入真谛而得近圓;妙譽尊者等依靠善來而得近圓;大迦葉由承認導師而得近圓;善施由于答問心喜而得近圓;衆生主母等由宣說八難斷法而得近圓;供施女依僧傳言而得近圓;中土十人、邊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圓;六十善群比丘由許叁皈依而得近圓。這其中自然近圓與趨入真谛近圓不觀待有表色,正是爲了包括他們才說“等”字的。
寅二(旁述)分叁:一、戒惡戒時間固定;二、齋戒之特點;叁、居士戒之特點。
卯一、戒惡戒時間固定: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