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五品 分別隨眠

  第五品 分別隨眠

  第五分別隨眠品分四:一、連接文;二、真實隨眠;叁、斷隨眠之理;四、斷除之果。

  甲一、連接文:

  有之根本即隨眠。

  既然說“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那麼唯一的業就能産生這形形色色的器情世界嗎?不是,由于叁有的根本是隨眠,以業轉生輪回,這也必須有能引起的煩惱作爲前提。因爲無有煩惱僅僅憑業不能生果,譬如阿羅漢雖有不定業,但由于無有煩惱而不會投生輪回。

  甲二(真實隨眠)分七:一、隨眠之分類;二、形相之差別;叁、心具隨眠之理;四、生起煩惱之理;五、數量;六、與何法相應;七、宣說五障。

  乙一(隨眠之分類)分二: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二、旁述。

  丙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分二:一、根本隨眠之分類;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丁一、根本隨眠之分類:

  六種即貪如是嗔,慢無明見以及疑,

  彼六貪分說七種。二界所生爲有貪,

  內觀之故爲遣彼,解脫之想而宣說。

  見五壞取見邪見,邊執見與見取見,

  以及戒禁取見十。

  既然說“有之根本即隨眠”,那麼根本隨眠究竟有多少呢?根本隨眠有六種,即貪隨眠、如是嗔、慢、無明、見、疑隨眠。所謂的“如是”指的是緣于何法能增上貪,嗔等也是如此增長的意思。這六種隨眠也可說有七種,因爲貪隨眠分爲欲貪與有貪兩種。所謂的欲貪是指緣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産生,因而在欲界中才有,而上兩界中生起的貪爲有貪。

  若問:所謂的這兩界的有貪歸納爲一者是何原因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爲上兩界有情大多數都是由于貪愛等至而內觀入定,這一點是相同的;再者,是有覆無記法也相同,所以算爲一個。必要:爲了遣除此二界中認爲他們是解脫的想法,由于這兩界貪愛等至所生而宣說爲有貪。

  這些隨眠也可說有十種,是怎樣的呢?六種隨眠中的見有五種,即壞聚見、損減邪見、增益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在前面的五種隨眠基礎上加上這五見,如此共有十隨眠。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叁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隨眠如果從行相之差別、界的角度來分類,則承許有九十八種,(那麼是如何計算的呢?)見斷: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顛倒執著欲界的近取蘊苦谛之見斷的十種隨眠,通過生起苦法忍與法智而遣除,就像了知假人便可去除人的執著一樣。集谛滅谛之見斷各有七種,也就是十種隨眠中除去壞聚見、邊執見與戒禁取見叁見。道谛之見斷有八種,即十隨眠中不包括壞聚見與邊執見,由于形相互不矛盾而不會顛倒執著的緣故。這些隨眠(10+14+8即32)依靠現見欲界中苦谛等四谛各自的自相可依次斷除。修斷:由于貪、嗔、慢、無明四種隨眠緣直接緣真谛的見等或者顛倒誤入所知自己的法相,因此這四種隨眠的遍計部分僅僅依靠現見真谛就可以斷除,它們的俱生部分是修斷。所以說,從(見斷修斷)兩方面來分析,在欲界中有叁十六種(32見斷+4修斷)隨眠,這四種隨眠成爲四谛與修道的所斷,因此有五類。所說的欲界煩惱中除去嗔以外的煩惱在色界中具有。因而色界中見斷修斷的隨眠有叁十一種。無色界也與色界相同,即(苦谛之見斷有)九種(十隨眠除去嗔)、集滅谛各有六種(見斷的七種除去嗔)、道谛有七種(見斷的八種除嗔)修斷有叁(四修斷除嗔)。如此可見,叁界中見斷有八十八種,加上十修斷,承許共有九十八種所斷。

  丙二(旁述)分五:一、確定所斷;二、各見之法相;叁、遣除與末見相關之爭論;四、顛倒之分類;五、慢之分類。

  丁一、確定所斷:

  依有頂中所産生,忍毀唯一爲見斷,

  余生爲見修二斷,非忍所毀唯修斷。

  若問:那麼,所有見斷隨眠唯以見道、所有修斷唯以修道而斷除嗎?有頂所生、由類智忍所摧毀的見斷唯一通過見道斷除,原因是以世間道無法斷除有頂的煩惱,並且在無漏修道之前就已經生起了見道。剩余八地所生、由忍所摧毀的隨眠是由見道與修道二者斷除,因爲具有一切束縛的聖者依靠現見真谛的見道而斷,凡夫將見斷與修斷合而爲一來斷除時,依靠世間修道而斷。非爲忍所毀而由智所毀的隨眠,諸如非見貪等四種俱生部分,唯一由修道來斷除,這是由于它們是有漏法而且不是見斷的緣故。

  丁二、各見之法相:

  我與我所常與斷,無有下劣視爲勝,

  非因非道視因道,此等即是五種見。

  既然說有五見,那麼五種見的本體是什麼呢?將近取蘊視爲我與我所,即是壞聚見;視近取蘊爲常有或斷滅,即是邊執見;認爲業因果不存在,即是邪見;本來前叁種見等是下劣之見反而視爲殊勝,爲見取見;大自在等本不是因而認爲他是因,視非道爲正道,身體依靠五火,絕食,這些是戒禁取見,此等即是五見。那麼,第一見爲什麼叫壞聚見呢?近取蘊是壞滅的聚合,將它視爲我與我所,故而得名。

  丁叁、遣除與末見相關之爭論: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執爲因由我常,

  顛倒執著而生故,唯是苦谛之見斷。

  若有人說:大自在等不是因反而耽著爲因,這樣一來,它也就成了集谛之見斷,因爲是顛倒執著苦因的緣故。

  實際上是苦谛見斷,因爲它是由常有與我的顛倒執著中産生的。

  丁四、顛倒之分類:

  由叁見立四顛倒,顛倒計度分別念,

  以及增益皆具故,心想顛倒隨彼轉,

  若問:既然說“妄執爲因由我常,顛倒執著而生故”,那麼決定只是(我、常)這兩種顛倒嗎?不是,顛倒共有四種,即無常執爲常有之顛倒、不淨執爲淨之顛倒、苦執爲樂之顛倒、無我執爲我之顛倒。

  那麼,在什麼見中安立爲顛倒的呢?由叁種見而安立爲四種顛倒的,邊執見中安立無常執爲常有的顛倒,見取見中安立不淨執爲淨的顛倒與苦執爲樂的顛倒,壞取見中安立無我執爲我的顛倒。其他見不安立顛倒的理由何在呢?只有具全于對境始終有顛倒執著、具有計度分別、爲增益見這叁種條件才能安立爲顛倒,而戒禁取見于對境不是始終顛倒執著,邊執見中的斷見與邪見是損減見,而不是增益見,因而這兩種見並不能安立爲顛倒。

  如果有人說:這樣一來,經中所說的“于無常認爲常有是顛倒心、顛倒想、顛倒見”其中的顛倒心與顛倒想就成了不是顛倒,因爲無有計度分別的緣故。

  無有此種過失,從根本隨眠爲基礎的角度而言,由于不具足這裏的兩種條件,因而沒有安立爲顛倒,經中是就顛倒心與顛倒想這兩者與邪見相應而說爲顛倒的。

  丁五、傲慢之分類:

  七慢九慢攝叁中,以見及修而滅盡,

  修斷殺等纏滅愛,我慢不善之惡作,

  聖者不會明出現,因由見疑增長故。

  若問:只有見才有分類嗎?不是,慢也有七種分類,即傲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種。接下來,對這些慢進行逐一辨別:心裏想與下者相比我更勝一籌的自滿之心爲傲慢;認爲我已勝過了與自己同等者,爲過慢;認爲在其他殊勝者當中我更高一籌爲慢過慢;認爲近取蘊爲我,即是我慢;本未獲得功德卻認爲已獲得,爲增上慢;認爲自己與特別優秀者比起來略顯低下,爲卑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過患,反而認爲獲得了功德,此爲邪慢。

  《入智論》中宣說了九種慢,即觀待他者立己叁種,觀待自己立他叁種,觀待自己否他叁種。觀待他者立己叁種:認爲我已勝過他;我與他平起平座;我比他低。觀待自己立他叁種:他比我高;他與我等同;他較我低。觀待自己否他叁種:沒有比我高的;沒有與我等同的;沒有比我低的。那麼,這九種慢包括在七慢的哪一種中呢?包括在傲慢、過慢與卑慢叁者中。

  那這些慢是見斷與修斷哪種呢?這些需要見道與修道二者來盡除。那麼,尚未斷除修斷的聖者會不會明顯出現這些慢呢?修斷是指殺生等纏;還有如想我成爲護地大象之子該多好的生愛;如想我長久存在有何用呢,還是盡快死的滅愛;七種慢以及源于我所生的九慢,這一切作爲聖者不會明顯出現,原因是這些均是以見而增上,而聖者已遠離了見。再者,不善的惡作聖者也不會明顯出現,原因是它是以懷疑而增長,而聖者已斷除了懷疑。

  乙二(形相之差別)分五:一、觀待因之分類;二、觀待所緣境之分類;叁、觀待本體之分類;四、觀待時間之具理;五、境有境之差別。

  丙一、觀待因之分類:

  見苦集斷見與疑,相應不共之無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見九緣上,

  彼等俱生之諸法,亦爲遍行除得繩。

  這些隨眠遍行于叁界的有多少?在叁界中見苦谛所斷的各有五見,叁界共十五見,見集谛所斷的有二見,叁界共六見。同樣,見苦集谛之疑有二,叁界共有六,與見、疑相應的無明合爲一類,叁界共有叁無明,與其他根本煩惱不共的見苦集谛所斷的無明合爲一,叁界有叁無明,合計起來,總有叁十叁隨眠,叁界每一界的十一隨眠可以緣各界的五類所斷,並且是産生這些隨眠的因,因而是同分界遍行。

  九十八種隨眠中剩余的六十五種隨眠與上述六種同分界遍行無明以外的無明不是遍行。所說的十一遍行中的九種由于是不同分界,並且也可緣上界,因而稱爲不同分界遍行,也就是十一遍行除去其中的壞聚見與邊執見,因爲這兩見只是將自相續之蘊看作是我、常斷,而上下的相續不同之故。緣于下面的煩惱是不存在的,原因是通過斷除下面煩惱而必定遠離欲樂之貪。只有隨眠才是遍行嗎?與此等十一種隨眠隨行俱生的心與心所受等一切相應法以及法相等也是遍行,但得繩不包括在內,因爲這些隨眠與得繩之因的果不是一體。一切遍行與苦集谛的法相相違而執著,所以是直接顛倒執著,非遍行不是與苦集二谛相違,而是緣直接顛倒執著並以貪心尋求,以嗔心惱害,以慢而自滿,由此可見,這叁種是再度顛倒執著。

  丙二、觀待所緣境之分類:

  見滅道谛之所斷…

《俱舍論釋 第五品 分別隨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