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受及二禅以下的意乐受相应。四禅以上由于不存在乐受,因而唯与舍受相应,因为舍受遍行于一切地、识及随烦恼之故。其余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四种缠会与五受相应,原因是前两者是不善地、其余二者是大烦恼地并于六识群体中产生。
乙七、宣说五障:
欲界诸障共有五,违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蕴,及怀疑故唯立五。
既然经中说“五障即欲贪、害心、昏眠、掉悔、怀疑”,那么后三者到底是对三界作障碍还是唯对欲界作障碍呢?这些是唯一对欲界中存在的静虑与定等作障碍的五种。经中云:“此乃不共圆满不善蕴,即五障。”为何本是不同心所的昏沉与睡眠、掉举与悔心两两合一呢?这有三个原因,其一它们两种的违品对治法相同,其二能生的因也相同,其三作用也相同,因此两两合一。也就是说,昏沉与睡眠之因同为不喜、瞢、频申、食不平性,心怯懦,以此等五因而增长;对治法同为光明想;二者的作用均令心怯懦。掉举与悔心之因同为回忆亲属、对境、不死的妄念以及昔日的喜乐等;对治法同为寂止;二者的作用都令心不寂静。
如果所有烦恼均是障,那为何只说五种呢?欲贪、害心令不离欲界与罪业,有害于戒蕴;昏沉与睡眠令远离胜观,有害于慧蕴;掉举与悔心令远离寂止,有害于定蕴。如果无有慧、定,则对真谛产生怀疑,因而只宣说了五障。
甲三(断随眠之方式)分二:一、见断之断法;二、修断之断法。
乙一、见断之断法:
由以遍知所缘境,真实灭尽彼能缘,
以及断除所缘境,生起对治而灭惑。
若问:见断是以什么方式断除的呢?
有三种断除的方式,即以彻底了知所缘而断、以灭尽能缘而断及断除所缘而断。
其一、以彻底了知所缘而断:除去九种缘上界的见断外缘欲界自地的十七种苦集见断、上界中前两类三十种苦集见断以及唯是灭谛道谛见断无漏的十二种有境以及六无明(也就是指缘灭谛道谛的十八种随眠),这些通过趋入所缘四谛等并完全了知见道的自相而断除,如同知道是假人而去除为人的执著一样,因为此等见断与见道行相相违之故。
其二、以灭尽能缘而断:真实灭尽了缘不同分界九种遍行对境的有境苦集见断烦恼,如此能缘即已断除,从而九种对境必将断除,原因是断除了有境,凡是缘自地的并不需要了知上面的真谛,再者无因也就不可能有果。这是就欲界而言的,而色界缘无色界的九种唯一依靠同时见苦集这二谛而了知所缘就可断除。
其三、以断除所缘境而断:由于断除了所缘境而断除有境的烦恼,缘对三界的灭谛道谛直接颠倒执著之见断的再度颠倒执著是灭谛的四种见断,加上道谛的五见断,此九种是欲界的见断,上两界除嗔以外各有七种,如此共有二十三种,缘彼之有漏部分的六种无明是通过断除直接颠倒执著对境灭道谛的邪见等而断除,因为无有对境有境也就不可能存在之故。这三种断除方式也是从同一时间中反体不同的角度而言的,而并不是以前后次第的时间来说的,因为见道并不是两次生起的。
乙二、修断之断法:
所谓对治有四种,断持远分与厌患,
许以所缘可断惑。法相不同与违品,
境相隔绝与时间,如大种戒时方远。
若问:那么,修断是以什么方式断除的呢?修断是通过生起与之行相相违的上、中、下九品修习对治而灭尽的,而并不是以了知所缘等方式断除的。那么,对治有几种呢?对治有四种,即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与厌患对治。所谓的断对治是指能断绝烦恼得绳的无间道,如苦法忍。持对治:能受持依靠无间道断除之离得的对治,如苦法智,一切解脱道、其上的无间道与胜进道也是持对治。远分对治:能远离烦恼之得绳的道,也就是解脱道以上的一切道,如苦类忍等。厌患对治:依靠何道将此界视为过患进而厌烦无常等相,称为厌患对治,如缘苦集的行相。
若问:如果依靠这些对治断除烦恼,那么是如何断除的呢?厌烦所缘境而想断除烦恼,原因是若断除了那一烦恼,则缘它的有境也就不会产生了。对治与所断并不是以相应的方式而断除的,因为若是以相应的方式而断,则由于这两者是无者不生的关系而相互不能分开,而以所缘的方式则能分开。
断除的标准:自相续存在的所有烦恼得绳都已斩断也就是灭尽了种子,自相续非染污性的有漏善法以及有覆无记法由于缘它们的有境自相续的烦恼已断,从而也就断除了。也可以说,见断是同时断的,修断是次第断的。
那么远分的本体有多少种远呢?有四种,即以法相不同而远、以违品与对治而远、以对境行相隔断而远、以时间而远。以法相不同而远:虽然存在于一个群体中但由于法相不同而远离,诸如四大。以违品与对治而远:如具戒与破戒。以对境行相隔断而远:如东海与西海。以时间而远:如过去未来两个时间久远。
诸惑一次即灭尽,彼等离得复殊胜,
生起对治与得果,以及炼根诸时中。
假设以前生起对治而灭尽,那么诸烦恼的断会不会有像道变为殊胜一样而变得殊胜的情况呢?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一切烦恼依靠各自对治的断除而一次性灭尽,所以断也就不存在殊胜的情况了。然而,这些烦恼的离得却会变得越来越殊胜。是怎样的呢?假设是一位钝根者,那么当他生起各自对治的解脱道(1)、获得预流等沙门四果(4)以及钝根者通过炼根而变为利根者(1)此六时中会变得殊胜,因为他们具足得到殊胜离得的所有因之故。利根者则在五时中会变得殊胜(即钝根者的前五时),无间道时,只是向生起离得方向趋近而已,并未真正生起离得,因而此者的对治唯有解脱道。
甲四(断之果遍知)分五:一、分类;二、是何道之何果;三、定数;四、何补特伽罗具有;五、宣说得舍。
乙一、分类:
所谓遍知有九种,灭欲苦集谛为一,
灭后二谛各为一,上三遍知余亦三,
灭顺下分与色界,及灭诸漏三遍知。
若问:断除随眠的果或远离所断的灭法遍知有几种呢?果遍知有九种,即灭尽欲界的苦集谛两种见断是断除欲界苦集见断的一个遍知;灭尽欲界的灭谛道谛两种见断分开而有断除彼等的两个遍知。如此一来,断除欲界的见断有三个遍知。同样,断除上两界合起来的见断的遍知也是三个,也就是说,断除上两界的苦集谛见断是一个遍知等。这样一来,三界中共有六个遍知。前面遍知以外断除修断的遍知有三个,即灭尽欲界的所有修断是断除顺下分的遍知,同样灭尽色界的所有修断为主,是断除色界贪欲的遍知,灭尽无色界的所有修断是尽除诸漏的遍知。
乙二、是何道之何果:
其中六种为忍果,余三即是智之果。
未至定为一切果,所有正禅五或八,
未至定果即为一,无色三正行亦尔。
若问:这些遍知是何道之果呢?九种遍知中的前六种是忍之果,因为是见道无间道之果故。除六种遍知以外剩余的后三种是智之果,因为是修道之果而且修道无有忍故。它们是哪些地的果呢?一禅的未至定是一切道的基础,彼之果是所有的九种遍知。一切静虑的正禅之果是断除上两界见修所断之果五种遍知,而断除欲界见断与修断的遍知果并不是正禅之果,因为正禅不是欲界的直接对治。妙音尊者说:先已离贪的不来果的见道如果在正禅中生起,则获得八遍知,以前断除欲界见断的遍知三个反体(得绳)在此时也分别得到,因而是八遍知。断除顺下分的遍知反体虽然也可以得到,但它是在断除上界见断的遍知中顺便获得的,因此未单独计数。
空无边处的未至定之果是远离色界之贪的一个遍知,原因是它能远离对四禅以下的贪欲。空无边处等无色界的前三无漏正行之果也是灭尽一切有漏的一个遍知,因为这些正行是无漏法,能远离对有顶的贪欲。由于欲界心与有顶心不能作为无漏道的所依,所以也就不能成为遍知之因。
一切均是圣道果,世间之道果有二,
类智亦然法智三,彼之同品果六五。
若问:它们是哪些世间道与出世间道的果呢?一般来说,九种遍知全部是圣道之果,原因是断除下两界之修断的两种遍知果也可以是圣道之果,其他七种遍知都必须依靠圣道而得。世间道的果是指第七与第八两种遍知,因为圣者有可能依靠世间道远离对欲界色界的贪欲。修道类智之果是后两种遍知,因为类智是上两界之对治故。修道法智之果是后面的三遍知,因为法智是三界之对治故。法智及其同品之果是六遍知,也就是前三遍知与最后三遍知。类智及其同品之果是五遍知,即中间三遍知与最后二遍知。
乙三、定数:
获得无漏之离得,失毁有顶一分惑,
二因一切均摧毁,故立遍知复超界。
若问:见修的所断有八十八种,而只安立了九种遍知果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必须具备无漏的离得重新获得、有顶的一部分烦恼已失毁、苦集谛见断的两类遍行因要全部摧毁这三种条件才能安立为断见断的遍知。苦法忍虽具备其中第一条,却不具备后两条,苦类智具足前两条但不具备最后一条,只有集法智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因此安立为断除欲界苦集谛的一个遍知。同样,上两界的情况也可依此了知,安立为断见断的遍知。断修断的最后三种遍知具备上述的三个条件,而且还有超离欲界等三界的第四因,由此次第安立必定有三种遍知。
乙四、何补特伽罗具足:
凡夫一非见谛者,至五之间真实具。
住修道者六一二,超界得果故综合。
若问:那么,这些遍知对于某补特伽罗来说具足多少呢?凡夫一遍知也不具足,见道的圣者从第六刹那起真实具足一遍知,从第八刹那起具足二遍知,第十刹那后具足三遍知,第十二刹那以后具足四遍知,第十四刹那到第十五刹那具足到五遍知。修道者具足六遍知。或者,从获得道类智起至未离欲界贪欲断前八修断之间的修道者具足上五遍知再加上断上两界见断的遍知,共具六遍知,即便退失也是一样,这是真实的渐次者。再有,以前离贪后来见真谛者在道类智时,获得前面的所有遍知综合起来称为断顺下分一遍知,也就是第七遍知。如果阿罗汉从以色界烦恼而退失,也只具足前面的断顺下分一个遍知。超越了色界的不来果者,具足第七与第八遍知,以无色界烦恼而退失的阿罗汉也具足此二遍知。
获得未离色界贪欲的不来果与阿罗汉果时本来具足许多断法为什么每个只安立一个遍知呢?按次序来说,当时,不来果者超离了欲界、阿罗汉超离了三界,并且他们都是以沙门法重新获得果位,鉴于具备(超界与重新得果)这两种原因,而将这些离法综合起来而分别只安立了断顺下分遍知与漏尽遍知。预流果与一来果由于未超离欲界,超越色界的不来果也无有新得之果,其余的由于既未超界也未新得果,因而他们的遍知均不能合而为一。
乙五、得舍:
有者一二五六舍,得者亦然除五外。
若问:同时舍弃多少遍知呢?所谓的“有者”是指(以下几种):在退失阿罗汉果或者退失未离色界贪欲的不来果时,分别舍第九遍知与第七遍知;获得阿罗汉果时同时舍第七与第八遍知;以前离贪的不来果获得十六刹那类智时,舍断欲界见断的三个遍知与断上界见断的两个遍知即舍五个遍知;又如,渐次圣者远离欲界贪欲时,获得第七遍知,舍前六遍知。
那么,有多少遍知同时获得呢?同时获得有得一、二、六个遍知的,而不会有获得五个遍知的情况。得一遍知:集法智时获得第一遍知,离贪道类智时获得第六遍知,具贪欲界的第九解脱道时获得第七遍知,获得阿罗汉时具足一个第九遍知。得二遍知:诸如以无色界烦恼而退失的阿罗汉获得第七与第八二遍知。得六个遍知是指从渐次不来果中退失,则获得前六个遍知。
俱舍论第五分别随眠品释终
《俱舍论释 第五品 分别随眠》全文阅读结束。