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 分别随眠
第五分别随眠品分四:一、连接文;二、真实随眠;三、断随眠之理;四、断除之果。
甲一、连接文:
有之根本即随眠。
既然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那么唯一的业就能产生这形形色色的器情世界吗?不是,由于三有的根本是随眠,以业转生轮回,这也必须有能引起的烦恼作为前提。因为无有烦恼仅仅凭业不能生果,譬如阿罗汉虽有不定业,但由于无有烦恼而不会投生轮回。
甲二(真实随眠)分七:一、随眠之分类;二、形相之差别;三、心具随眠之理;四、生起烦恼之理;五、数量;六、与何法相应;七、宣说五障。
乙一(随眠之分类)分二:一、真实宣说随眠之分类;二、旁述。
丙一(真实宣说随眠之分类)分二:一、根本随眠之分类;二、特殊随眠之分类。
丁一、根本随眠之分类:
六种即贪如是嗔,慢无明见以及疑,
彼六贪分说七种。二界所生为有贪,
内观之故为遣彼,解脱之想而宣说。
见五坏取见邪见,边执见与见取见,
以及戒禁取见十。
既然说“有之根本即随眠”,那么根本随眠究竟有多少呢?根本随眠有六种,即贪随眠、如是嗔、慢、无明、见、疑随眠。所谓的“如是”指的是缘于何法能增上贪,嗔等也是如此增长的意思。这六种随眠也可说有七种,因为贪随眠分为欲贪与有贪两种。所谓的欲贪是指缘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产生,因而在欲界中才有,而上两界中生起的贪为有贪。
若问:所谓的这两界的有贪归纳为一者是何原因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上两界有情大多数都是由于贪爱等至而内观入定,这一点是相同的;再者,是有覆无记法也相同,所以算为一个。必要:为了遣除此二界中认为他们是解脱的想法,由于这两界贪爱等至所生而宣说为有贪。
这些随眠也可说有十种,是怎样的呢?六种随眠中的见有五种,即坏聚见、损减邪见、增益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在前面的五种随眠基础上加上这五见,如此共有十随眠。
丁二、特殊随眠之分类:
此十各七除三见,八种除去二种见,
以见欲苦等渐断,四种随眠修所断,
色无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许九十八。
随眠如果从行相之差别、界的角度来分类,则承许有九十八种,(那么是如何计算的呢?)见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颠倒执著欲界的近取蕴苦谛之见断的十种随眠,通过生起苦法忍与法智而遣除,就像了知假人便可去除人的执著一样。集谛灭谛之见断各有七种,也就是十种随眠中除去坏聚见、边执见与戒禁取见三见。道谛之见断有八种,即十随眠中不包括坏聚见与边执见,由于形相互不矛盾而不会颠倒执著的缘故。这些随眠(10+14+8即32)依靠现见欲界中苦谛等四谛各自的自相可依次断除。修断:由于贪、嗔、慢、无明四种随眠缘直接缘真谛的见等或者颠倒误入所知自己的法相,因此这四种随眠的遍计部分仅仅依靠现见真谛就可以断除,它们的俱生部分是修断。所以说,从(见断修断)两方面来分析,在欲界中有三十六种(32见断+4修断)随眠,这四种随眠成为四谛与修道的所断,因此有五类。所说的欲界烦恼中除去嗔以外的烦恼在色界中具有。因而色界中见断修断的随眠有三十一种。无色界也与色界相同,即(苦谛之见断有)九种(十随眠除去嗔)、集灭谛各有六种(见断的七种除去嗔)、道谛有七种(见断的八种除嗔)修断有三(四修断除嗔)。如此可见,三界中见断有八十八种,加上十修断,承许共有九十八种所断。
丙二(旁述)分五:一、确定所断;二、各见之法相;三、遣除与末见相关之争论;四、颠倒之分类;五、慢之分类。
丁一、确定所断:
依有顶中所产生,忍毁唯一为见断,
余生为见修二断,非忍所毁唯修断。
若问:那么,所有见断随眠唯以见道、所有修断唯以修道而断除吗?有顶所生、由类智忍所摧毁的见断唯一通过见道断除,原因是以世间道无法断除有顶的烦恼,并且在无漏修道之前就已经生起了见道。剩余八地所生、由忍所摧毁的随眠是由见道与修道二者断除,因为具有一切束缚的圣者依靠现见真谛的见道而断,凡夫将见断与修断合而为一来断除时,依靠世间修道而断。非为忍所毁而由智所毁的随眠,诸如非见贪等四种俱生部分,唯一由修道来断除,这是由于它们是有漏法而且不是见断的缘故。
丁二、各见之法相:
我与我所常与断,无有下劣视为胜,
非因非道视因道,此等即是五种见。
既然说有五见,那么五种见的本体是什么呢?将近取蕴视为我与我所,即是坏聚见;视近取蕴为常有或断灭,即是边执见;认为业因果不存在,即是邪见;本来前三种见等是下劣之见反而视为殊胜,为见取见;大自在等本不是因而认为他是因,视非道为正道,身体依靠五火,绝食,这些是戒禁取见,此等即是五见。那么,第一见为什么叫坏聚见呢?近取蕴是坏灭的聚合,将它视为我与我所,故而得名。
丁三、遣除与末见相关之争论: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为因由我常,
颠倒执著而生故,唯是苦谛之见断。
若有人说:大自在等不是因反而耽著为因,这样一来,它也就成了集谛之见断,因为是颠倒执著苦因的缘故。
实际上是苦谛见断,因为它是由常有与我的颠倒执著中产生的。
丁四、颠倒之分类:
由三见立四颠倒,颠倒计度分别念,
以及增益皆具故,心想颠倒随彼转,
若问:既然说“妄执为因由我常,颠倒执著而生故”,那么决定只是(我、常)这两种颠倒吗?不是,颠倒共有四种,即无常执为常有之颠倒、不净执为净之颠倒、苦执为乐之颠倒、无我执为我之颠倒。
那么,在什么见中安立为颠倒的呢?由三种见而安立为四种颠倒的,边执见中安立无常执为常有的颠倒,见取见中安立不净执为净的颠倒与苦执为乐的颠倒,坏取见中安立无我执为我的颠倒。其他见不安立颠倒的理由何在呢?只有具全于对境始终有颠倒执著、具有计度分别、为增益见这三种条件才能安立为颠倒,而戒禁取见于对境不是始终颠倒执著,边执见中的断见与邪见是损减见,而不是增益见,因而这两种见并不能安立为颠倒。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来,经中所说的“于无常认为常有是颠倒心、颠倒想、颠倒见”其中的颠倒心与颠倒想就成了不是颠倒,因为无有计度分别的缘故。
无有此种过失,从根本随眠为基础的角度而言,由于不具足这里的两种条件,因而没有安立为颠倒,经中是就颠倒心与颠倒想这两者与邪见相应而说为颠倒的。
丁五、傲慢之分类:
七慢九慢摄三中,以见及修而灭尽,
修断杀等缠灭爱,我慢不善之恶作,
圣者不会明出现,因由见疑增长故。
若问:只有见才有分类吗?不是,慢也有七种分类,即傲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种。接下来,对这些慢进行逐一辨别:心里想与下者相比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为傲慢;认为我已胜过了与自己同等者,为过慢;认为在其他殊胜者当中我更高一筹为慢过慢;认为近取蕴为我,即是我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为增上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为卑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此为邪慢。
《入智论》中宣说了九种慢,即观待他者立己三种,观待自己立他三种,观待自己否他三种。观待他者立己三种:认为我已胜过他;我与他平起平座;我比他低。观待自己立他三种:他比我高;他与我等同;他较我低。观待自己否他三种:没有比我高的;没有与我等同的;没有比我低的。那么,这九种慢包括在七慢的哪一种中呢?包括在傲慢、过慢与卑慢三者中。
那这些慢是见断与修断哪种呢?这些需要见道与修道二者来尽除。那么,尚未断除修断的圣者会不会明显出现这些慢呢?修断是指杀生等缠;还有如想我成为护地大象之子该多好的生爱;如想我长久存在有何用呢,还是尽快死的灭爱;七种慢以及源于我所生的九慢,这一切作为圣者不会明显出现,原因是这些均是以见而增上,而圣者已远离了见。再者,不善的恶作圣者也不会明显出现,原因是它是以怀疑而增长,而圣者已断除了怀疑。
乙二(形相之差别)分五:一、观待因之分类;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时间之具理;五、境有境之差别。
丙一、观待因之分类:
见苦集断见与疑,相应不共之无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见九缘上,
彼等俱生之诸法,亦为遍行除得绳。
这些随眠遍行于三界的有多少?在三界中见苦谛所断的各有五见,三界共十五见,见集谛所断的有二见,三界共六见。同样,见苦集谛之疑有二,三界共有六,与见、疑相应的无明合为一类,三界共有三无明,与其他根本烦恼不共的见苦集谛所断的无明合为一,三界有三无明,合计起来,总有三十三随眠,三界每一界的十一随眠可以缘各界的五类所断,并且是产生这些随眠的因,因而是同分界遍行。
九十八种随眠中剩余的六十五种随眠与上述六种同分界遍行无明以外的无明不是遍行。所说的十一遍行中的九种由于是不同分界,并且也可缘上界,因而称为不同分界遍行,也就是十一遍行除去其中的坏聚见与边执见,因为这两见只是将自相续之蕴看作是我、常断,而上下的相续不同之故。缘于下面的烦恼是不存在的,原因是通过断除下面烦恼而必定远离欲乐之贪。只有随眠才是遍行吗?与此等十一种随眠随行俱生的心与心所受等一切相应法以及法相等也是遍行,但得绳不包括在内,因为这些随眠与得绳之因的果不是一体。一切遍行与苦集谛的法相相违而执著,所以是直接颠倒执著,非遍行不是与苦集二谛相违,而是缘直接颠倒执著并以贪心寻求,以嗔心恼害,以慢而自满,由此可见,这三种是再度颠倒执著。
丙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
见灭道谛之所断…
《俱舍论释 第五品 分别随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